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通識教育有何意義?
近日,《哈佛的啟迪: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新書發布會在上海交通大學致遠書院舉行。書中探討了“通識教育不是什么?”“批判性思維的邊界與批判性思維的邏輯證明”“通識教育與家國情懷和社會擔當”等話題。發布會由上海交大致遠學院與上海三聯書店聯合舉辦。
《哈佛的啟迪: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書封
《哈佛的啟迪: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由交大人文學院特聘教授、致遠學院通識教育委員會主任關增建所著,他在書中系統考察了“通識教育”的理念及其發展,并結合上海交通大學的具體情況,總結了致遠學院通識教育從布局到逐步成熟的實踐經驗。致遠學院為上海交通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從“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到“書院制、導師制、學分制”,始終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道路上摸索前行。“我們開展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能承擔社會責任、有社會意識家國情懷這樣的健全的人。他有專業特長,同時又能對社會盡到他的責任,”關增建教授說道。
關增建表示,通識教育強調培養批判性思維,但批判性思維本質不是質疑,而是要證而明之,通過證明與論證,再決定是否接受某個觀點。在他看來,質疑也有邊界。科學史上,古希臘的公理化思想是科技發展重要的支柱之一,它以不證自明的公理作為出發點,來構建知識系統,如果用“證而明之”的思維方式去質疑公理,是行不通的。
在思考通識教育理念的過程中,關增建受到了哈佛的啟發,他了解到哈佛大學歷史上有4次比較重大的通識教育改革,并解讀了改革的歷程。在此之前,他關注更多的是科學史的教育功能,以此為引子,進入通識教育的領域。
在發布會上,上海三聯書店編輯中心副主任、總編辦主任吳慧分享道,多年科學史的學術訓練使她獲益匪淺,在她看來,通識教育所著意的思維方式培養和價值觀的塑造,也會伴隨學生們的一生。知識分子的含義不僅是掌握知識、有文化,它意味對人類命運的思考和擔當,而支撐這些的是眼界、思維方式、價值觀和人格,這也是通識教育的意義。
交大教務處處長章俊良回顧了致遠學院的建院歷程,從學科逐漸全面的融通,到跨學科的培養,致遠學院經歷了6年的發展。他希望學生們能夠將所學所得與對社會、對自然、對自己的認識關聯起來,也希望致遠的經驗輻射至全校乃至更大的范圍。
“致遠通識叢書”至今已出版三種,分別為:《雛鳳清聲:“學術寫作與規范”作品集》《自然之重:“生命科學發展史”讀思錄》《哈佛的啟迪: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