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朱國華談“文科何為”:從績效主義的操控下解放出來,去獲得精神自由
朱國華致辭。 本文圖片 華東師大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官方微信
“各位文科生心底里,都可能存在著一個我們難以面對的困惑:學習文科有什么意義?”
2024年6月24日,在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2024屆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院長朱國華面向在座學子,如是發問。
在朱國華帶來的《文科何為》畢業典禮致辭中,他談到了張雪峰。張雪峰曾在一場直播中稱:“文科專業都是服務業,什么是服務業?總結成一個字就是‘舔’。”此言論一度引發網絡熱議。
2024年華東師大國際漢語文化學院畢業典禮。
“文科當然也并非全無用處,要說有用,就是具有情緒價值,類似花瓶或飯后甜點。”朱國華談到,“重要的并不是張雪峰先生出位的言論,因為不出位就不能邀寵世人,流量上不來;重要的是張雪峰可以被視為如今大眾情緒的一個表征,它似乎顯示了文科存在的危機。”
“就學科而言,理工科關注的是事實和效用,但人文學科關注的是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文學科是照耀娑婆世界的燈塔,是辨識人生關隘津渡的指南針。”朱國華談到。
他還拿前不久喧囂一時的新聞事件主人公舉例:一位是曾擔任百度副總裁的璩靜,她的觀點犀利直白,“員工鬧分手提離職,我秒批,為什么要考慮員工家庭?”還有一位是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強東,他說“凡是長期業績不好、從來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這兩位大學倒都是學文科的,但是我懷疑他們沒有學好,文科的學問說白了就是人的學問,但這里的人味消失不見了,他們鼓勵的是狼性,是績效為王,是利潤掛帥。”朱國華直言。
那么文科真的是無用的嗎?他持否定態度,“它培養的批判性思維、審美能力、對經驗多樣性的認識以及人文主義的關懷。在現實中這些人文素養常常能夠發揮決定性作用。”朱國華早年的學生朱虹現正于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任教,承擔的項目包括承擔為無家可歸者設計住房分配方案——“事實上,AI技術越是發達,社會對人文學科的渴求越會強烈。”
“很遺憾,在這個急功近利的世界上,人文學科的變現速度顯得太慢了。”面對文科受到的爭議,朱國華給出了他的觀察與分析,“今天,作為社會批評的人文學科,它在一定程度上預設了自己與社會世界的距離。因而,我們怎么能奢望它會得到社會的有力支持呢?”
“人文領域的危機其實是難以消除的永久性危機。甚至我們可以說,其實善良、愛和美這些最美好的東西,往往是偶然的,瞬間的,因而也都是最脆弱的。但人性最奧妙的地方在于,它們的偉大力量就出現在它們的脆弱之處。”朱國華說,“因為,那沒有價格可以標識、沒有利益可以交換的東西,才可能意味著靈性之光,意味著自由的天籟,意味著我們生命中更高的秩序。”
以下為朱國華院長2024年畢業典禮演講《文科何為》全文,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刊發——
各位同學、各位家長、各位老師:
早上好!一年一度,我們又一次迎來了離別鐘聲敲響的時刻。三天前節氣已經到了夏至,太陽到達了地球的北回歸線,然后開始南移,由此開啟一年的盛夏;而你們再過幾天也會收拾行囊,準備開啟你們青春的新階段。祝賀你們完成學業,祝愿你們守住自己的心,讓自己未來的人生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各位都是文科生,心底里都可能存在著一個我們難以面對的困惑:那就是學習文科有什么意義?與許多學科尤其是所謂硬技能專業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相比,我們這個學科是不是其實就是個笑話?網紅張雪峰先生在一場直播中說:“文科都是服務業,什么是服務業?總結成一個字就是‘舔’。”
文科當然也并非全無用處,要說有用,就是具有情緒價值,類似花瓶或飯后甜點。我實在不愿意說,有些人如果不去迎合人類理性比較低級的部分,就成不了網紅。張雪峰先生承認自己也是給大爺們舔的服務業從業人員。他拉低自己之后,把文科拉低這事就好像變得順理成章了。重要的并不是張雪峰先生出位的言論,因為不出位就不能邀寵世人,流量上不來;重要的是張雪峰可以被視為如今大眾情緒的一個表征,它似乎顯示了文科存在的危機。
那么,讀文科是不是真的毫無意義呢?我們可以先看看今年五月份兩則喧囂一時的新聞故事。一位主角是原百度公關副總裁璩靜女士,她的觀點很是犀利直白,例如“員工鬧分手提離職,我秒批,為什么要考慮員工家庭?”還有一位是有名得多的劉強東先生。他說“凡是長期業績不好、從來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不是兄弟,意思就是可以開除了。但2018年他分明還說“京東永遠不會開除任何一個兄弟。”反諷的是,這兩位大學倒都是學文科的,但是我懷疑他們沒有學好,文科的學問說白了就是人的學問,但這里的人味消失不見了,他們鼓勵的是狼性,是績效為王,是利潤掛帥。
我承認這里我有挑軟柿子捏的嫌疑,批評民企人物是比較安全的得便宜的事。其實我認識的有情懷的企業家不乏其人,有人長年累月去大涼山支教,有人斥資數百萬為數十名邊緣音樂人無償搭建舞臺——可惜好事不出門,不會上熱搜。上述兩位商業精英的話語當然也產生了可能讓他們不舒服的社會影響:璩靜女士迫于壓力引咎辭職,至于強哥畢竟是京東老大,依然很強,我猜他都沒感到有必要道歉。但網民們會發出這樣的質疑:兄弟是什么?是不是需要你的時候是兄弟,不幫我拼命賺錢就不是我兄弟?璩靜女士和劉強東先生的底層邏輯說到底就是投入產出這種冷冰冰的資本邏輯。
在這里,判斷事物的標準就是效率和財富,就是商品拜物教。對熱衷于此的人,也就是把金錢當做人生目的而非手段的人,英國十九世紀批評家阿諾德給他們取的綽號叫“非利士人”:“我們叫做非利士人的,就是那些相信日子富得流油便是偉大幸福的明證的人,就是一門心思、一條道兒奔著致富的人。”很難說這就都是資本主義帶來的罪惡。
我們其實也古已有之。例如,秦國人自商鞅變法以來,長時間崇尚的就是計首授爵的那種KPI主義。我們古人對富貴即幸福的觀念其實一直就有所防范。孔子的名言是大家熟知的:“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莊子是這樣評價被物欲所控制的人的:“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但秦國人很可能聽不到這樣刺耳的不同聲音。到后來他們甚至焚書坑儒,幾乎完全消滅了自己的人文學科。顯然,對服膺于商鞅設計的績效方案那些將士們而言,他們坑殺幾十萬降卒,并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殘忍,反而會自居為功臣和英雄。同樣,正因為我們究竟還是存在著文科,存在著研究人類文化、經驗和價值的源遠流長的諸多知識體系,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前面談到的兩個個案的績效主義性質才具有了可見性。
高更有一幅名畫:《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什么?我們往哪里去?》。在某種意義上,人文學科的意義就在于對這些問題的持續回答。它首先是日常意識的中斷,讓我們從習焉不察的生活中抽身而出,從而可以換個視角重新打量社會,歷史和自我。人文學科不僅僅幫助我們盡可能客觀地認識社會事實,它還通過影像、音符、故事和邏輯推論等等打動我們,引領我們重新思考:何謂良好生活?什么是正義的社會?如何認識我們感情的復雜性?審美趣味具有何種意義?簡而言之,用康德的話來說,人文學科就是試圖接近這個問題:人是什么。
一個不尊重人文學科的社會,是沒有靈魂的呼吸、沒有人性光輝的社會,是行尸走肉、弱肉強食的叢林。就學科而言,理工科關注的是事實和效用,但人文學科關注的是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文學科是照耀娑婆世界的燈塔,是辨識人生關隘津渡的指南針。
有些人主張文科無用,并以此自豪。他們會說:一間房子里,最有用的是廁所。可是賓主們喜歡討論的是掛在墻壁上的山水畫。這樣的論辯也許是勇敢的。但實際上文科并非無用,它培養的批判性思維、審美能力、對經驗多樣性的認識以及人文主義的關懷。在現實中這些人文素養常常能夠發揮決定性作用。職業研究表明,人文學科專業的學生往往擁有溝通和分析能力,他們許多人能更好地從事領導工作。
我早年學生沈虹碩士學位論文是福柯文學觀,她現在任教于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在承擔為無家可歸者設計住房分配方案的政府項目時,她的同事負責算法,提供技術手段,而她對何為公平合理的算法,提供方向性意見。事實上,AI技術越是發達,社會對人文學科的渴求越會強烈。人文學科乃是未來王國投向現實世界的一道救贖之光。
很遺憾,在這個急功近利的世界上,人文學科的變現速度顯得太慢了。孔子終其一生,也沒能成功說服君主們接受他的仁學思想,同時代人寧可贊頌他有錢有勢的弟子子貢。人們普遍相信熟知即真知,自以為理解自己置身其中的社會世界,不需要人文學科專家提供專業意見。不僅如此。我們前面說到的非利士人,對阿諾德來說,其實是社會的主流,甚至他將自己也劃歸為非利士人。換句話說,我們這個社會的基座或者動力就是物質利益。布迪厄認為,文化生產場遵循的是與世俗正相顛倒的邏輯,它是對社會游戲規則的系統性拒絕,也就是對于金錢、權力甚至榮譽這些功利價值的漠視。人文學科鼓勵的批判性思維,它本身就容易與社會格格不入。阿多諾認為,藝術是社會的反題,同樣,我們也可以說,人文學科是社會的他者。
當然,過去的人文教育,無論是周代的六藝,或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的自由七藝,目的不過是為了培養貴族。它過去乃是再生產統治階級的國家機器。但今天,作為社會批評的人文學科,它在一定程度上預設了自己與社會世界的距離。因而,我們怎么能奢望它會得到社會的有力支持呢?
但從根本意義上來說,人文學科反抗物化,高揚人的尊嚴、溫情與自由,無非是為了走向更理想的社會。人文學科的每一次社會批判,實際上都是向社會奉獻的一曲贊歌。但社會未必竭誠歡迎。耶穌被迫害致死之后,人們才開始意識到他的偉大,而魯迅深知自己銷量不敵鴛鴦蝴蝶派,甚至母親都寧愿閱讀張恨水。人文領域的危機其實是難以消除的永久性危機。甚至我們可以說,其實善良、愛和美這些最美好的東西,往往是偶然的,瞬間的,因而也都是最脆弱的。但人性最奧妙的地方在于,它們的偉大力量就出現在它們的脆弱之處。因為,那沒有價格可以標識、沒有利益可以交換的東西,才可能意味著靈性之光,意味著自由的天籟,意味著我們生命中更高的秩序。
親愛的同學們,我們應該為自己作為文科生的一員感到自豪!我們既應該入乎社會之內,成為社會的一員,成為社會的建設者,又應該出乎社會之外,成為社會的他者,成為社會的批評者。社會如果一時拒絕傾聽我們的聲音,這反而應該是刺激我們更堅強奮斗的理由,而這樣的戰斗必然是無望最終取勝的持久戰。T.S. 艾略特說:“如果我們以最廣闊和最智慧的視角來看待一個事業,就不會存在所謂的失敗事業,因為也沒有所謂的成功事業。我們為失敗的事業而戰,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失敗和失望可能是后繼者勝利的序曲,盡管那勝利本身也只是暫時的;我們戰斗更多是為了讓某些東西保持活力,而不是期待任何事物會最終勝利。”
愿我們的同學,為保持人文學科的活力投入無盡的戰斗!投入戰斗,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沖鋒陷陣,哪怕我們對名利場的邏輯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保持著自己的本真性情,從而避免被外物所害,這些都可以理解為一種戰斗姿態。因為此時,我們就是在抵抗物欲的誘惑,就是在捍衛人格的尊嚴和內心的完整。莊子說得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此時我們擁有了我們自身:我們從績效主義的操控下解放出來,獲得了精神自由。同學們,以上,是我在人文學科探險中的學習心得,愿與諸君共勉!
謝謝!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