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熱搜上能否少點“查分名場面”
這兩天,不少地方高考出分了。互聯網上又掀起一波“查分名場面”:考生和家長守在電腦前,等著分數出來的那一刻;當高分出現在屏幕,全家人尖叫、興奮、狂喜,那種喜悅溢出了屏幕,連帶著互聯網上一片喜氣洋洋。
這些考生當然是值得祝福的,他們的付出和努力獲得了回報,也值得成為其他考生的榜樣。作為一個有選拔意義的考試,圍觀其中的“勝利者”也堪稱一種本能,這和任何比賽里給冠亞軍獻上掌聲是類似的。
但過多的、如同擺拍一樣的視頻及其熱搜,也引發了一些反思。可以想象,查分時刻被拍下,大概率是因為對成績有預料,不然何以早早就擺好了機位?而且當互聯網上充滿興奮,也容易讓人產生錯覺:將極少數的成功當作一種普遍。有學者就提出,“少點查分名場面,弱化一下高分熱搜”。
甚至,輿論場還出現了“高考屏蔽生”這樣的概念。原本防止炒作而采取的屏蔽名次措施,反倒成了另一種認證,也著實諷刺:不炒作“高考狀元”了,卻開始炒作“屏蔽生”。
高考的特殊之處在于,它不是一個區分優勝者的游戲,而是一個有全民意義的階層流動機制:每一個考生都會獲得屬于自己的分數和名次,而分數和名次又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有相當的影響。
絕大多數的考生都很努力,窮盡了全部力氣,但或許只是一個中不溜的分數,或者不甚理想,去了一個并不顯赫的高校。但他們似乎沒有熱搜價值,在互聯網上無聲無息,他們才是今年高考1342萬考生里“沉默的大多數”。
不過,人們卻不能像看一場比賽一樣,去忽視中間名次的選手。這些大多數才構成了我們高等教育的主體,在數年后他們又會構成社會就業的主體。他們接受怎樣的教育,取得怎樣的成就,找到什么樣的工作,形成怎樣的精神世界,決定了社會的整體面貌,以及我們生活空間的溫度和水位。
他們或許上不了熱搜,但不應被遺忘。如果我們梳理一下近些年的社會議題,就會發現不少都和他們有關。比如對“第一學歷歧視”的爭議,不斷被推高的考研熱度,考試名師、志愿填報機構受到熱捧,等等。可以想象的是,這些新聞中的當事人,很多都不是高考成績最優秀的那一撥學生。
而這也是“非熱搜考生”為什么值得關注的原因,因為他們就是我們。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沒有一個非常顯赫的教育背景,沒有一個名校爭搶、專業任挑的機會,也難以獲得高保研率、清晰的職業路徑。
在這個背景下,普通人能不能在長線努力中獲得更多機遇,能不能有多元機會去改善境遇,能被社會托舉到什么位置,能不能過上一個相對理想的人生,這些從社會議題和公共政策的角度,或許更有關注的價值。因為這些平凡的大多數人,才是“基礎”所在。
就在不久前,一位學習服裝與服飾設計的中專女生保研到了清華大學。值得關注的并不只是這位女生如何優秀、勵志,而是她的命運之窗其實是在近些年才被打開的。“職教高考”這一概念,在2019年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被正式提出,此后職業教育高考之路被逐步打通拓寬。
這是這個故事動人的另一面,即展現了一種整體性、機制性的改善。由此可見,關注大多數普通考生需要什么,如何為他們提供更多機會、賦予更多可能,并引導公共政策的改善,比盯著眼球效應的“查分名場面”更有意義,也是理性輿論場更需要的內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