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能做“貓奴王者”嘉靖帝的愛寵,有多幸福?
躺在家里翻肚皮打呼嚕的“貓主子”,在古代曾是捕捉鼠害、保護農作物的“工具貓”。縱觀千年歷史,貓咪是如何一步步“馴服”人類的?歷代帝王,誰最愛貓?為何貓咪那么受寵,十二生肖里卻沒有貓?
澎湃問吧邀請《中國擼貓簡史》兩位作者,文史作家,高校教師侯印國與《人民日報·視界》特邀創作者、獨立撰稿人李嘉宇,一起聊聊古人擼貓趣史。
點擊圖片即可提問
從工具到家寵
@伊麗莎白的鴨:請問貓咪是怎么從捕鼠的工具演變成家寵的?
侯印國:中國人與貓的感情,可以用四個階段來區分,我分別用四個詞語來總結。首先是先秦時期,“若隱若現”。這一時期的考古資料和歷史文本,都有貓的影蹤。這些貓并非家貓,而是尚未被完全馴化又出現在了人類生活中的野貓,當時稱之為“貍”。
其次是六朝時期,可以稱之為“若即若離”,我國本土的野貓完成馴化之前,這個演化過程就被外來的、已經基本完成馴化的非洲野貓所打斷。從非洲野貓馴化而來的家貓,在漢末六朝隨著佛教傳入出現在了中土,并逐漸受到人們的喜愛。將家貓稱之為“貓”,也是受到佛教翻譯家的影響。在此之前,與人類生活有著關聯的野貓,往往叫做“貍”。
第三是“若神若凡”。在隋代,外來的貓文化和本土文化碰撞融合,“貓鬼神”信仰,貓鬼不僅對隋代政局有著深刻影響,至今還在北方不少地區的民間信仰中有著痕跡。
第四是“若寵若用”。唐代以后,貓咪們真正“登堂入室”,成為人們家庭生活中的一員。富貴人家出現了很多完全不能捕鼠的寵物貓,而在普通人家,貓則承擔著捕鼠護家的家用重任。
唐宋是中國貓文化走向繁盛的時期。唐人的日常生活中貓的身影頻頻出現。這個年代里有史料里最早的貓奴,專以養貓為樂。也有大量的“貓妖”精怪在人類的世界里行走,或善或惡,映襯著唐代人對貓的熱愛和想象。唐代出現這樣的重要轉變,主要是六朝以來,外來的被馴化的貓隨著絲綢之路進入了中國,到這個時期逐漸普及。這些寵物貓性格溫順,長相呆萌,很快就俘獲了一批中國人。
到了宋代,家中養貓成了盛極一時的流行風尚。這一時期,家貓的存在也不單只是為人類服務,發揮其捕鼠護糧的天性;越來越多的宋代人意識到,貓這種動物還可以滿足自己的陪伴需求。于是貓的地位也逐漸跳出六畜之外,開始擁有人類家庭成員般的優厚待遇。宋人對精神生活的極致追求以及宋代高度發達的商業,使得養貓這個行為不僅在商品經濟層面分化出了許多垂直品類,例如貓糧、貓窩、貓玩具、貓美容等;也在民俗層面形成了一系列頗具儀式感的人貓關系日常。
歷代帝王誰最愛貓
@烏龍:歷朝歷代哪個皇帝最貓奴?
侯印國:中國古代貓奴皇帝很多,最早喜歡養貓的皇帝是武則天,后來還因此生出禍端。明清很多皇帝都是貓奴,清代的乾隆、道光都非常喜歡貓,明代的皇帝幾乎全是貓奴,明仁宗朱高熾與宣宗朱瞻基父子,是著名的鏟屎皇帝父子兵。朱瞻基畫過大量的貓畫,不少現在還存世。
明宣宗朱瞻基 《五貍奴圖卷》局部
嘉靖帝朱厚熜曾有過一只極其受寵的獅貓,貓兒“美毛而虬,微青色,惟雙眉瑩潔,名曰霜眉”。霜眉不僅模樣好看,在眾多宮貓之間也是最溫婉、善解人意的一個,它“善伺上意,凡有呼召或有行幸,皆先意前導”。《宛署雜記》中說它“目逐之則逃匿,呼其名則疾至,為舞蹈之狀”,只要一個眼神讓它離開,它就會離開;只要叫喚它的名字,它就會急急跑來,在人跟前雀躍,完全沒有貓兒高冷的狀態。“上或時假寐,霜眉輒相依不暫離,即饑渴或便液必俟醒乃去。上以是憐而異之,封為虬龍。”
有一天,霜眉走到嘉靖皇帝前,“若疲而泣者,有頃走他處,盤曲以死。”據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記錄,霜眉死后,“上痛惜,為制金棺,葬之萬壽山之麓,又命在值諸老為文,薦度超升。”在這一次嘉靖帝召集諸臣為霜眉草擬超度祭文的“測試”中,寫作的內容就是青詞,是道教舉行齋醮時上奏天庭的祝文。供職于禮部的官員袁煒,以一句“化獅成龍”脫穎而出,使嘉靖帝為之動容,而其他諸人均因“題窘”難以下筆成文。
后來,霜眉的墓地被取名為“虬龍冢”,袁煒也因這篇為貓所寫的青詞得到嘉靖賞識,一舉躍遷少宰之位,當時人戲稱他為“青詞宰相”。
@LINDAAA:可愛的動物有很多,為何貓咪獨得古人恩寵?
侯印國:對于普通人家來說,貓能捕鼠,這既能保護糧食,也能隔絕一部分的瘟疫。而文人愛貓,實用層面的原因在于貓能護書。古代的書籍往往遭遇鼠患,貓往往能夠發揮守護藏書的功用。明清之際的朱鶴齡寫過一篇《貓說》,開篇就寫道“余家多鼠患,藏書多被嚙蝕。鄰家有貓,乞得之。”宋代陸游的“裹鹽迎得小貍奴,盡護山房萬卷書”,說的也是這個主題。在實用之外,貓飽臥花蔭的愜意,也成為文人們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而自己在苦讀寫作或神游物外之時,貓靜臥身旁,又是日常而溫柔的陪伴。陸游和貓“晝眠共籍床敷暖,夜坐同聞漏鼓長”的景象,與今天很多人工作學習到再晚,自己的貓也一定陪伴在側的情形別無二致。 當然貓的長相可愛,軟圓萌,也是吸引古今貓奴的重要原因。
十二生肖為何無貓
@山有木兮卿無意:既然中國人愛貓情結自古有之,十二生肖里為什么沒有貓?
侯印國:結合考古資料,十二生肖在秦漢之初正式形成,并在東漢正式成型。清代人趙翼在《陔余叢考》卷三中認為“十二屬相之起于東漢無疑”,是很有道理的。
而在這個時期,我國的野生“貍貓”,不僅如虎豹熊羆一樣兇猛,難以馴化,就連達官貴人狩獵獲得的也很稀少,它們還未大量出現在先民的生活半徑中,也就未能進入生肖序列。而家貓此時還沒有隨著佛教大量傳入中國。用更簡單的話來說,十二生肖中沒有貓,就是因為我國的十二生肖形成的時候,人們只能偶爾見到野貓,家貓此時還沒有出現的人們的生活中。
值得一提的是,越南的十二生肖也是由中國傳入的,與中國的基本相同,唯獨把“兔”換成了“貓”。據說,越南之所以把“兔”換成了“貓”,并非當地對貓有別樣的情感,而是由于當時翻譯的失誤,因為“卯”和“貓”同音,翻譯聽錯了,以訛傳訛,結果一直錯到今天。
明代狀元吳寬有次丟了自己貓,曾寫過一首《失貓,偶讀古人十二辰詩,戲作一首招之》:“鼠輩公然書出游,廚中恣食肥如牛。虎斑非鞹憶此物,兔口無闕嗟為儔。徒聞豢龍術曾學,安論捕蛇功可收。塞翁失馬終非福,牧子亡羊政爾憂。獼猴若馴我豈愛,雞犬或放人須求。歸來買豬肉餧汝,置汝十二生肖頭。”他在詩中巧妙將十二生肖嵌入,許諾如果貓兒歸來,從此就把它排列到十二生肖之首,希望丟失的貓兒看到后能夠早早回家。
作者:侯印國,李嘉宇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24年06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