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牦牛絨+T臺,上海金山時裝秀緣何會在青海果洛上演?
6月28日下午,一場來自上海金山的黃河之源·牦牛絨生態時裝秀在青海果洛上演,演繹著東西部協作、牦牛變瑰寶的動人故事。 本文圖片 金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蔥蘢的阿尼瑪卿山下,夏日的冬格措納湖畔,伴隨著扎陵湖鄉歌手達熱拉毛悠長的牧歌,40余位藏族模特踩著金黃的牧草緩緩走來,其中包括當地牧民素人的身影,上百件以牦牛絨為核心材質織就的服飾在他們身上盡情展示……6月28日下午,一場來自上海金山的黃河之源·牦牛絨生態時裝秀在青海果洛上演,演繹著東西部協作、牦牛變瑰寶的動人故事。
上海和果洛相距2700公里。果洛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是華夏母親河的起源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更是青藏高原的腹地。自古以來,藏區牧民就有收集牦牛毛絨制作氈帳和藏袍的傳統。在產絨季節,一只牦牛平均產絨量不超過300克,除開無法使用的雜質和不能制衣的粗毛,經過后期的清洗和分梳,牦牛絨幾乎只剩下總產量的一半不到。這樣的品質及產量,讓牦牛絨的經濟價值和人文價值更顯得彌足珍貴。
對口支援14年來,上海援青干部被果洛人民親切地喚作“上海青”。他們按照“中央要求、果洛所需、上海所能”,在果洛7.6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抓產業、促民生、育人才,讓果洛20多萬群眾感受到了“上海情”。在上海金山的沙涓創始人郭秀玲看來,如果牦牛絨能被當地牧民按照沙涓標準做到細心篩選,并進入到特定的“制造旅程”,成為引領時尚的藝術品,那么牦牛絨的附加值將大為提升,而這些采收的利潤直接回饋給牧民,再開辦手工作坊,讓藏民們參加編織培訓、實現家門口就業,那么當地牦牛絨產業就會很快形成并蓬勃發展起來。
郭秀玲(右)走訪當地藏民家。
在接到上海市援青干部聯絡組組長、果洛州委副書記、副州長趙勇的邀請后,去年11月底,郭秀玲率領金山沙涓團隊首次深入青海果洛,參觀瑪多縣合作社,實地調研當地的農畜特色產業,今年3月底又第三次赴果洛走訪調研、精準對接,共商牦牛絨產業發展大計。他們通過技術培養、設備投資、訂單采購等方式,緊密聯結企業、合作社和牧戶,將青海牦牛絨結合非遺技藝迭代出符合現代審美趣味和生活需求的產品,搭建本土產業鏈條,更新下游市場開發,并培養手工技藝人才,解決技藝發展瓶頸以及與市場銜接難點。
今年5月,青海果洛瑪沁縣的牦牛絨工匠被選派到上海沙涓氆氌研發中心工坊參觀學習培訓。
今年5月中下旬,青海果洛瑪多和瑪沁兩縣的牦牛絨工匠被分批選派到上海沙涓氆氌研發中心工坊參觀學習培訓,從組裝、穿經、繞線、接觸氆氌紡織機器開始,開啟牦牛絨創新之路。
藏民在手工編織坊練習技術。
今年23歲的鬧增拉毛從陜西電子職業學院畢業后,曾在移動公司上班,獲悉手工作坊招募,喜歡編織的她立馬報了名,并在嚴格考核后成為首批四位女工匠之一。經過上海的系統培訓,鬧增拉毛回到果洛后已成為編織坊正式工匠,真正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感到特別開心。目前,編織坊已接到訂單200個,每位女工匠月收入達5000元。上海援青干部、果洛瑪多縣委副書記、副縣長王啟洋坦言,從沙涓的牦牛絨系列研發到生產的過程中,藏區牧民特別是女性以及弱勢群體將會實現屬地就業。通過牦牛絨產業鏈,可以引入上海新質生產力,反哺果洛當地經濟發展。
趙勇表示,要以果洛州成立70周年為契機,攜手上海,加強東西部協作,把牦牛絨這一雪域高原上的特色產業和優勢資源轉化為探索果洛高質量發展的勝勢,著力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青海篇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