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早到晚,上海總有新發現”——中外藝術家的上海五天
《SHANGHAI IN MY MIND全球征集》項目受邀藝術家已結束上海為期五日的參訪采風,來自世界各地的他們體會到上海的日夜——從蘇州河畔城市的新舊交替到朱家角古鎮的小橋、流水、人家;從徐匯濱江各美術館、M50到英雄文創展示館;從首日被上海國際大都市的絢爛夜景吸引,到了解上海的歷史文化,乃至深入社區與上海市民交流……
該項目由上海市政府新聞辦主辦、聯合上海設計之都促進中心策劃推出,以征集和邀約創作相結合的方式征集插畫、繪畫、平面設計、數碼藝術等上海城市主題設計作品,并通過展覽、分享等多種形式推動上海與全球城市開展藝術對話、互動合作。
法國設計師雅恩·蒙特比在朱家角課植園。 攝影: 周曾熙/IP SHANGHAI
酷暑之中,2024年《SHANGHAI IN MY MIND全球征集》項目邀約藝術家中有7位近日來到上海,除來自美國的獨立創作型KOL藝術家尼克·阿里耶(Nicole Aliye Kosnett)首次來華外,其他藝術家和設計師對上海并不陌生。
尼克·阿里耶(左)和“Jay&Maggie”組合(梁家耀、莫詩韻)在長風灣英雄文創展示館。攝影: 周曾熙/IP SHANGHAI
在上海,每天都有新創意
法國設計師雅恩·蒙特比(Yann Debelle de Montby)自2006年起就在上海生活,至今已有18年,他見證著城市的日新月異。在他看來上海變得更為復雜和精致,而且變化速度甚至可以“以月計算”。
他的女兒伊內斯·德貝爾(Inès DEBELLE)也是該項目的邀約藝術家之一,伊內斯少時在上海生活了近十年。2022年碩士畢業于法國巴黎藝術學院,其畢業作品也以上海為題。此次回到闊別多年的上海,給她印象最深的是西岸,“我喜歡那里的建筑,那種混凝土建筑與內部的藝術形成了很好的對比。”伊內斯說。
伊內斯·德貝爾(左)在龍美術館(西岸館)。攝影: 樊曄親/IP SHANGHAI
來自意大利藝術世家的奧蘭·達加(Orlando Daga)2015年第一次來中國便被吸引,他目前在長寧中山公園附近生活和工作,一年有一半時間在上海。對他而言,上海給予藝術家很多機會和靈感。“每周都有新展覽,也有很多藝術家互相交流,這是我生活在上海的原因之一。”對于上海和家鄉博洛尼亞,奧蘭·達加覺得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很美,有美食,有悠久的歷史文化。”
奧蘭·達加在蘇州河畔的Photografiska。 攝影: 樊曄親/IP SHANGHAI
對于首次來上海的尼克·阿里耶,短短五日的初體驗,讓她感受到上海的豐富層次。在首日參訪中,“It's Amazing!”是她最常出現的感嘆,尤其在陸家嘴上海中心“上海之巔觀光廳”俯覽城市和參觀阻尼器多媒體聲光表演時,城市的高度和現代化,讓她嘆為觀止。
上海中心“上海之巔觀光廳”。 攝影: 樊曄親/IP SHANGHAI
在即將離開上海之時,澎湃新聞記者再次提問尼克,對哪一處更有印象?這一回,她選擇了西岸,西岸的生活方式和美術館讓她感到愉悅,她也希望未來自己的作品能在西岸展出。“那里的作品和上海人對當代藝術的熱情帶給我靈感,我希望我為這座城市創作的作品能帶來與我在這里感受到的一樣多的歡樂。”尼克說。
尼克·阿里耶在徐匯濱江。 攝影: 樊曄親/IP SHANGHAI
在上海的五天,藝術家和設計師們參訪了新天地片區、上海中心、城隍廟、蘇河灣、中醫藥博物館、徐家匯書院、徐匯濱江、長白228街坊社區,以及長風灣英雄文創展示館、1690服務中心、M50創意園、朱家角古鎮等。
尼克·阿里耶、伊內斯·德貝爾和莫詩韻(左至右)在上海中醫藥博物館展示剛剛完成的香囊。 攝影: 樊曄親/IP SHANGHAI
其中一些地方在上海生活多年的奧蘭·達加也是第一次關注,比如蘇州河畔的天后宮和位于張江的上海中醫藥博物館。天后宮建于1884年,是上海歷史上規模最大、形制最全、規格最高的媽祖建筑。后來,因種種原因,天后宮部分部件被移到松江方塔公園內,其余落架保留。靜安區在2019年啟動了天后宮保護工程,歷時3年多修復,2022年底,在蘇河灣綠地重新亮相。除了建筑所蘊藏的歷史外,戲臺的螺旋形藻井更是中國古代營造智慧的體現——藻井由700多個木構件組成,采用的是中國傳統的榫卯和斗拱技藝,結構特殊、造型復雜,讓人眼花繚亂。此外,在上海中醫藥博物館制作香囊、體驗五禽戲功法也讓奧蘭·達加等西方藝術家了解中國傳統醫藥文化。
奧蘭·達加在天后宮。 攝影: 樊曄親/IP SHANGHAI
在上海,風景因人而不同
相比之下,來自香港的設計師組合“Jay&Maggie”(梁家耀、莫詩韻)和成長于上海的柴吉昌則更關注生活在此的人。
梁家耀(左)在“1690服務中心”隨機請小朋友以一句話概括上海,小朋友說:“很多人。”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圖
在整個行程中,梁家耀都會隨機請路人以一句話概括上海,其中有老者的侃侃而談,也有孩子面對突如其來的提問,羞澀地說“很多人”。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梁家耀想通過當地人的視角了解這座城市。“我覺得生活在這里的人,會很自豪地說我是上海人。他們還會告訴你,要理解這個你可以去哪里。”梁家耀看來,“上海是一個包容度很高的城市,包括對藝術和文化的尊重,其中有很多細節值得記錄。”他也試圖尋找一些當地人每天見到,卻可能忽略的細節,去演繹自己的上海創作。
莫詩韻在西岸美術館。 攝影: 樊曄親/IP SHANGHAI
在“Jay&Maggie”中,梁家耀代表剛性設計,他的拍檔莫詩韻則是柔性的,她在設計中希望能激發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對于上海,她已經來過多次,也尤其關注上海的環保建筑和城市更新。“我看到很多身體力行的實例,比如在新天地改造中,舊的磚瓦再次被使用,這很讓人敬佩,因為這比新建的成本要高出很多。”在一些展示中,她也看到用老木頭重新打造的家具,在細節中感受到上海的文化底蘊,以及上海人對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乃至城市歷史的熱愛。
四行倉庫外景。 資料圖
此次在上海的五日,莫詩韻印象最深的是四行倉庫那堵滿是彈孔的墻,她此前對關于四行倉庫的歷史并不了解,當得知這是“八百壯士”死守陣地,阻擋日軍占領上海所留下的彈孔后,她感到,“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對城市的愛由來已久。”“我覺得上海有今天的繁華,是因為這里的人,正是因為他們熱愛這片土地,才愿意為這座城市付出。”莫詩韻預計自己的創作方向也許將與這段歷史有關,“上海有多美,不用多說,但這類故事值得以不同的方式紀念和書寫。”莫詩韻說。
而自小生活在上海的藝術家柴吉昌,最讓他感動的是楊浦長白228街坊和普陀1690服務中心。“我小時候生活在楊浦,與長白街道只隔幾條街,還常去長白電影院看電影。后來出國留學、工作,大概有17年沒有回到小時候生活的街區。這次回去,我看到社區微小的服務都在,比如說配鑰匙、換鎖等。”
藝術家參訪長白228街坊社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28街坊作為全市唯一完整的“兩萬戶”街坊承載著非常重要的城市記憶,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建筑風貌和空間特色。在城市更新中,12棟“兩萬戶”“原拆原還”,保留下來了城市記憶和肌理。而在普陀1690服務中心,2000余平方米的室內空間,有價廉物美的“兩灣食堂”、便捷可達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一站式綜合服務窗口,豐富的文體活動空間,理發、維修、非學科類教育培訓等在家門口便捷可達。“上海永遠那么漂亮,永遠不缺新東西。但這次我感受到,這座城市有關心到更多普通的人,真正照顧到心靈和生活細節上,這次去了兩個社區,深切感受到上海在人文關懷上做得很充分。”柴吉昌說。
長白228街坊的便民服務。 資料圖
對于創作,作為金屬藝術家的柴吉昌預計自己會更偏向于用綜合材料配合繪畫一起呈現,通過大作品延伸出小的創作,也探索一些可以代表上海的文創。
藝術家們在朱家角古鎮交流會后的合影。 周曾熙/IP SHANGHAI
據悉,《SHANGHAI IN MY MIND全球征集》始于2023年,今年是首次邀請藝術家參訪上海,在此后的幾個月中,他們將完成與上海相關的藝術創作,并基于上海城市對外推廣標識(亦稱“上海印章”,以圓形作為基本形,中文“上海”構成標識主體,上海英文首字母縮寫“SH”融合其中)、標語(SHANGHAI LET’S MEET)進行再演繹。他們的作品將于11月在上海首發,并在上海地鐵等公共空間展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