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4最擁擠賽道:離職博主
本篇原創文章源自微信公眾號:DT商業觀察,作 者:堅 果 數 據:張晨陽;編 輯:張晨陽 設 計:戚桐琿;運 營:蘇洪銳 監 制:鄭曉慧。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社交網絡上流行起 “離職三部曲”:一預告,“點贊破xxx就離職”;二官宣,配合著高濃度的儀式感,換頭像、拉橫幅、last day vlog;三計劃,離職的to do list,繞不開尋找自由和自我提升。
“離職”不僅是流量密碼,還成了一條自媒體“賽道”。以離職為起點或人設的博主們走向了變現:知識付費、直播帶貨、vlog植入廣告......
有人調侃,“離職博主”,恐怕已經成為自媒體界最擁擠的賽道。
數據顯示,在近半年時間里,小紅書“我離職了”話題瀏覽總量從2.5億增長到了3.8億,參與人數從35179人,增長到56411人。
在公眾號“營銷部科學”上,一線廣告分析師還專門整理了【阿里離職賽道】的小紅書博主們、【字節離職賽道】的小紅書博主們、【騰訊離職賽道】的小紅書博主們……等一系列大廠離職賽道達人的資料。
抖音上,甚至出現了以“離職”為標簽的直播帶貨。
離職博主的熱潮因什么而出現?離職博主,又是如何延長“離職”的流量熱度,來實現轉型和變現的?
離職博主,為什么會出現?
離職博主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各行業降本增效引發了“被動離職”。
即便是知名大廠,用人的成本也在緊縮。根據騰訊、阿里巴巴歷年財報,騰訊、阿里巴巴都從2021年開始,員工數量逐年減少。
另一個有點老生常談的原因是,年輕人開始尋求“上班”之外的另一種可能。
袤則咨詢發布的《2023大社交趨勢觀察報告》,提出了“曠野想象”的趨勢——“受困于越來越擁擠的上升通道,人們一邊擠獨木橋,一邊想象主流價值觀之外的生活方式”。
今年四月中旬離職的 @西南Irene,運營小紅書一個月,已經擁有了6000多粉絲。辭職之前,她做產品經理的工作,已經輾轉于不同的大廠8年。
“成熟的SOP、AI成為工具......我會覺得在大廠,沒有人是不可替代的,無論你是什么級別,在內卷的環境下,人會變成效能,一顆顆螺絲釘?!?/p>
30歲之后,她發覺自己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我一直在通過保證他人的體驗來獲得認可,但人是不能被量化的,也不是能被所謂的360評價體系框住的。起碼在這個階段,我不想用穩定的工作來買斷生活的可能性,我更想追求自我的感受,生命的體驗。”
成為“離職博主”出于偶然,@西南Irene 將自己辭職的原因分享在小紅書上,沒想到引來很多共鳴,她決定繼續嘗試,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她找到了探索新領域的樂趣。
和 @西南Irene 的“意外收獲”不同,博主 @蛋仔wang 在發布第一條小紅書時,就已經明確自己要做一個賬號。
@蛋仔wang 曾經在MCN機構和頭部美妝公司都做過運營,本身就對如何起號以及相關的拍攝、剪輯技能有一定經驗。在公司里,一個賬號的背后是一整個組織架構,一個想法從提出到落實,需要至少2-3個月,經歷層層匯報和各種跨部門協調。
@蛋仔wang 說:“在公司為品牌做賬號,你需要的不是有想法,而是不出錯?!?/p>
為公司做賬號,不僅過程有諸多限制,一旦離職,所有的努力和成就都不再屬于自己,@蛋仔wang 想,既然掌握了方法論,不如為自己而做。
人們愛看離職,就像愛看爽文
社交媒體上的離職博主大致分為以下兩種人設。
一種是精英人設。
“大廠”是這群人最顯眼的標簽,他們是前字節員工、前阿里員工、前世界500強員工......他們把簡歷寫進簡介,從最高學歷到職業經歷,出過什么書,深耕過哪些領域,主頁大部分都關于職場經驗、自我成長、信息差分享。
我們查看了近三個月小紅書上“離職賽道”相關評論,發現除了互聯網大廠、裸辭、GAP等常見字眼,大廠廠名也被高頻提及,其中又以字節跳動遙遙領先,其次是拼多多、阿里巴巴和騰訊。
還有一種是厭班人設。
主打不愛上班,“不上班了才知道有多爽”、“不上班一個月后,我決定再也不上班了”、“不上班日記”......
這些博主們的內容也大多和“裸辭后重啟人生”相關,包括旅居、數字游民、輕體力活探索等等,堅信“世界是個游樂場,活在當下,及時行樂。”
自媒體的發展賦予了普通人打造個人IP的機會,而“離職”的話題熱度能夠幫助他們快速吸引流量,成為一個新賬號從0到1的起點。
而關于離職的分享,往往是離職博主們最早,甚至流量最高的爆文。
在 @蛋仔wang 離職的交接期,她剪輯了一個關于離職和自我介紹的視頻發在小紅書上,標題為《27歲大專生,放棄北京年薪20萬的大廠工作》。
這篇筆記收獲了1600多個贊,并讓她漲了1000多個粉絲。評論里充斥著羨慕和鼓勵,有人留言“我無法做到的事情,請你多替我體驗這個世界?!?/p>
人們愛看離職,因它戳中了年輕人的“爽點”。
在內卷與容錯率低的當下,職業倦怠已經成為一種普遍情緒,有太多人一邊不想上班,一邊打卡全勤;一邊“上班惡心穿搭”,一邊想辭職又不敢辭。
離職博主們的裸辭分享,正好構成了他們眼中的爽文敘事:被PUA的打工人開始反抗,追尋職場體系之外的自由。
就像NPC開始覺醒,成功學失效,功績主義祛魅,“離職”已然成為一種情緒出口,投射了他們的期待與認同。
離職博主,正在用經驗變現
“離職”可以是一開始吸引流量的噱頭,卻不能成為長久的標簽。
很少有觀眾會關心一個人離職之后的發展。如何抓住“離職”帶來的流量,創造吸引受眾的新內容,是離職博主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無論是頭頂“gap year實驗”做旅行博主、vlog博主,接廣、帶貨,還是用多年的職場經驗轉向知識付費,或是教人做自媒體,發展數字游民社群......離職博主需要轉型。
“我從來不覺得‘離職博主’是一個賽道,做自媒體的過程,是不斷給自己貼標簽,然后去標簽的過程,雖然去標簽的過程很痛苦,但每個人都是豐富的,應該挖掘新的經驗。”
@西南Irene 離職一個月,賬號除了分享離職后的生活以外,正在做一個叫“離職坦白局”的欄目,邀請大廠的前同事來直播間聊天,分享職場的干貨。
但后續,她會探索更多有意思的,比如自媒體干貨系列,邀請的對象也將從大廠前同事換成做自媒體的“超級個體”,畢竟她自己的身份也在轉變。
她說:“裸辭是過去式,是經歷,不是結果”。
@蛋仔wang 也認為,一直用“大廠裸辭”來吸引眼球,內容是會枯竭的。在起號階段,她計劃做旅行博主,畢竟旅行,既能保證自身體驗,又能保證內容的穩定輸出。
但嘗試一段時間后,她發現在旅途中很難高頻輸出內容,一是時間有滯后性,她需要等一趟旅途完整地體驗過后,才能進行梳理和更新,二是旅行需要長線投入,精力、時間、金錢和漲粉的回報并不成正比。
所以她開始轉向對著鏡頭口播來輸出干貨,比如搞錢攻略、自媒體攻略、能量管理等等。
“這種形式是即時的,一天就能搞定一條視頻,數據反饋也很快,方便我快速調整”。
在自媒體積累一定粉絲后,@蛋仔wang 建立了自己的社群,也推出了1vs1的自媒體咨詢,植入推廣多的時候,她的月薪能達到之前的兩倍。
@蛋仔wang 說:“我的賬號并沒有固定的方向,我分享一切我的體驗和經驗?!?/p>
而經驗和體驗,往往是“離職博主”內容和變現的來源。換言之,“離職”賽道其實和其他賽道差別不大——利他型的干貨是獲得流量最迅速的方法之一。
寫在最后
所以,離職博主,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
@西南Irene 不這么認為。在通過和很多大廠在職、嘗試做自媒體副業的前同事聊天后,她發現做自媒體和上班一樣卷。
“每個賽道都有游戲規則和生存法則,都符合二八定律,做得好的都是少數,需要運氣和實力,要么踩中風口,要么有很強的學習能力?!?/p>
在自媒體領域,沒有大廠的平臺和資源加持,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剪輯、攝影、直播、運營、文案、數據分析......@西南Irene 之前做產品,會更加注重邏輯,“在起小紅書常見的那種標題文案時,經常會覺得不好意思?!?/p>
做博主的第一個月,@西南Irene 的自媒體收入相較于大部分新人是樂觀的,但算上她投入的精力,“性價比和職場沒法比”。“上班仍然是普通人掙錢的捷徑,所以做自媒體的目的不是搞錢,而是感受在一個新領域的學習、成長和體驗?!?/p>
蛋仔在起號的初期也面臨過數據不好的壓力。“但我是真的喜歡做賬號這件事,我喜歡寫稿子,做視頻,而且我又擅長,還能獲得收入”,她能堅持的根本動力,還是愛好。
雖然人們已經把“離職博主”稱作一個賽道,但人生,并不是發一條“我離職了”就能重啟。曠野意味著諸多可能,也意味著沒有方向和指引。
人們常常把“走向曠野”賦予贊美和勇氣,但走向曠野之后,或許才會迎來真正的問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