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展覽|在拍照很容易的時代,體驗攝影儀式的黃昏時刻
互聯網和智能手機讓攝影變得簡單,而傳統攝影因其獨特的質感和儀式感,仍然映著余暉與微光。2024年7月5日,正在上海浦東的昊美術館展出的馬良與黎曉亮雙個展“儀式的黃昏”中,澎湃新聞記者看到了通過展示、體驗與互動展現出來的那些“攝影”動作發生過程中尚存的儀式感。
馬良個展“戀戀風塵”現場圖。本文圖片除藝術家作品外均為 實習生 周晨晞 圖
其中,“馬良:戀戀風塵”呈現了藝術家馬良在過去十多年間的創作,包括《青梅竹馬照相館》、《移動照相館》和《這個世界會好嗎》三個系列的作品。其中,《青梅竹馬照相館》通過網絡收集了120余對夫妻或情侶的童年照片,并利用PhotoShop合成老照片的方式,合成了無中生有的童年合影。每一套作品包括參與者遞交的原始老照片兩張,以及一張完成合成照片和一個GIF動畫。“這個項目是馬良在2018年利用社交平臺做的一個公共藝術項目,起初,馬良在微博上將他與他妻子的童年照片合成到了一起,許多粉絲覺得非常有意義,于是紛紛投稿。”昊美術館展覽總監徐天儀介紹道。
《青梅竹馬照相館》。馬良作品
《青梅竹馬照相館》。馬良作品
《青梅竹馬照相館》展覽現場
馬良“戀戀風塵”現場設置的“時鐘之塔”
《青梅竹馬照相館》隔壁,《移動照相館》系列在紅色展墻上呈現。2012年,馬良把貨車改造成“移動工作室”,并帶著道具在全國各地穿行,為通過網絡報名的陌生人拍攝傳統意義上的“照相館照片”。除了這些照片,展覽中還設置了一處體驗拍攝點,預置的舞臺場景中,觀眾可以自己拍照留影。
馬良作品《移動照相館》展出現場
《移動照相館》系列之一。馬良作品
《移動照相館》系列之一。馬良作品
《移動照相館》系列之一。馬良作品
在疫情期間創作的《這個世界會好嗎?》系列中,馬良在阿那亞的海邊拍下了一些影像,展覽設置了一種獨特的觀展方式:在距離作品一定的位置建了一堵墻,觀展者需要通過望遠鏡才能觀看作品。這種體驗讓人聯想到了處于特殊時期的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
《這個世界會好嗎?》系列之一。馬良作品
《這個世界會好嗎?》系列之一。馬良作品
《這個世界會好嗎?》展覽現場,觀眾需用望遠鏡看作品
馬良的攝影作品以其舞臺感和戲劇性聞名,而展覽呈現了他創作中的另一個特點:讓攝影在作為藝術被人接受前那種平凡的魅力重新煥發——躺在相冊中的照片留住了自己的過去,在照相館中穿上奇裝異服想象另一個自己。人們攝影最初的質樸目的,通過馬良結合了當下技術和物件的手段,在喚起回憶與實現幻想之外產生了別樣的趣味,把藝術還歸給生活。
對于展覽里所呈現的大量舊物件,馬良表示自己迷戀舊的形式感是因為個人喜歡,并且他對新技術也不感到恐懼。“但我至今也沒用AI做過一件作品,從個人體驗來說,我還是喜歡手工感強的,需要時間付出去完成的作品,特別快的方式我沒有辦法獲得快感。”馬良說。
策展人魯明軍將馬良與黎曉亮稱為“攝影原教旨主義者”。“現在許多攝影創作已經不止攝影了,可能我們相對來說創作方式還是比較攝影,追求一些攝影固有的形式感吧。”對于這一稱呼,馬良這樣說道。
《參與者的肖像》展覽現場
雙個展的另一個部分“游獵的光”展出了攝影師黎曉亮的兩件作品《參與者的肖像》與《融化的蠟》,以及一個自動拍攝的交互裝置“回聲”。“過去,黎曉亮以時尚與商業攝影聞名,對他的藝術創作,公眾仍不是很熟悉。”徐天儀介紹道。
《參與者的肖像》作品在一個巨大的展廳中環繞呈現,其間每十分鐘變換一次燈光氛圍,產生了暗房空間與正常展廳的感覺切換,僅有一擺動的紅色光源下,場景富有怪誕的張力。而開燈時,銀色的背景則讓場景十分有質感。
在《參與者的肖像》中,黎曉亮預先設定了一套拍攝程序和模版,觀眾坐在攝影機前,就能自動獲取一張標準的黑白明星照。黎曉亮先后在北京、上海、青島、香港、廈門、長沙、深圳等7個不同的城市,招募普通人參與并與之互動,以此收集了十萬余張素材。此次展示的是兩個項目其中的一小部分。
《參與者的肖像》。黎曉亮作品
《參與者的肖像》。黎曉亮作品
《參與者的肖像》。黎曉亮作品
而“回聲”則是《參與者的肖像》的衍生,黎曉亮利用投影、燈光等設備創造了一個無限延伸的空間。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觀眾參與到作品的創作和呈現中來。
由黎曉亮布置的“回聲”交互裝置
在《融化的蠟》中,黎曉亮拍攝了一組風景,并在照片上疊加了不同地區、時間和氣溫的記錄,以紅色反饋,這些帶有溫度的影像通過光柵或半透明投影的方式印在相應的原景圖片上。這使得作品既是照片,又呈現了一組生態數據。展覽采用了顯示屏和實物作為媒介在黑暗的環境中展示。展區的地毯應用了部分作品,整體形成黑紅灰鮮明對比的視覺沖擊。
《融化的蠟》系列之一。黎曉亮作品
《融化的蠟》系列之一。黎曉亮作品
《融化的蠟》系列之一。黎曉亮作品
《融化的蠟》展覽現場
當下,影像獲取的便捷使得拍攝者不再需要如過去那樣珍惜每一次機會,人們心想,總能通過多按幾次快門來彌補。而被攝者也不再需要時刻保持專注,如把自己最想要的一面呈現出來,也能通過不斷的試探來進行調整,這使得攝影這個動作的儀式感被漸漸消解。縱觀整個展覽,與其說兩位藝術家想要保留下攝影傳統的儀式感,不如說他們更看重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并提示人們這種存在于拍攝者與被攝者之間的聯系才是攝影這場“儀式”的核心。無論在怎樣的技術條件下,合作的,用心的,相互開放的交流使得這些作品閃閃發光。
展覽信息
展覽時間:2024年4月12日—8月11日
展覽地點:上海市浦東新區祖沖之路2277號,昊美術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