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解讀:中國加快推動訴美《通脹削減法》世貿爭端案訴訟進程
2024年7月15日,中國致函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構(DSB)主席,要求DSB就美國《通脹削減法》某些稅收抵免案設立專家組。為何要求設立專家組?此舉意義何在?記者就此專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法學院教授紀文華。
“這是中方加快推動美國《通脹削減法》世貿爭端案訴訟進程的重要行動,值得高度關注。”紀文華說。
2022年8月16日,《通脹削減法》通過立法成為美國法律。在《通脹削減法》項下,美國將提供近4000億美元的氣候相關補貼。“但是,部分補貼以某種方式要求使用國內而非進口商品或者以其他方式歧視中國原產商品。”紀文華說。
2024年3月26日,中國在世貿組織起訴美國,要求與美國就《通脹削減法》有關新能源汽車補貼等措施進行磋商,以維護中方新能源汽車企業利益和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公平競爭環境。案件針對的《通脹削減法》項下補貼包括清潔車輛補貼、能源財產投資稅收抵免、清潔電力投資稅收抵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生產稅收抵免以及清潔電力生產稅收抵免等。
他介紹,根據世貿組織爭端解決規則,在起訴后,中美雙方有至少60天磋商期。60天后,如果協商未能解決爭議,起訴方可隨時要求DSB設立專家組。在專家組建立并組成后,將按照訴訟程序開展工作,對案件涉及的事實和法律問題進行審查并作出裁決。
在紀文華看來,中方在本案中提出設立專家組請求,具有三方面意義:
一是表明中國訴美《通脹削減法》世貿爭端案正式進入訴訟階段。這是中國依照WTO爭端解決程序行使權利的正常舉措,也展現了中國政府積極運用國際法治手段,依法維護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權益的堅定決心。
二是表明了中國堅決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堅定態度。美方出臺《通脹削減法》及其實施細則,以使用美國等特定地區產品作為補貼前提,針對新能源汽車等制定歧視性補貼政策,將中國等世貿組織成員產品排除在外,是歧視性、保護主義的,既損人也不利己,不僅嚴重擾亂了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供應鏈,還抬高了能源綠色轉型成本,破壞了公平競爭環境,更對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性帶來挑戰。
“中國在本案推進對美訴訟程序,不僅表明了自身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堅定態度,也為其他成員在相關問題上對美表達關切、共同捍衛國際經貿法治提供了契機。”紀文華說。
三是展現了中方對于案件所涉法律問題上的信心。美方涉案措施實質是“進口替代”補貼。中方訴點聚焦美涉案措施中最具歧視性、最體現保護主義特征、違反世貿規則最明顯的禁止性補貼等內容,有理有據、合法正當。
外界擔憂,美方可能為證明其措施的“合規性”,在專家組程序中抗辯其措施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低碳環保”,以通過世貿組織規則中有關環境保護等方面例外條款尋求豁免。
紀文華表示,不管是世貿組織規則本身還是先前眾多WTO爭端解決判例,都對環境保護等例外適用設定了相對嚴格的要求,例如要求相關措施應有必要性、不得武斷等方面,而不能僅是提出主張和聲稱。就目前信息看,即使美方有意強調其是“應對氣候變化”措施,也難以符合世貿組織有關例外規則,不能改變其對世貿規則漠視和破壞的本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