- +1
氣候行動|韌性城市建設⑤:亟待開展城市生命通道建設
城市是避災之所,也是孕災之地。救援期間,人群撤離和救援人員路徑,可謂城市的“生命通道”。災害救援黃金時段,節約每一分鐘都是對生命的最大尊重,安全可靠的“生命通道”至關重要。
2023年8月,長沙街頭,等待過馬路的人。澎湃新聞記者 伍惠源 圖
當下城市“生命通道”的突出問題
1、應急交通規劃暫無國家層面統一的法律法規體系、管理體制、規劃編制體系和技術標準。
當前各城市依托現有道路資源,選擇適宜道路進行強化與整頓,以充當應急救援交通體系,但并未呼應以下兩方面需求:
一方面,為保障災后通行能力,“生命通道”涵蓋三大類別,即緊急避難、緊急疏散和緊急救援通道,承載著非常態的臨時行為,相比平時有著完全不同的功能、流向、特征和尺度。另一方面,即便單災種防災已積累成熟經驗,但不同種類災害,對避難、疏散和救援路線可能提出不同要求。城市生命通道建設亟待通盤考慮和權威指引。
2、欠缺風險意識,忽略關鍵節點,可能導致應急通道失靈,造成重大損失。
就緊急救援通道而言,涉及城市內部救援及外部馳援,經行路線以交通干道和城市快速路為主。路線中的橋梁、隧道,城市的出入口和城市組團的銜接通道是關鍵。就人員緊急避難和疏散通道而言,關鍵節點更大可能分布于樓宇內外和社區周邊。建筑內部逃生通道被雜物堵塞、逃生通道出口被鎖閉、防火門失效、全封閉防盜窗未設逃生口等,都可能導致人員緊急撤離失敗,造成人員傷亡。
3、高風險情境下,對城市災害的新問題與新挑戰預備不足,無法在突發情況下開辟生命通道,挽救損失。
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氣候事件以不可預測方式頻繁出現。2021年鄭州特大暴雨災害中,地鐵隧道灌水,地鐵5號線列車受困,最終導致14名乘客死亡。這格外觸目驚心,人們無比信賴的地鐵,竟成為危險的所在。地鐵運營方全無準備,疏散與救援不力,造成巨大損失。這為不確定性高企背景之下的城市應急敲響警鐘。
2021年7月,鄭州。澎湃新聞記者 伍惠源 圖
中國快速城市化已持續30年,城市中早年建成的高密度建筑逐漸老化,災害發生時,生命通道能否得到保障?2020年元旦,重慶加州花園一棟30層住宅樓發生火災。這是建成于1990年代的大型居住小區,大火很快從2層燒到樓頂,因車輛占道停放和小區內設路障,消防救援近在眼前卻無法施救,所幸住戶全部疏散下樓,未造成傷亡。大批量建成的高密度高層建筑接近設計壽命時,城市也進入氣候災害高風險時期。如何保障災害發生之時,生命通道的暢通和安全?這是中國城市需要直面的新問題。
4、就城市生命通道而言,重視工程措施,輕視非工程手段;就應急救災而言,重視自上而下的救援,忽略全民應急避災能力提升和民間力量培育。
提及城市生命通道建設,多關注道路和設施建設的工程性措施。提及應急救災,多著眼于災害發生后自上而下的救援和應對。相對忽視防災管理、物資保障和居住者演練,未能著力支持民間應急救援力量。這將導致社會推動力的缺乏。2022年夏季,重慶應對異常熱浪與山火期間,市民迸發出高漲保衛家園抗災搶險熱情,足以證明民間應急力量的重要性。
對城市“生命通道”建設的建議
1、出臺最高層級國家減災基本法,推出地方防災救災相關法律,對城市生命通道建設提出具體的技術標準和依據。
既有城市規劃體系中,一般只提出防災減災總體要求,尚無城市生命通道規劃具體技術標準和依據;應急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中,僅對應急交通提出“快速反應、迅速控制、有序疏散、救災物質和人員及時安全送達、醫療隊伍及時抵達現場”等總體要求。
中國當前災害管理政出多門,不利于指揮和協調,難以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和災害損失最小化。有待出臺國家層面的減災基本法,出臺城市層面的防災救災相關法律,以推動城市綜合防災規劃以及生命通道規劃建設的進程。開展具體操作層面的城市生命通道規劃編制技術和方法研究,形成相關技術規范,以引導建成安全、可靠、完善的城市生命通道。
2、識別城市生命通道上的節點,時時檢查、糾錯和補齊短板。
為確保應急狀態下,救援人員與物資快速安全抵達,被困人員安全有序撤離,城市生命通道必須具有時效性、安全性和容錯性。
由此,生命通道必須貫通成網,即使部分路徑堵塞,也可迂回到達目的地。對救援通道而言,檢查并提升各個節點的可靠度,對橋梁、隧道和高速公路重點防災,提升設防標準,布局在安全地帶;為城市在每個方向設置多個出入口;街道狹窄的老城區面臨巨大風險,舊城改造時,應盡量增辟干道、拓寬路面、打通斷頭路,形成網絡狀道路系統。就人員撤離通道而言,應由相關部門檢查并鼓勵市民檢查和報告、清除一切障礙物,提供醒目標記和疏散撤離路線引導;應避免兩側建筑物倒塌而堵塞道路,也應避開易燃建筑和火災隱患區域;也應考慮到可能的夜間撤離,提供充分照明和提示,引導人們安全有序到達緊急避難場所,隨后轉移到臨時避難場所。
3、向不同城市學習經驗教訓,提升對新災害挑戰的應對能力,為多種災害情景下的生命通道提供預案和演練。
氣候變化背景下,城市進入高風險時期。快速城市化持續數十年,城市向外擴張的同時,也大量利用地下空間,并向上延伸。災害來臨時,如何為地下公共空間開辟生命通道?如果是高樓林立的城區、工業區或危險物倉儲區,如何開辟生命通道并保障其暢通高效?城市需要從自身經歷的每一次災害中吸取教訓,提升安全韌性;更需要從其他城市學習經驗,以讓自己做好準備。提升對新災害挑戰的應對能力,為多種災害情景下的生命通道提供預案和演練,是至關重要的。
4、城市生命通道,化被動剛性應對,為主動韌性應對;從編一本市民安全手冊,到編一部城市應急救援和逃生規劃。
如前所述,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結合,可讓城市生命通道建設事半功倍。規劃是前瞻性的綜合解決方案,效用遠超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果能著手編制一部城市應急救援與逃生規劃,會把被動剛性應對轉化為主動韌性應對。
這可以將編一本市民安全手冊作為起點。手冊中列明城市中各種可能突發事件的應對預案,不同社區生命通道和避難場地列在其中。手冊提供給各個單位、街道、小區、樓宇和家庭。編寫手冊的過程,是公眾參與的過程。社區應急經驗和撤離路線,都需要對社區情況最熟悉的居民和組織提供。編寫和分發手冊,也是推動全員應急意識和能力提供的機會。
(說明:本文提及的國際實踐,都已在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引介;相關建議和啟發,也已在多篇政策建議中提交)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