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用一支視頻或一堂課,講一個關于宇宙的故事
恒星是怎么形成的?黑洞里有聲音嗎?木星的四顆衛星各自有什么特點?宇宙中可講的故事無數,而怎么把故事講好講明白,是當下天文科普教育的關鍵。
8月3日,第六屆宇宙漫游作品征集公益活動閉幕典禮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舉行,一批優質的天文科普作品脫穎而出。
閉幕典禮現場。本文圖片均為 上海科技館 供圖
宇宙漫游作品征集公益活動前身為宇宙漫游創作大賽,自2010年起兩年一屆,已成功舉辦五屆,是天文領域知名的全國性賽事。本屆征集活動設置“天文微視頻”“天文微課堂”兩個板塊,創作者們利用天文數據、可視化平臺以及多元化的媒介手段、教學模式、藝術形式展開創作,更好地講述自己的天文故事。
當一名9歲的孩子思考星空
“我有時候覺得時間是不存在的,有時候又覺得它存在。感覺宇宙中有很多未知,就會很好奇。”面對媒體采訪時,2015年出生的常安顯得有些拘謹,但在斷斷續續的回答里,也一點點分享著自己對于頭頂那片星空的興趣。
這次活動中,常安在爸爸的幫助下提交了一份名為《常安在2035年的一天》的作品,獲得了微視頻三等獎。這個視頻里,常安幻想著自己在20歲時作為一名研究員登上火星,研究樹木花草等的種植。在她的想象中,未來的太空艙很舒適,可以調節溫度,人也不會飄起來,宇航服非常輕便,還有機器人來叫早和提供早餐。以她的想象生活為主線,視頻也呈現了一些關于火星的知識。
常安(右三)在臺上領獎。
常安告訴記者,通過這次創作,自己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比如進一步了解了火星的面貌,知道它可能會成為人類未來的家園,也知道了火星其實并不像想象中那樣是火熱的。而與此同時,她也產生了更多新的問題:未來科技能讓人們在太空艙中不飄起來嗎?會有適合在外星土壤種植的植物嗎?機器人能夠和人類一起登上太空嗎?
這次活動并沒有限制參與者的年齡,因而在頒獎典禮上,不乏比常安年紀更小的孩子。在父母和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孩子也能把自己的創意和想法轉化為一個簡單的科普作品。“宇宙是浩渺的,因此大賽也很開放,不能面向很窄的特定人群。”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NADC)常務副主任崔辰州表示,再小的孩子也可以分享他們的想法和感悟,這對于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非常有幫助,甚至對往后的學習和人生的發展都會起到作用。
總的來看,參賽的創作者以青少年為主,從小學生到大學生皆有。崔辰州告訴記者,這些青少年的創造力和對細節的洞察給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很多作品都是獨辟蹊徑,和專業的天文研究工作者視角很不一樣。
舉例來說,崔辰州覺得“紅月亮”對他來說早已習以為常,但此次卻有參賽作品通過實驗的方式來復現“紅月亮”的成因,讓人眼前一亮。該作品的創作者之一黃懿是一名準大四的物理專業師范生。她告訴記者,早先看到過相關的新聞,很多人都覺得有些“不祥”,于是就想到用科學的方式來講明成因,打破認知。
黃懿在活動現場。
15天時間,三名師范生一起,用白色燈光模擬太陽,用加入了牛奶的水池模擬大氣環境。為了確定加入牛奶的量,他們反復多次實驗,最終確定用八分之一瓶蓋的量即可。為了讓這堂實驗課能被所有人接受,他們的講稿和ppt都經過了六七次的調整。最終,《星辰之吻:紅色月影的奧秘》拿下微課堂一等獎。
科普教育要以數據驅動,重視“融合”
在各個層面上,本次征集活動都是開放而多元化的,唯一的一個硬性要求是,作品中需要體現出天文數據的作用。崔辰州解釋說,當下所要推崇的理念是數據驅動的科普教育。現在很多知識的傳授都是直接灌輸,而通過數據手段能讓大家理解到很多知識來自對數據的分析和理解。
中國天文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天文臺黨委書記侯金良也在致辭中專門提到,參與者們借助科學數據可視化和信息技術手段,充分挖掘和利用全球海量的天文數據資源,不僅體驗了科學數據的魅力,同時也感受到科技創新的力量。
除了“數據驅動”外,本屆征集活動的主題為“融合”(Fusion)。隨著天文學研究的發展,多波段、多信使天文學幫助科學家構建出更為全面和深刻的宇宙圖景,將不同類型的數據交叉融合,就像拼湊一幅宏偉的拼圖,以揭示宇宙中更為復雜的面貌。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天文科學教育同樣需要“融合”的思想,將精確的科學概念、科學知識與生動的藝術表現力有機結合,從而探索更多創意的可能性,將宇宙的奧秘展現給大眾。
在崔辰州看來,天文學的發展和科普作品的創作都需要“融合”。一方面,天文學的發展要“天地融合”,結合地面上和太空中的望遠鏡,光學波段、高能波段、射電波段等不同波段的數據融合,能夠產生更好的科學研究成果。而科普作品創作過程也有跨界融合的需求。上海科技館副館長、上海天文館管委會主任劉健也說,天文科學教育需要融合的思想,科學內容可以和藝術內容、時尚內容等進行融合,為大眾創造出更多的樂趣。
參賽作品之中,有的納入了《西游記》中的悟空形象,有的把M87黑洞的研究和奧特曼光線做對比,“融合”無處不在。參賽團隊中,同樣不乏跨界融合。獲得微視頻一等獎的《宇宙漫游:恒星形成沉浸之旅》創作團隊中,成員是來自物理、化學、藝術等不同專業的大學生。
據了解,活動自去年12月3日啟動以來,吸引了全國44家單位共207位選手參與創作,征集作品91部,50位教師從科學性、藝術性、漫游技巧等方面為作品提供了指導。最終,活動評出第一名作品5部、第二名作品11部、第三名作品23部、優秀作品29部以及最佳作品6部。此外還評出了優秀指導教師15名、優秀組織單位7個。這些優秀作品將陸續通過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和上海天文館的相關媒體平臺與公眾見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