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楚河漢界”邊,風雨剝蝕中,漢霸二王城的六年修繕路
河南滎陽,楚河漢界古戰場。西楚霸王項羽雕像矗立眼前,他手持銅鼎,頂天立地。
這里是中國西漢王朝得以建立的最重要古戰場——秦末,楚王項羽與漢王劉邦在廣武山對峙,分別筑建霸王城、漢王城。兩城中間的鴻溝,即是中國象棋“楚河漢界”的來源。
雨季尚未來臨,兩城之北的黃河水靜靜東流。黑云壓在廣武山,兩千多年前的鼓角崢嶸似乎響起。
20年前,漢王城受黃河水肆虐沖毀,引發關注。20年后,漢霸二王城受攔水壩護衛,免于黃河吞噬。但由于大雨侵蝕、保護加固不及時,土城墻山體仍多處坍塌,土塊堵路;保護區內亦是雜草叢生,少有維護。
20年后的塌方現場
接到網友相關線索反映,6月16日,頂端新聞記者來到位于滎陽市廣武鎮的漢霸二王城景區,發現該景區一片蕭條,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
霸王城南城墻有多處坍塌現象,城墻抹角處墻體滑落尤為明顯。滾落的土塊堆積在人行小道,大量土塊壓在路邊鋼絲護欄上,導致護欄彎曲。土城墻東側黃土裸露,上下十多米高的裂縫清晰可見,有滑落風險。
小道路口立有“前方塌方 禁止通行”的警示牌,但行人可從旁邊岔路前往山后。記者沿小道來到城墻北側,亦發現多處坍塌痕跡。與正常山體不同,坍塌區域沒有草木覆蓋,大面積黃土裸露。
頂端新聞記者繞霸王城墻、漢王城墻查看發現,城墻及山體存在多處坍塌滑落痕跡,漢王城山體下亦有道路沉降現象。其中,霸王城南城墻北側,一處塌方點的黃土將一塊石碑掩埋。石碑僅露出一角,上刻“日本法西斯侵華鐵證……侵華日軍工事”字樣。
滎陽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承擔文物保護職責)一位任姓負責人說,除偶發坍塌外,近幾年的夏季暴雨是古城墻山體多次坍塌的主要原因。“廣武山的土質特點是含沙量較高,毛細孔大。山體進水后產生毛細作用,太陽一曬,蒸發收縮引起坍塌,過段時間又坍塌一部分”。
漢霸二王城有2300多年歷史,滔滔黃河在城北奔流而去。受黃河沖刷侵蝕等影響,兩座城的北城墻、城池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僅剩下寥寥數段南城墻。
相關部門1980年實測顯示,殘存漢王城東西長約530米,南北長約190米,墻寬約30米,高約6米,最高處約10米;霸王城東西長約400米,南北長約340米,墻寬約28米,高約7米,最高處約15米。
經2009年實測,漢霸二王城僅剩下南城墻。其中,漢王城南城墻殘存東西長約460米,墻體寬約30米,高約6米,最高處10米;霸王城南城墻殘存東西長約260米,墻體寬約28米,高約7米,最高處約15米。
“我們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看著是真不忍心。看網上發的(關于漢霸二王城塌方的文章),心在流淚。”附近的桃花峪村一位村干部告訴頂端新聞記者,村上的人一下雨就到城墻那邊看,看有什么地方被沖壞沒,發現問題就給相關部門及時匯報。但是他們的力量很渺小,無法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
這位村干部拿出手機,讓記者查看河南省發展改革研究院院長周健6月12日發布的一篇文章,正是這篇文章,再次引發了社會對“漢霸二王城”的廣泛關注。
長期關注河南文化的周健在文章中呼吁,要承擔起對天地、對歷史、對文化的敬畏與珍重、執念和責任。
遲到的動工
“搶救漢霸二王城”上一次受到關注,是20年前。2003年11月,因黃河水沖刷,漢王城西側與北側出現大面積坍塌下沉。經多方呼吁,不久黃委會投入資金,修建了攔河壩,有效緩解了山體滑坡現象。
其間,文物界著名的“陳萬卿三哭漢霸二王城”事件流傳至今。陳萬卿時任滎陽市文物所所長,現已退休。6月18日,他回憶起那段經歷,依然痛心萬分。
文物部門也一直在努力爭取資金,修繕漢霸二王城古城墻。事實上,漢霸二王城古城墻的修繕之路,已經走過了6個年頭。頂端新聞記者采訪中了解到,2018年,漢霸二王城南城墻保護修繕工程就啟動了立項工作,并獲得國家文物局立項批復。2019年,《漢霸二王城南城墻修繕設計方案》獲得省文物局批復。2020、2021年共爭取國家文物部門690萬元修繕資金。
2021年11月8日, 漢霸二王城南城墻保護修繕項目(二次)中標結果公示。同年12月,施工單位進場實施雜草、山雜木、林木移除工作。
從立項到第一次進場施工,花去了三年時間。原因是,根據規定,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批準。漢霸二王城是國家文物局認定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相關修繕需報市、省、國家級文物部門審批通過后,方可施工。
另一個原因,涉及文物部門與林業部門的關系。
滎陽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一位負責文物保護的劉姓負責人告訴頂端新聞記者,2021年文物部門施工隊進場施工過程中,涉及城墻周圍的樹木移栽。鄭州市林業部門認為,樹木為國家公益林地,文物部門應補辦手續,并支付移栽、補償、保證金等費用。
“我們只有城墻修復的專項資金,沒有用來補償的資金。”一位知情人說,這其中還涉及林業部門與一家公司的承包關系、林地植樹時的違規操作等歷史遺留問題。此事溝通兩年多,一直無果。
其間,由于古城墻未得到相應加固修繕,發生了部分塌方。65歲的霸王城村村民楊谷成(化名)發現,近幾年每逢暴雨,城墻就會受影響小范圍滑落。前述城墻抹角處的塌方,即是楊谷成于今年2月份深夜發現的,已上報給文物部門。
楊谷成說,施工隊因林地糾紛離場后,他被委托看護現場的鋼管護欄,并隨時查看古城墻狀況。他此前也是施工隊的一員,負責清理城墻上的雜草,回填山體上的窯洞。
6月15日,滎陽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局長李江鶴告訴頂端新聞記者:“周培山副市長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去鄭州,找鄭州市政府、鄭州市林業局等部門,協調城墻周邊樹木移植問題。在省市相關部門的溝通下,林地的問題馬上就要解決了,審批件已經批過來了。”
頂端新聞記者看到,2024年4月30日,鄭州市林業局出具“漢霸二王城南城墻修繕項目減免相關費用意見”:根據市領導批示精神,建議減免和返還相關費用、保證金共約184萬元。
6月17日,漢霸二王城修繕項目再次進場施工。據了解,此前河南省三級文保部門采取聯席行動,開會研究,決定由鄭州市文物局成立專班,并由滎陽市文物保護中心人員跟進,制定山體治理方案。
土城墻修復難題
土城墻遺址的修復,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在中國,土遺址類型包括古城、陵墓、長城、關隘等。作為土遺址類型中的古城土遺址,除了滎陽市漢霸二王城,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有新疆吐魯番的交河故城、河北易縣的戰國古城、西安的漢長安城、山西平遙夯土古城墻、鄭州商城遺址等。
鄭州市文物局原局長閻鐵成告訴頂端新聞記者,漢霸二王城的特殊之處在于,它們建立在黃河岸邊的黃土丘陵上,因此容易遭到黃河的侵蝕和雨水的沖刷。
滎陽人王虎巖(化名)回憶,他1996年前后讀初中時,黃河水就在二王城所在的山腳下奔流。他對當時黃河水沖刷二王城墻印象深刻,“站在山崖邊,能聽到土塊呼啦啦落入黃河的聲音”。
2016年11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王麗的論文——《土遺址保護實踐探索——以漢霸二王城城垣保護為例》指出,目前,我國對于土遺址的保護主要采取三種措施:一是結構保護,包括砌筑支頂、支護、錨固、裂隙灌漿等;二是表面處理,包括表層清理、空鼓灌漿、鉚釘錨固、孔洞填充、邊緣加固、勾縫和滲透加固等;三是預防性保護,包括建立環境檢測系統、日常維護、加強遺址管理等。
閻鐵成曾主導鄭州商城遺址的修復工作。他告訴頂端新聞記者,中原地區的土城墻,如果后代沒有使用的話,3000年以上的土城墻基本上都不復存在。而鄭州商城遺址之所以保存較為完整,一個重要原因是“歷代都在用,都在修”。
閻鐵城以鄭州商城遺址為例,提出土城墻遺址修復保護的主要辦法就是“當地文物部門和主管部門要不斷地修,而不是塌了之后長期不管”。鄭州商城遺址當時采用了一種“笨方法”,把城墻遺址外面全包土,包土之后,雨水再沖刷,沖刷的就是外面的保護層,不會對里面造成損害。
在陳萬卿看來,目前對古城墻遺址的保護,全世界都沒有好辦法。他認為,從實際情況考慮,漢霸二王城可能無法復制鄭州商城遺址的修復保護方式,“把二王城的城墻全包住,工程量太大,不太現實”。
此前,陳萬卿曾去北戴河考察學習,他了解到,長城城墻北戴河部分的保護,用了透明玻璃罩住的方式,中間保持通風。但他認為,這種方式仍只適用于小面積古城墻遺址的保護,對于大面積的城墻,代價昂貴。
陳萬卿呼吁文物部門和有關設計機制部門,共同探討對土城墻遺址的保護方法,“看能不能花錢少,還能解決問題”。
對于漢霸二王城墻遺址的修復保護,閻鐵城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把墻體保護好,二是要對城墻周邊地質做好調查,排除周邊危險因素,三是考慮對二王城的保護性利用,“對城墻遺址所在地的整個大環境做好旅游規劃和整治,形成一個環境優美的旅游區”。
事實上,漢霸二王城這個有故事的地方,早就引發了投資者的興趣。頂端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十多年前,當地已啟動廣武山周邊的文旅開發。2011年12月,河南天倫集團與滎陽市廣武鎮政府簽署《廣武山旅游項目合作協議》,楚河漢界文化產業園是該公司在廣武山開發旅游的核心項目,包括楚河漢界、漢霸二王城古戰場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遺址。但因種種原因,目前該項目處于停滯狀態。
河南省地質研究院首席專家張忠慧曾赴漢霸二王城考察,并從地質等角度給出建議。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保護漢霸二王城文化遺址,建議主要采取工程措施,進行修復治理和生態保護。
他提出,地勘單位應發揮地質技術優勢,采用地質技術對目前的高陡邊坡進行科學治理,保證邊坡的穩定性;對目前有裂縫的城墻進行治理,保證城墻不再發生坍塌。此外,在保證城墻和殘留城址安全穩定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復綠,盡可能減少水土流失,并加強對遺址的監督監測,及時制定對策措施。
機構設置掣肘
機構設置問題,也是影響文物保護的重要因素。其一是縣一級沒有文物局,文保職責由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承擔;其二是缺少強有力的常態化協調機制,文物部門與其他職能部門溝通不暢或遇阻。
鄭州市文物局原局長閻鐵成告訴頂端新聞記者:“文物保護最終是落到縣一級,但縣一級沒有專門的文物機構,就沒有充足的人員、單列的經費、有力的執法隊伍,最終會影響文物保護力度。”
根據相關規定,省級及以下機構被賦予了更多自主權,地方可以因地制宜設置機構和配置職能。也就是說,縣一級文物局的設立,由縣政府初步決定并向上級部門報批。
頂端新聞記者梳理發現,鄭州市下屬的6區5市1縣中,目前均未設置單列文物局,文物保護職責設在文旅部門,由文旅部門直接管理或下設文物保護中心。不過,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滎陽市近期將單獨設置文物局。
缺少強有力的常態化溝通機制,也是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大掣肘。多位政府部門人士、文物界人士均提到,文物保護過程可能涉及土地、農業、林業、黃委會等部門,溝通成本高,需要上級政府介入協調。
“尤其是跨地區問題,必須上級領導協調。因為每個部門都是按照各自的法律法規辦事,非常麻煩。”一位曾在文物部門工作的人士稱。
滎陽的漢霸二王城修繕中,文物部門與林業部門的“林地賠償協調”,就持續了兩年多時間。后當地市政府領導主導溝通,方恢復動工。
由此可見,政府層面建立常態化文物保護協調機制勢在必行。滎陽市文物所原所長陳萬卿回憶,上世紀,多地政府都設有“文物管理委員會”,由市長或副市長主導,協調各部門工作,效果比較明顯。
頂端新聞記者發現,該制度近年來在部分地區復活。如,2021年廣州市增城區新設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組織、協調、指導、督促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審議和協調本區有關重大文物保護事項。委員會主任由區長兼任。
“文物保護不只是文物部門的事,還是屬地政府的事、全社會的事。正在進行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各地區文物普查工作的責任主體就是屬地政府。”一位文物部門退休人士說。
(頂端新聞首席記者 張恒 記者 胡瑞 實習生 時慧平 徐鈺澤/文 記者 何玉帥/圖/視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