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李政道 | 復旦大學是我的“母校”和“第二個家”

(1993年5月,李政道在物理學綜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后作學術報告)
據(jù)央視新聞,首位華人諾獎得主李政道逝世,享年98歲。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中國上海,原籍江蘇蘇州。1944-1946年先后就讀于浙江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50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6年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60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任哥倫比亞大學費米講座教授,1984年任哥倫比亞大學“全校講座教授”。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959)、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學院外籍院士(1982)和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57)。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和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勛章(1986)等。
李政道長期從事物理學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論、原子核理論和統(tǒng)計物理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1954年,提出“李模型”,對探討量子場論基本問題起到重要作用。1956年,與楊振寧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論斷,翌年經(jīng)實驗驗證后,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科學獎。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正反粒子變換和空間反射聯(lián)合變換下不守恒問題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70年代以來,在建立與發(fā)展孤立子的量子理論、提出反常核態(tài)的概念、建立與發(fā)展隨機格點規(guī)范理論、把時間作為分立動力學變量并進而建立分立動力學理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李政道先生是偉大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學上的卓越成就,已然載入史冊并在人類科學發(fā)展史上有一席之地。李先生不僅是專精的學者,而且是博雅的通人,他尤其鐘情于藝術,好之樂之。沉潛賞鑒之外,還時常以畫筆抒發(fā)情懷。科學與藝術的融通使得李先生對學術與人生都富于洞見和智慧。李先生的思想并不僅僅閃現(xiàn)于課堂之上與論著之中,或許是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士人情懷,他不論身在何方,總是牽掛著祖國,更希冀自己的思想能對祖國有所裨益。因此,不論是在風雨如晦的“文革”歲月,還是在萬象更新的“改革開放”時期,只要有機會,李政道先生就會回到祖國,盡己所能回報祖國。
在李政道先生九十多年波瀾壯闊的人生經(jīng)歷中,復旦大學也曾參與其中,并留存了許多溫馨和美好的片段。李先生將復旦視為他的“一所母校”和“第二個家”。李先生與復旦大學,有深交,有友誼,有故事,更有情懷。因此,將李先生與復旦大學的部分影像編輯成冊,不僅能記錄李先生生命中的一段足跡,也能彰顯他的理念與情懷。

李政道在新落成的校訓墻前作學術報告
早在1972年和1974年,李政道先生就曾不辭辛勞訪問祖國,并耿直地向國家最高領導人提出有關科學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建議。1974年,在參觀了復旦大學等單位后,李先生撰寫了以《參觀復旦大學后的感想》為題的建議書,呼吁像培養(yǎng)芭蕾舞演員一樣,較早地培養(yǎng)建立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隊伍。這應當是學成后的李先生對祖國最初的回饋,而這一回饋,即使在特殊時刻,也得到了一定的回響。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及復旦大學少年班之建立,即與李先生的殷切呼喚關系密切。在這一過程中,于上海長大、對上海懷有故土之情的李先生與復旦大學也建立了初步的聯(lián)系。
當祖國開啟“改革開放”的征程后,聲望日隆的李政道先生對祖國關切益深,在大江南北行蹤更頻,他與復旦大學的聯(lián)系也愈發(fā)緊密。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李政道先生先后造訪復旦大學十八次。在復旦園中,李先生不僅與復旦師生縱論科學與藝術,還通過設立獎學金、基金,擔任校董等方式為復旦的發(fā)展盡心盡力。某種意義上,李先生在復旦的嘉言懿行,正是他廣博深邃的思想和矢志愛國情懷的集中體現(xiàn)。

李政道為“科學與藝術”年歷的題字
李先生的科學成就,集中于物理學這一基礎科學,故而他深知基礎科學對于整體學術和學術之外的國家社會發(fā)展具有重大的奠基意義。而當科學發(fā)展至20世紀后半葉,一國之基礎科學,猶賴精英人才。在百廢待興的1979年,李政道先生有感于早年赴美留學的經(jīng)歷,利用自己在北美學界的巨大影響力,率先與國內(nèi)部分學界領袖合作創(chuàng)立了“中美聯(lián)合招考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簡稱CUSPEA),選拔優(yōu)秀學子赴美學習。后來出任復旦大學校長的杰出物理學家謝希德教授對李先生此舉鼎力支持,也推動復旦學子參與其中。與謝希德先生的友情進一步拉近了李先生與復旦大學的距離,于是,李先生與復旦的深入結緣,從物理學科開始。
1982年,李政道先生擔任復旦大學名譽教授。1986年,李先生又在復旦設立“李政道物理獎學金”,獎勵復旦大學在物理學上取得優(yōu)秀成績的學子。設立物理獎學金,固然是因為李先生的研究領域在物理學,卻又不止于此。從20世紀70年代回國開始,李先生始終大聲疾呼中國要重視基礎科學,為了向高層領導和社會大眾宣傳這一點,他不僅撰寫文稿詳細說明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關系,還提出了“水 · 魚 · 魚市場”等生動活潑的比喻強調基礎科學之重要性。大學是求真之所,在重視基礎科學方面更是責無旁貸。故而李先生以他最熟悉的物理學為切入點,設置獎學金激勵有志于此的青年才俊,這是他重視、倡導基礎學科具體而微的體現(xiàn)。

1986年,李政道與謝希德(右二)、華中一(右一)、楊福家(左一)晤談
在若干次造訪復旦大學后,1995年,恰逢復旦九十周年校慶,李政道先生再臨復旦。他不僅為復旦校訓墻揭幕并在校訓墻前向師生發(fā)表演講,還被聘為復旦大學校董會第一屆名譽主席,進一步從全局的角度為復旦的發(fā)展擘畫經(jīng)營。關于大學教育,李政道先生一方面特別重視“問”,認為“學會問”比“學會答”更加重要;另一方面又尤為強調“藝術與科學不可分割”,故而大學教育不可偏狹。他的這些理念與復旦大學“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校訓不謀而合。從九十年代到今天,復旦大學對于“通識教育”的探索和追求走在全國前列,這其中自然不乏李先生教育思想的沾溉。
李政道先生不僅在思想、理念上惠及復旦,還在制度上對復旦有直接幫助。1996年,李先生一生的愛侶秦惠?女士不幸因病離世,秦惠?女士與李政道先生相知相契,對于學術和社會亦有非凡的理解。她留下遺愿,希望能夠以她和李政道先生一家的私人積蓄支持中國的大學生盡早獨立開展科學研究,并希望接受支持的學生中,女性比例不低于50%。
1997年,“秦惠?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簡稱“?政基金”)在復旦大學舉辦了新聞發(fā)布會。1998年,該基金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蘇州大學、蘭州大學正式資助本科生參與科學研究并授予最終結項者“?政學者”稱號。二十年間,“?政項目”由理工科擴展至醫(yī)學、人文、社會科學,涵蓋學術研究的各個領域;也從最初的四所高校發(fā)展至包括新竹“清華大學”(2000年)、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在內(nèi)的六所大學。在這二十年的變遷中,李政道先生倡導的“師生間一對一教導”“讓青年人盡可能早地進入科研”的精神則一以貫之。而復旦大學在“?政基金”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情況,又生發(fā)出“望道項目”“曦源項目”等本科生科研項目,形成“復旦大學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計劃”(Fuda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簡稱FDUROP),使本科生參與科學研究得到制度上的保證,并盡可能為此營造好的環(huán)境。飲水思源,F(xiàn)DUROP發(fā)軔于“?政基金”;而李先生的卓識與遠見鑄造了復旦的學風與精神。
回首來時路,復旦大學的發(fā)展始終離不開李政道先生的關懷與指引。當我們檢點檔案館、校史館和本校師生私人所藏時,發(fā)現(xiàn)了不少李先生與復旦大學的影像。由這些影像,我們可以窺見一位大師的風采,也能看到一所大學的嬗變。故此影冊之集,既有存史之意,亦有光大李先生思想之愿。

《李政道與復旦》復旦大學教務處 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2023年6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