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元村醫”穿越半個世紀的堅守:全村人的病歷都在我心里
新華網1月4日報道,一元錢可以做什么?在一些地方也許可以勉強買一瓶礦泉水、乘一次公交車,但是在浙江建德市乾潭鎮梅塘村衛生室,一枚小小的一元硬幣既是診療費,還是藥費、輸液費、針灸費、包扎費……73歲的村醫吳光潮在這間鄉村衛生室堅守了五十多年,“一元看病”的老規矩從1983年起延續至今。
1月3日,即將出診的吳光潮在梅塘村衛生室前留影。 本文圖均為 新華社 圖“一元看病”三十六年“不漲價”
綠漆白墻瓦片頂,還有幾棵高大筆直的水杉樹,梅塘村衛生室坐落在村口的半山坡上。冬日清晨六點,天剛蒙蒙亮,衛生室里已經亮著燈,吳光潮做著準備工作等候村民來看病,“村里面現在基本上是老年人,患者常常六七點就到衛生室了,夏天五點冬天六點我也就開始工作了。”
這樣的工作時間從1966年吳光潮在半農半醫學習班完成學習、在衛生室服務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有時村民有突發情況,無論幾點打電話給他,他隨叫隨到。
早上給診室里幾位慢性病患者量血壓、聽心肺,再給輸液室里的患者掛上點滴,接著去藥房拿藥囑咐病人用藥方法……村衛生室只有他一位醫生,除了醫生的工作,護士、針灸師、清潔工、采購等崗位也都是吳光潮一人。
“不管看什么病,這里都只要一元錢。”梅塘村老書記吳光營說,為村民服務是吳光潮堅持這么多年最樸素的愿望。
吳光潮有一個鐵盒子,里面全是村民看病后付給他的一元診療費。為什么只收一元錢?吳光潮告訴記者,這個老規矩從1983年一直堅持到現在,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看病是收五分錢、一毛錢,“衛生室費用有政府的補助,即使不夠的話村集體也會支持,我有退休工資,為村里服務,是盡自己的一點力量。”
這是吳光潮的診療室桌上的幾個常用物件:左上是他翻閱了幾十年的《農村醫生手冊》,左下是他收取費用的鐵皮盒,右側是他跟蹤記錄村民健康狀況的小冊子(1月3日攝)。實際上,乾潭鎮衛生院給梅塘村衛生室做過統計,近三年每年這里的就診人次都突破四千,除了政府補助,吳光潮每年還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幾千元補貼衛生室。建德市紀委紀檢員閻洪偉說,清廉的醫德醫風,為村民健康盡心盡職,雖然只是最基層的鄉村醫生,但他的堅持值得敬佩。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20世紀90年代吳光潮在梅塘村衛生室給村民看病(資料照片);下圖為1月3日,吳光潮在梅塘村衛生室給村民看病。“全村人的病歷都在我的心里”
“最近身體怎么樣?還頭痛不?”“高血壓的藥不能停的,不然很危險咧!”午飯時間,吳光潮從衛生室走回家中吃飯,一路上但凡碰到人,他都會上前詢問身體狀況,“村里有不到六百人,大概有什么病我都知道,全村人的病歷都在我的心里。”
為了讓村民看病少花錢,吳光潮經常自己上山采草藥,然后把這些草藥免費分發給家庭困難的村民,有些草藥長在險峻陡峭的地方,雨天路滑時山上危險重重。
有幾次采藥時發生意外,險些丟了性命,吳光潮不敢告訴家人,害怕家人因為擔心而阻止他繼續上山采藥。
吳光潮家旁邊住著一家困難戶,破舊的老房子里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母親,帶著兩個智力殘疾的兒子,只要他們家遇到困難,或者身體不適,吳光潮就主動上門,除了看病送藥,還給他們送吃穿用品,這戶人家的低保補貼也是吳光潮幫忙申請的。
“沒有他,我活不到現在。”在這位老母親眼里,吳光潮不僅是醫生,更是救命恩人。有一次,老人病重,半夜開始便血、吐血,吳光潮知道后二話不說,連夜雇車把她送到乾潭鎮中心衛生院,救回了一條命。
雖然診療費廉價,但是吳光潮對待病人的態度卻不打折。多年來,他治愈的疑難雜癥患者達上萬人次,基本實現了小傷小病不出村,利用中草藥、拔火罐、電針療法等為村民解決農村常見病、多發病,他也先后獲得“全國優秀鄉村醫生”“建德市道德模范”等榮譽。
在吳光潮心里,再多的榮譽都不如村民的信任。三十多年前,他曾救活一位意外落入水塘奄奄一息的小姑娘,當年的小姑娘如今也當媽媽了,她把吳光潮當作父親一樣看待,逢年過節都會來跟他說說家常話,就像一家人一樣。
由于經常要在村里走訪看病送藥,吳光潮有一次冒雨撐傘騎自行車摔倒在路邊,被診斷為腦震蕩,在鄉鎮衛生院住了二十多天,先后有一百多位梅塘村村民自發走五六公里路去看望他,連衛生院的護士都禁不住夸贊,“您這個醫生當得真是值得,老百姓都這么敬重您!”
“能夠被鄉親們尊重信任,這是我最看重的事情。”吳光潮的言傳身教也影響著他的子女,兒子吳國祥也走上了從醫道路,現在是乾潭鎮中心衛生院的牙科醫生,早在幾年前就有調出鄉鎮的機會,縣城醫院和私人診所想“挖”他,都被他拒絕。
“父親跟我講,醫生的職責是治病救人,現在基層缺少醫生,衛生院的領導器重你,多次送你出去進修培訓,你要留下來更好地為基層的老百姓服務。”今年50歲的吳國祥也已經在鄉鎮衛生院服務了二十八年。
上山采藥、下村走訪、隨叫隨到,精神矍鑠的吳光潮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干勁兒,“只要村民需要我,我想一直在衛生室干下去,直到干不動為止。”
當談起接班人的事,他有些凝重。“希望能有愿意在農村扎得住根的年輕人、大學生,繼續在這里為老百姓服務。”吳光潮說。
(原題為《“一元村醫”穿越半個世紀的堅守:全村人的病歷都在我心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