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腦梗二次復發,藥物“小氣球”助患者解危機
時隔四個多月,60歲的衛女士(化名)再次遇到了麻煩事——腦梗二次復發。這一次,她面臨著更大的健康危機,而醫生也面臨著更大的治療難題。
狹窄“通道”再“添堵”
專家會診探討最佳術式
衛女士有著10多年糖尿病病史,血糖忽高忽低,控制得不太理想。今年1月份因急性腦梗死到我院就診,發現其左側頸內動脈交通段重度狹窄,神經內一科副主任醫師、神經介入負責人姜川帶領團隊給予患者取栓+支架植入手術,解決血管狹窄問題,術后恢復良好。四個多月后,患者又出現言語不清、右側肢體無力等癥狀,考慮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病情復發,再次來到我院神經內一科就診。入院后,完善顱腦磁共振,顯示左側顱內動脈支架內出現了重度狹窄,阻塞血流,并導致了新的腦梗病灶。
顱腦磁共振顯示:患者左側大腦半球急性梗死
“腦梗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糖尿病患者因為血液黏稠度高,血管病變往往比較嚴重,易導致血管壁狹窄以及血栓的形成,且腦梗復發的風險也相對較高,衛女士的情況便是如此。”姜川醫生解釋說,“目前,支架植入是解決顱內動脈交通段重度狹窄的常規術式,但以患者情況而言,顯然已經不適合再植入支架,兩層支架的疊加只會占用空間,使得原本就狹窄的血管通道雪上加霜。那么,采用什么術式來‘疏通狹窄通道’,解決血流阻塞問題,就是我們要考慮的一個關鍵點。”
腦及神經疾病中心主任、首席專家郝茂林,神經內一科副主任馮建利與姜川團隊針對患者病情進行充分討論,綜合考慮各項因素后,認為可采用藥物球囊介入手術來破解難點,并降低血管再狹窄風險。
擴張通道、抵御風險
“小氣球”發揮大作用
在與患者家屬進行充分溝通后,姜川團隊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與術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制定了一套嚴謹細致的治療方案。
術中,手術團隊將微導管精準探入大腦中動脈真腔內,再次造影證實支架內存在重度狹窄情況后,使用普通球囊對血管“狹窄地段”進行預擴張,然后將藥物球囊順利送達此處,擴張并維持1分鐘后撤出,隨著藥物發揮作用,重度狹窄的節段很快恢復了正常管徑,顱內血流明顯好轉。歷時一個多小時,手術順利完成。術后,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衛女士恢復良好,沒有不適癥狀,2天后康復出院。
“藥物球囊雖然是一項新技術,但在臨床應用上已經相對成熟。與支架相比,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不會在人體內留下植入物,而是依靠它表面攜帶的藥物發揮作用。當它擴張時,就像一個充了氣的‘氣球’,可以將藥物釋放到重度狹窄的血管壁上,從而抑制內膜增生,預防血管再狹窄,降低血栓形成風險。”姜川醫生解釋說。衛女士患有糖尿病,未來仍會存在血栓風險,而這種藥物球囊的治療方法可以降低此類風險。
近些年,腦梗死復發的患者越來越多,姜川醫生提醒道:
對于風險群體而言,預防要重于治療。因為腦梗死不是一次性疾病,可誘發其復發的危險因素非常多,除了年齡、基因、性別等不可控因素外,還有不少諸如抽煙喝酒、作息不規律、服藥不規律等可控因素,高風險群體日常應注意戒煙戒酒、合理飲食、適當運動、規律作息、嚴格遵照醫囑堅持服用藥物,以降低復發風險。特別是對于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癥的患者而言,合理飲食,嚴格做到低糖、低鹽、低脂,是控制腦梗死復發非常關鍵的一環。此外,平時應留意自身癥狀,哪怕是一些輕微癥狀也不要忽視,如有懷疑或不適,應及時就醫,以免貽誤病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