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你的現任和前任總是很像?研究發現了驚人的秘密
原創 Fay 第十一診室
圖片: 黃仔 | 撰稿: Fay | 責編: 阿月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姐妹們早上好啊,今天是甄學家·Fay~
要說到什么劇最經典、百追不厭,那必須是《甄嬛傳》了!其中最讓Fay哭得稀里嘩啦的一段,就是嬛嬛懷著孕跪求皇上對家人網開一面,卻看到信紙上寫著:
看著都要心碎啦!
▲圖片來源:網絡
「莞莞類卿」,真是讓人唏噓不已啊……
不止甄嬛傳,Fay還看過很多影視劇和小說中,都有類似的替身情節:男主的白月光因故逝世,或是倆人永遠不能在一起,后來偶然間遇到了一位十分相似的人,就把她當做了前任替身,發展出了一段情愛糾葛……
嗚嗚,心疼嬛嬛
▲圖片來源:網絡
「莞莞類卿」的情節真的這么普遍嗎?我們為什么總是會喜歡類似的人?
人類真的很容易「莞莞類卿」
真相確實有些殘忍……
2023年一篇名為《Stability and Chang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deal Partner Preferences Over 13 Years》的研究,通過了長達13年的時間發現:大多數人的理想型都相當穩定。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這項研究共招募了204名參與者,其中104名為女性,100名為男性,平均年齡是46.2歲。
研究人員首先測試了參與者們的理想伴侶畫像,測試涵蓋了外貌、性格、智商、人生規劃、經濟條件、家庭情況等多達58種特征,全面刻畫出了他們的理想型。
13年后,研究人員再次評估了參與者們的理想型,結果發現:
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地位、資源」等維度會更加看重一些,或是隨著自己的經歷會更清晰自己需要什么樣的伴侶,忍受不了什么樣的伴侶,但總體來說,大家還是會對「某一款」十分鐘情,理想伴侶的整體畫像前后相關系數達到0.73(最高是1)。
這說明,大多數人的理想型都相當穩定,前任和現任可能是比較相似的。
2019年的一項名為《 Consistency between individuals’ past and current romantic partners’ own reports of their personalit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研究,更是「吃瓜不嫌事大」,他們不僅招募了參與者,還一起招募了參與者的前任和現任,通過性格特征的評估發現,大部分人的前任和現任都有顯著的相似性!
不過這里有一點特別有意思,研究發現了一個例外情況,那就是對于e人來說,他們的伴侶相似性較弱,這表明e人不太可能與類似于前任的人建立關系。
想想也有道理,畢竟社牛e人可能什么類型都想嘗試一下,oh!勇敢的e人,這個世界沒你們可真不行鴨~
▲圖片來源:giphy
你為什么總會愛上相似的人?
既然如此,難道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別人的替身嗎?
不一定,你替的可能不是對方的前任或是什么愛而不得的人,「替」的或許只是性轉版的ta。
因為人們總是更傾向于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親密關系》一書中說道:人際吸引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就是同性相吸(相類似的人彼此吸引對方)。
相像的方面具體指哪些呢?答案幾乎包括任何方面。
首先就是在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和社會地位等人口統計學上的相像,你想想自己最好的朋友以及伴侶是不是在這些方面有很多共同點?
其次是態度和價值觀的相像(咳咳,怨不得Fay和閨蜜的相識就來自于我倆共同討厭某個人,一起罵得多了,自然就變成好朋友了hhhh)。
最后就是性格的相似,處事風格和人格特質相像的人往往在彼此邂逅時就能和睦相處。
2016年一項名為《Similarity in relationships as niche construction: Choice, stability, and influence within dyads in a free choice environment》的研究中,實驗人員讓參與者在大型講座上與他們不認識的人互動,最后匹配成1523對,并在稍后完成一項態度、價值觀和性格特征的調查。
結果發現,有23%的人在第一次見面后依舊保持聯系,而這些人與他們認識的人有顯著的相似性。
這說明,你無論是和一個人成為伴侶還是成為朋友,也許你們之間的鏈接,早已在冥冥之中注定了,那個鏈條,就是你們的相似性。
所以,無論是你選擇伴侶還是伴侶選擇你,你們可能都選擇了和自己相似的人,不過由于上一個伴侶也是如此選的,就造成了前任和現任的相似??。
▲圖片來源:giphy
第二個原因,就是人們更傾向于喜歡熟悉的人。
這可能與我們人類的進化有關,在以前,熟悉的環境以及同伴則意味著安全,陌生的事物可能蘊藏著危險,所以這一反應便一直留在了我們的基因里。
心理學中的「曝光效應」也可以解釋這一反應,如果你每天都見到某人或某件事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可能會習慣ta們,看到ta們就會感覺舒服和放松,進而越來越喜歡。
比如你已經習慣了前任185+的身高、健壯的肱二頭肌、有彈性的胸肌以及形狀好看的腹肌,再次遇到熟悉的身形,可能就會勾起你昔日青澀的回憶,這種熟悉感讓你尤為心動……??
2018年一項名為《Understanding the reminiscence bump: A systematic review》的研究,就對68篇和人類回憶有關的論文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人們對自己10~30歲發生的事件尤為深刻。
青春回憶最是珍貴,它們突破了遺忘曲線,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模糊褪色,年輕時的愛人和故事,一直留在了我們的大腦之中……
▲圖片來源:giphy
「莞莞類卿」是真愛嗎?
上面我們說到,「莞莞類卿」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它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僅僅是因為人類喜歡選擇和自己相似的人或是熟悉感的話,Fay個人覺得哈,這和「替身文學」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畢竟人類的基因都喜歡輕松、安全的選擇,如果對方腦子里根本沒想著前任,僅僅靠感覺就覺得你是那個對的人,似乎也沒那么氣人。
并且,這種相似性與熟悉感會加速關系的建立。
在初次接觸的時候,人們可能會使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評估對方,其中有一種非常快速的方式叫感知相似性:在幾次互動后,我們很快就會傾向于喜歡與我們最相似的人。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越來越了解對方,有時會發現我們之前看到的和伴侶之間的共同點是假的,所以,更深更持久的關系紐帶會建立在實際的相似性之上。
但是也有一種情況需要大家注意,那就是「蔡加尼克效應」。
「蔡加尼克效應」指的是人對于未完成的事記憶更深,就比如你想到一首歌的高潮部分,它的旋律總在腦海中縈繞,揮之不去,但是當你哼唱結尾部分讓它結束,旋律就很容易放下了(是不是學會一招!)。
感情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和初戀/前任在一起后,感情因故被打斷或是沒有好好地結束,ta可能就會對這段感情念念不忘(這就是好好說再見,更容易從失戀中走出來的原因叭)。
▲圖片來源:giphy
這個時候,要是發現了一個類似于自己忘不了的人,并和ta發展感情,那就是妥妥的「替身文學」了,這樣不僅會讓自己更深陷其中,更是傷害了他人的感情,因為沒有人愿意做替身!
當然啦,對方到底有沒有放下前任,對你是真愛還是把你當做替身,就需要各位自己去覺察了。感情的事情,Fay也說不清楚~
總之,無論情從何起,想要一段健康的感情,都少不了雙方的共同經營?!队H密關系》中對長久之愛給了一些建議,Fay寫在這里僅供大家參考:
你需要用心維護感情,防止可能損害感情的厭倦情緒。
因為厭倦是愛戀和滿意的對立面,所以厭倦的出現是非常糟糕的信號,當愛情關系變得單調和沉悶時,我們就去創造更多的新鮮感,不要停止尋找新奇、吸引人的共同娛樂的好方法。
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為維持愛情關系的基礎;培養與伴侶之間的友誼;努力保持新鮮感,把握住每一個與伴侶共同進行新奇探索的機會。
如果你發現自己對伴侶急迫的欲望漸漸演變為平靜而深厚的情感,不要覺得奇怪或失望,也許它會讓你們成為最幸運的一對。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 浪潮工作室.為什么你的現任和前任總是很像
[EB/OL]. (2023-11-22)[2024-03-27]. https://mp.weixin.qq.com/s/zz91PIsXcQZ7J8Ggkeuz_Q.
[2] Driebe J C, Stern J, Penke L, et al. Stability and chang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deal partner preferences over 13 year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23: 01461672231164757.
[3] Park Y, MacDonald G. Consistency between individuals' past and current romantic partners' own reports of their personaliti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116(26): 12793-12797.
[4] 羅蘭?米勒. (2011). 親密關系(第5版). 人民郵電出版社.
[5] Bahns A J, Crandall C S, Gillath O, et al. Similarity in relationships as niche construction: Choice, stability, and influence within dyads in a free choice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7, 112(2): 329.
[6] Munawar K, Kuhn S K, Haque S. Understanding the reminiscence bump: A systematic review[J]. PloS one, 2018, 13(12): e0208595.
[7] BBC.The psychology of attraction: Why do we fancy certain people?[EB/OL]. (2023-11-22)[2024-03-27].
https://www.bbc.co.uk/bitesize/articles/zm9ry9q.
[8] Savitsky K, Medvec V H, Gilovich T. Remembering and regretting: The Zeigarnik effect and the cognitive availability of regrettable actions and inaction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7, 23(3): 248-257.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