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以“千萬工程”經驗引領鄉村全面振興
“民宿、農家樂、小吃街……村里業態越來越多,鄉親們吃上‘旅游飯’,錢包鼓起來了。”保定市阜平縣駱駝灣村村民孫振澤喜上眉梢。
“飯菜可口,老人舒心,孩子們在外也放心。”魏縣東代固鎮后閆莊村的老年食堂里笑聲陣陣。
一個個幸福和美的場景,匯聚成鄉村全面振興扎實推進的新圖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
河北是京畿要地、農業大省。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上下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努力把農村建設成為農民身有所棲、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園。
7月16日,游客駕車游覽張家口草原天路。河北日報記者耿輝攝
村里有產業,村民有事干
夏日時節,太行深處,阜平縣龍泉關鎮顧家臺村,“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的標語特別醒目。農家院里,寧靜自然的鄉村生活,吸引游客前來打卡;箱包廠里,一個個箱包在工人手中快速成型。
在村里的“農家八大碗”經營點,耿迎香通過抖音短視頻平臺向網友們推介著阜平八大碗。“游客來山里玩,吃一頓農家飯,阜平老味道留住了游客的腳步。”耿迎香說,她在網上直播,就是為了讓更多游客了解家鄉美食,前來品嘗體驗。
村里有產業,村民有事干。脫貧后的顧家臺沒有松勁,沒有歇腳,在旅游、林果、食用菌、箱包加工四大富民產業基礎上,又引進了中藥材種植產業,種植牡丹和連翹,打造旅游觀光、中藥材采集、精油加工等全產業鏈,促進村民持續增收致富。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河北將脫貧地區產業納入全省鄉村產業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一體推進,實施蔬菜、中藥材、奶業、精品肉類、中央廚房五大千億級產業工程,創建一批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帶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轉型升級。
承德市雙灤區偏橋子鎮大貴口村是遠近聞名的草莓種植專業村。近年來,隨著鄉村游的興起,大貴口的小草莓也逐漸發展成了富民強村的大產業。
“我們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草莓、葡萄等設施農業的產業支撐,綠水青山正在成為村民的‘幸福靠山’。”大貴口村黨支部書記李雙軍說,依托自然風光和村居特色,村里還打造了城郊精品民宿,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河北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地域特色鮮明、鄉土氣息濃厚的特色種養業,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基地,推進提升縣域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和“一村一品”產業發展質量。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18個特色產品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品目錄,一個又一個“土特產”,成為群眾持續增收的大產業。
辦好農民關心的“關鍵小事”
7月16日拍攝的獲評2023年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的武安市白云大道。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美好的村居環境,是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
7月18日,記者在石家莊市靈壽縣車谷砣村看到,這里道路通暢,房前屋后干凈整潔。環境好了,鄉親們心情舒暢。
“垃圾運走了,街道干凈了,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每天清晨,專職保潔員李紅崗都會準時打掃村里的衛生,按照類別集中收集垃圾,再由垃圾轉運車轉運。
鄉村美不美,關鍵看環境。如今,河北越來越多的鄉村像車谷砣村一樣,村容村貌實現穩步提升。
我省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第一仗,從人民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入手,推動全省村莊實現干凈整潔。探索推行農戶自愿按標準改廁、政府驗收合格后補助到戶獎補模式,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分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探索農村“黑水”“灰水”一體化處理有效模式。
鄉村建設與農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田崗村位于保定市易縣西部深山區,坐落在易水湖畔,四面環山、三面環水。在綠意盎然的山野間,鄉村大講堂、藝術中心、鄉村會客廳等建筑點綴其中,與古樸的小山村渾然一體。
這份美,并不是與生俱來的。田崗村黨支部書記郝春茂說,他們不斷加大公共服務設施和能力建設,致力于改善鄉村條件、優化鄉村環境,如今的田崗村成了鄉親們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
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河北在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基礎上,以“環、帶、片”為布局重點,以和美鄉村重點片區建設為載體,聚焦提升人居環境舒適度、優勢產業集聚度、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鄉村社會善治度,成片連線梯次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燕趙鄉村的美麗蝶變,在更多領域發生——
白云大道打通了武安市的白云川和管陶川,把十六溝、京娘湖、東太行等景區串聯起來,帶動了周邊特色種養業、民宿業、鄉村旅游業發展。
“有新房住,有活兒干,有錢賺,還有時間唱歌跳舞。現在跟以前真是不一樣了。”張北縣德勝村村民們說。
開通5G信號,直播賣農貨,內丘縣崗底村連上了大世界。“網速可快了,直播帶貨成了新農活。”崗底村村民劉海燕說。
修通產業路,喝上自來水,連上互聯網……農民身邊的“關鍵小事”陸續辦成,匯聚成燕趙大地的山鄉巨變。
向上向善文明新風深入人心
7月16日拍攝的獲評全省“十大最美農村路”的沙河市三川貫通路柴關鄉段。河北日報記者趙永輝攝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保障。
“咱愛兒女不嬌慣,勤儉持家村民贊。紅白喜喪莫大辦……”在河間市興村鎮大莊村,黨群服務中心外的公示欄上張貼的《村規民約》引人注目。
為了制止人情攀比、大操大辦等不良婚俗,大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石炳啟推動村里制定了《村規民約》,紅白喜事都要按規矩來辦。
“我們從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和價值觀念普及入手,以低彩禮婚禮為抓手,積極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的鄉風民風。”石炳啟說。
鄉村之美,不僅要外在美,還要內在美。河北持續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深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農村基層群眾組織作用,抓好高額彩禮、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等突出問題綜合治理,不斷提升鄉風文明程度。
在張家口市宣化區左家營村的愛心超市里,貨架上擺放的物品琳瑯滿目,洗衣液、紙巾等日常生活用品應有盡有。
“這里面的東西用錢買不到,得用積分兌換。”左家營村村民韓冬梅說,村民參加志愿活動、家門口種植綠植、庭院保持干凈整潔等,都可以獲得積分,在愛心超市用積分可兌換一些日用品。
小積分撬動大文明,激發了村民主動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左家營村黨支部書記韓廣軍介紹,在積分制激勵下,有事搶著干的村民越來越多,站著看的村民越來越少,村民們爭當鄉村治理的主人翁,形成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風。
鄉村治,百姓安。河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廣積分制、清單制等有效治理模式,拓展農村網格化服務、精細化服務功能,推進平安鄉村創建,加強農村地區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持續推進,久久為功。今日河北,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正酣,鄉村全面振興前景光明,越來越多的鄉親們過上幸福的田園生活。
來源丨河北日報客戶端(記者郝東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