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福建低調千年古縣,景美人少,在這里遇見安寧閩南,臨近廈門
福建,這個自開年就瘋狂上分的省份,到了盛夏,依舊熱度不減。
從福州的三坊七巷到廈門的鼓浪嶼,從泉州的古城韻味到武夷山的碧水丹山,從莆田的湄洲媽祖祖廟到寧德的白水洋奇觀,從龍巖的永定土樓到三明的泰寧丹霞……每一處,都人潮洶涌。
若是希望在人潮中尋出一座安寧之城,感受千百年前的巷道、土樓、大厝,漳浦值得列入清單。
漳浦縣,隸屬福建省漳州市,地處福建南部沿海,漳州東南部,東接廈門,南臨汕頭,與中國臺灣隔海相望,自古有“金漳浦”之美譽。
這里,有山、有海、有土樓、有古堡;每年4月~10月,上萬只白鷺在此棲息;這里海洋資源、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素有“扁擔插落地都會開花”的說法。
從廈門出發,乘坐高鐵,最快的車次30分鐘便可抵達。
漳浦建縣于公元686年,擁有1300多年歷史。喜歡人文歷史的朋友,大概會更鐘情于漳浦,其轄內光中國傳統村落就有6個,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文化的承載體。
01 石牛尾村
在漳浦縣舊鎮鎮浯江上游,一片濃郁的荔林,掩映著一個宏偉壯觀的古村落。因村邊有一壯如臥牛的巨石,而得名石牛尾,但在漳浦民間,它卻有另一個響當當的名號:秀才村——因明清時期烏石一帶81名秀才有13名出自石牛尾村。
石牛尾村為單一林姓宗族村落,與周邊多個村莊同屬舊鎮烏石林氏家族。清嘉慶年間,烏石林氏第十七世孫林后壁開基石牛尾,在此安家立業。
福建人會做生意大概是刻進了DNA里。
清代時,烏石已是閩南地區有名的荔枝之鄉。因石牛尾村村口的浯江溪能行船匯入舊鎮港,林氏的3位兄弟林文士、林武澤、林文盛便將荔枝裝上帆船,運抵溫州、寧波、上海、天津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換回大量銀元和福杉并開設商行,家道不斷殷實。
同治元年(1862年),三兄弟以祖厝為中心向外延展,開始接連興建大厝。至民國初年,石牛尾村四縱座三進四方大厝,六排平房包埕的主體民居建筑群完全形成。
從高度俯瞰,整個村落,突破了總厝坐南朝北的舊格局。大部分民居坐西朝東,枕山、環水、面屏,更與天地山水和諧相融。
每座古厝的建筑工期在五年以上,均以門廳、天井、廡廊、正堂和后樓組成,為中國傳統石木結構或土木結構。
其外墻為紅土夯筑,為進一步強化黏性,還加入了大量的紅糖和煮爛的糯米飯湯。可以想象,要建筑30畝規模的4座宅院,需要多少的紅糖和糯米。
所以漳浦民間流傳著“有石牛尾富,無石牛尾厝”說法,意思是到處都有比石牛尾村富的人,但是卻找不到有比石牛尾村特別的古厝。
除主體建筑外,石牛尾村擁有歷史建筑7處,傳統風貌建筑幾十處,加之祖厝、祠堂、宮廟等組成了形態完整、功能完善的聚落體系。在開放與封閉的格局處理上恰如其分,凝重而不保守,活潑而不散亂,石牛尾村塑造了閩南儒商鄉賢民居的營造典范。
石牛尾村,這個極具特色的閩南傳統村落,其布局體現的宗族倫理文化和傳統風水格局,更不失為中國傳統宗族文化的一個縮影。
02 城內村
詒安堡,地處漳浦縣湖西畬族鄉城內村,是一座聚族而居的典型閩南民居古城,全城平面作鎖形,自城南門至北門,處于中軸線上,八條總長約一千多米的石鋪通道貫穿整個村落,串聯起堡內95座民宅。
所有古厝均坐北朝南,鱗次櫛比,大厝抱護厝,看似獨立,卻緊緊相依,一人獨居,核心家族、幾世同堂等居住形態混而不雜。古厝、宗祠、廟宇、土樓仿似一幅傳統閩南大宅門里的生活畫卷。
“一言安臺”詒安堡正門上的“詒安”二字,鐫刻著屬于這里的榮光。而這一切的締造者,就是閔沖郡王趙若和的侍臣黃材后裔黃性震。
黃性震,字元起,號晉安。自幼父母雙亡,由宗親撫養成人。他曾為康熙收復臺灣做出了重大貢獻,以軍功授直隸霸昌道,后任廣西提刑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太常寺卿。
對于一個漂泊半生的孤兒來說,構筑一個聚族而居的安樂家園,也許是他畢生之愿。
康熙26年(1687年),黃性震傾資捐建詒安堡,并建置家廟、義學、義田等,使黃氏一族,幼有所教,老有所養,散者以聚。
詒安堡外30米寬的護城河,周長1200米的城墻、365個城墻垛口,環城一周的跑馬道,城墻轉角處的4座譙樓,種種類似軍事的設施充分體現著黃性震抵御外侵,守護族人的強大決心。
03 紅霞村
當漳浦縣官潯鎮紅霞村離鄉的游子與人談論起老家,“七星墜地”也許是他們腦海中閃過的第一抹鄉愁記憶。
紅霞村位于官潯鎮東部,背靠玳瑁山主峰,周圍群山簇擁,層林疊翠。清康熙年間,紅霞村何氏來到這塊傳說中形如七星墜地之處,建宅開社,瓜瓞綿綿。
紅霞村轄洪田、霞帳、寶林、下雄、坑尾五社(自然村),原稱“洪霞村”,為洪田、霞帳二社各取一字得來。當地人感覺“洪”字易招水災,改名“紅霞”。
洪田古村落建筑群坐落在玳瑁山腳下,主要建于清代康熙年間,背山面水,遠近聞名的“七座大厝抱后樓”就建在傳說中的風水寶地“七星墜地”之處,并與玳瑁山頂始建于宋代的天湖寺遙遙相對。
村落中傳統建筑類型豐富,包括民居、祠堂、廟宇、土樓、炮樓等,整體形成“固”字建筑群,坐東朝西,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
以何氏祖祠“善繼堂”為主體,向后共7落祠堂及一座3層高的矩形土樓,左右兩邊共配建祠堂7座,兩側的護龍厝均面向善繼堂,井然有序,戶戶相通,會于矩形土樓。布局講究對稱,民居結構合理,方便抵御外侵。
村落中的民居建筑以天井合院式為主,房屋呈中軸線對稱,依次為門廳、天井、正廳。天井兩側廂房多為磚木結構,屬典型的傳統閩南民居建筑風格。
因地處沿海,村中居民自古信奉海神媽祖,始建于明代的廣濟宮,數百年來香火鼎盛。
緊鄰廣濟宮的是一座三層防匪炮樓,炮樓為平面呈正方形,邊長寬度約為4米,墻體全部采用磚石砌筑而成,厚度超60厘米,一二層遍布內寬外窄的槍眼和投擲窗口,三層筑有8個長方形收頂窗,居高瞭望的同時,也可遠程射擊。
從宗祠、古廟到炮樓,紅霞村,無聲地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除此3個中國傳統村落之外,漳浦縣的趙家城村、鰲西村、山尾村皆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古厝、古堡、古宅各有特色。
流光漸逝,蓬山已遠,生生不息的閩南文化穿越了時光,這些承載了閩南文化歷史符號的明清古宅群落,更是一個個地方氏族的奮斗與榮耀、聚居與興旺的真實留存。
*部分素材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
參考資料:
[1] 中國傳統村落:漳浦縣官潯鎮紅霞村
[2] 中國傳統村落:漳浦縣湖西畬族鄉城內村
[3] 中國傳統村落:漳浦縣舊鎮鎮石牛尾村
特別鳴謝:漳浦縣委宣傳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