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點湃|中國汽車邁向世界無需寄望對手的高尚
本周,車圈最大的新聞,當屬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靴子落地。
6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布關于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初裁披露,擬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
歐盟總部
據悉,在原有10%普通進口關稅之上,擬對中國比亞迪汽車加征17.4%的關稅,對吉利加征20%的關稅,對上汽集團加征38.1%的關稅。這三家生產商均在歐盟正在進行的調查中被抽樣。
此外,歐盟計劃對參與調查但未被抽樣的電動汽車制造商平均加征21%的反補貼稅;未配合調查的電動汽車制造商將被加征38.1%的反補貼稅。
這一額外關稅是歐盟自去年10月開始的對華電動車反補貼調查的結果。預計7月5日實施臨時性的新關稅政策,在臨時關稅生效后的4個月內,將公布最終關稅措施,最終措施將生效5年。
這項動作宣布后,我國外交部、商務部、歐盟中國商會、中汽協等都表示了遺憾和不滿。
歐洲主流汽車制造商大眾、奔馳、寶馬的一把手也表示反對。
中國方面表示憤慨是肯定的,因為這是用“不公平”的貿易保護措施損害了我國汽車行業的整體利益。
三家歐洲最主要的車企也選擇站在我們這邊,這點也不難理解。
大眾、奔馳、寶馬在中國有大量業務,三家在華銷量占他們各自全球銷量比例都接近三分之一。他們擔憂中國同等反制歐盟加關稅傷害他們的利益,所以反對加關稅。德國反對,法國贊同,就是因為德國車企在華還有不小的市場占有率,而法國車企在華存在感微弱。
歐美加稅會削弱中國車企在當地的市場競爭力,這點毋庸置疑。我們也要認清,隨著中國電動車發展,被更多國家“害怕”也是可以預見的。
這兩天國內外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都是關于譴責歐盟加稅,比如“某機構:關稅無助于歐洲汽車產業長期發展”“某車企:我們不應朝著貿易自由的反方向前進”等。看著很過癮,但也就打打嘴仗,無助于解決中國車企出海的實質問題。
我們不能依賴所謂的自由貿易協定和寄希望于對方的道德高尚,而是要想別的辦法。
辦法顯然是有的,溫和的方式就是繼續提交材料,公布透明的碳足跡認證體系,按照歐盟想要的方式來,積極應訴,有效控制相關風險,4個月以后獲得調整關稅的機會。
更加硬氣的,就是跑去歐洲當地建廠,還能促進當地就業。但或許也免不了被環境友好人士在背后阻撓。特斯拉超級工廠在柏林屢遭阻撓導致多次延期就是前車之鑒。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學習一些海外車企當年的那套做法,用中國的創新技術,擦亮中國制造的招牌,吸引消費者的不僅是物美價廉,更是高質優價,讓歐洲的消費者為了“原汁原味兒的中國制造”而購買進口中國汽車。
現在,中國電動車產品力強大,不輸曾經海外汽車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中國品牌也一直在努力走向高端,來自外界的打壓,不也正是我們變強讓對手懼怕的一種表現嗎?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在6月12日晚發布的聲明中也表示,本次調查不是由歐盟產業主動申訴,而是由歐委會基于損害威脅依職權主動發起,這在歐盟的貿易救濟實踐中非常罕見,調查過程也存在嚴重瑕疵。
對于歐盟委員會等政客來說,若是達成其政治目的,高舉的關稅大棒也可以輕輕放下。
當然,想深耕當地就成立合資公司,大家分錢,讓海外車企成為“買辦”。這不,零跑和Stellantis做的就是這樣的生意。
當歐盟委員會還沉浸在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加稅的喜悅中時,奇瑞和比亞迪已經開始布局歐洲工廠計劃;奔馳、寶馬、大眾的股價開始連續下滑;中國造的MINI牌電動車、東風雷諾生產的達契亞春天電動車,這些屬于歐洲的品牌也不可幸免地被加稅。
這根關稅大棒,看著是砸向了中國電動車,實際上歐洲人自己也被震得虎口生疼。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