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CG參加羅馬圓桌會議,聚焦全球治理現狀及未來展望
當地時間6月16日至20日,由全球基金會(The Global Foundation)主辦的羅馬圓桌會議在澳大利亞凱斯林大學(ACU)羅馬校區舉行。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王輝耀及秘書長苗綠出席會議,并就全球治理現狀及未來展望分享見解。
會上,全球基金會主席Louise Watson,全球基金會全球咨詢委員會主席、淡水河谷基礎金屬公司董事長兼代理首席執行官Mark Cutifani,全球基金會全球咨詢委員會副主席Sharan Burrow發表開幕致辭。全球基金會秘書長Steve Howard主持開幕式。
當前的全球治理結構還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在能源轉型、氣候保護等方面,因此亟需通過對話和討論,尋求加強國際合作的途徑,評估全球向凈零排放過渡的進展和挑戰,推進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以構建更合理的氣候保護行動,探索環境問題解決新方案的潛力。
在此背景下,本次羅馬圓桌會議圍繞“形成全球治理、氣候和自然共識”“現狀及未來展望”“全球治理:世界處于混亂之中?全球治理現狀透視”“全球能源向凈零轉型——期望與現實”“全球治理和自然行動——現狀與途徑”“重塑全球金融體系,以更好地服務于氣候和自然保護目標”等話題設置了多場研討會。CCG王輝耀理事長聚焦全球治理問題,主持了“全球治理:世界處于混亂之中?全球治理現狀透視”主題會議,為未來全球治理的方向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建議。CCG苗綠秘書長在“現狀及未來展望”會議中分享了第十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的研討成果。
CCG秘書長苗綠首先強調,中國的核心參與是必要的。在CCG主辦的第十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上,舉辦了以“塑造未來的全球氣候與自然治理”為主題的氣候圓桌。在中國召開如此高水平的全球對話具有重要意義。事實上,圓桌討論中的一個共同點是,如果沒有中國的核心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自然的行動將不會有效。這個觀點也可以擴展到整個亞洲。亞洲負責50%的排放量,因此,正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埃里克·貝格洛夫所說,“這場戰斗將在亞洲勝利或失敗。”圓桌會議的參與者分享了中國在環境行動中領導地位的幾個例子,包括成為電動汽車領域的全球領導者以及第一個制定自上而下綠色金融指導方針的政府。
其次,自然與氣候不應分離。在討論氣候變化時,不能忘記人類的行為也在損害自然。人們正面臨氣候變化、污染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三重威脅”。在該場圓桌會議上,與會者討論了改革全球金融體系的必要性,以便為自然賦予貨幣價值,激勵對其保護的投資。例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最近發布了一份關于“自然即基礎設施”概念的報告。同樣,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中國正在與各國合作,制定新一代的國家自主貢獻(NDC),這些貢獻不僅限于氣候變化,還包括生物多樣性,將氣候與自然結合起來,推動包容性的轉型,不讓任何人掉隊。與會者還指出,自然可以通過吸收碳等幫助人類應對氣候危機。
再次,應保持自由開放的貿易,以便綠色技術在國際上可獲得的必要性。不同國家擁有不同水平的技術、研究能力和財務資源。然而,氣候變化不受國家邊界的限制;世界某個地區的進展可能會被其他地區繼續依賴煤炭和其他不可持續的做法所抵消。換句話說,“除非我們都贏,否則我們都不會贏。”國際合作和溝通至關重要,綠色技術的綠色金融獲取必須在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之間共享,以造福全人類。金融機構需要改革,以確保應對氣候變化不會給全球南方國家帶來難以管理的債務負擔。任何國家都不應該在發展和氣候之間做出選擇。
同時,需要更好的數據、測量和一致的國際綠色分類。企業需要進行測量,并且需要對其測量的內容充滿信心。達成一致且透明的國際方法和標準,將是吸引全球產業參與能源轉型和有利于自然的活動的關鍵。當有一套國際公認的定義來界定哪些經濟活動是“綠色”時,綠色金融產品將最有用。與會者提到了中國和歐盟共同商定的《共同分類標準》,以及即將加入的新加坡,作為國際合作在這一領域的積極范例。
此外,需要重新思考心態,將可持續性置于國際合作的前沿。氣候變化和自然保護不再僅僅是科學問題,而是政治、經濟和全球社會價值觀的問題。創造一個可持續的人類未來不僅需要技術解決方案,還需要心態的轉變。例如,美國近日宣布將中國電動汽車關稅增至100%,這凸顯了地緣政治競爭仍然優先于全球公共利益。迫切需要重新思考和重塑全球化,使其公平公正、包容并且繁榮。這種重新思考需要適用于所有社會。圓桌會議的參與者建議,可持續性——以及由此帶來的合作——應當成為國際主義和新的綠色“全球化”的核心。
最后,關于適應性資金。幾位與會者強調,某種程度的氣候變化已經“不可避免”。因此,動員資金用于適應和提高抗災能力以及減緩氣候變化極為重要。這應包括為建立能夠在極端天氣條件下繼續運行的彈性社會服務(如衛生和教育系統)提供資金。這將有助于減少氣候變化對包括兒童在內的弱勢群體的影響。
出席本次會議的嘉賓還包括:意大利埃尼集團“情景、戰略選擇與氣候變化”負責人Cristiana Argentino,澳大利亞凱斯林大學羅馬校區主任Claudio Mario Betti,英杰華投資高級宏觀管理分析師Riona Bowhay,Avatar Dimension首席執行官Dennis Bracy,巴布亞新幾內亞The Mariwai Project創始人Shiva Lynn Burgos,澳大利亞圣母大學副校長Francis Campbell教授,Systemic Renewal創始人 Heather Cetrangolo牧師,馬來西亞KSI亞太戰略研究所首席運營官 Caroline Cheong,Twiga集團負責人 Adie Dawes-Birch,意大利國際商會秘書長Barbara De Donno,印度尼西亞國會議員(第4委員會)、大印尼行動黨成員Budisatrio Djiwandono,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秘書長非洲特別顧問Cristina Duarte,Visy Industries董事 Ross Fitzgerald,意大利可持續基礎設施與交通部前部長、意大利可持續發展聯盟(ASD)聯合創始人兼發言人Dr Enrico Giovannini,Capitals Coalition首席執行官Mark Gough,道達爾能源戰略與可持續發展總裁Aurélien Hamelle,Mercy生態通信顧問Adele Howard RSM OAM,威爾士基德威利鎮議會議員Laura Jones,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副主任Mathilde Mesnard,世界銀行首席財務管理專家Svetlana Klimenko,羅馬美術學院藝術心理學與感知心理學及形式心理學主席Miriam Mirolla,國際能源署(IEA)能源效率和包容性轉型辦公室主任Brian Motherway,Fratelli Tutti基金會秘書長Francesco Occhetta SJ,宗座生命學院院長Archbishop Vincenzo Paglia,淡水河谷首席財務官Gustavo Pimenta,佛羅倫薩大學建筑與城市設計副教授Michelangelo Pivetta,澳大利亞駐教廷大使Chiara Porro,羅馬托爾維加塔大學哲學教授、教皇社會科學院成員Riccardo Pozzo,意大利阿西西市市長兼佩魯賈省省長Stefania Proietti,世界基準聯盟脫碳與能源轉型負責人Vicky Sins,英杰華投資氣候融資主管Tom Tayler,教皇科學院和教皇社會科學院院長Cardinal Peter Kodwo Appiah Turkson,意大利埃尼集團獨立非執行董事-獨立董事主席Raphael Vermeir,英杰華投資首席可持續財務官 Steve Waygood,Global CFO Programme可持續發展會計總監Susan Whyte,長江商學院中國商業與全球化學院創辦院長、教授項兵,馬來西亞KSI亞太戰略研究所所長Tan Sri Dr Michael Yeoh,King & Wood Mallesons(金杜)律所國際合作人James Zeng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