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一代中年人,不去電影院,窩在家里看“AI大屏”?
作者 | 曾響鈴
文 | 響鈴說
年紀越大就越不愿去電影院了?
不久前一個很想看的新電影上線,問了平均年齡35+的3波人(事實上我的圈子主要是這些人),要不要去看個電影,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有寧愿加班的、有寧愿等盜版然后在家看的、還有寧愿請客吃飯的,就是沒有愿意跑一趟電影院的。
除了對新上映電影不感興趣外,去電影院看電影這件事本身似乎也在變得越來越不討喜。
尤其是,那些過去喜歡“一個人看電影”的大齡單身朋友們,更加表現出對去電影院這件事興趣的低落。
長期關注商業的我,查了查數據,雖然官方數據顯示今年51檔票房是有增長的,但增長數量其實只有0.06億元,票房整體遠不及2021年的16.73億。
再加上有數據顯示,40歲以上的人群現階段票房占比不到15%。
這一代中年人,可能越來越不愿去電影院。
為啥?
《瘋狂的麥克斯》熱映,我便又開始問人要不要去看看貌似口碑不錯的,不出意外還是遭到了拒絕。
不過,朋友卻給了我另一個選擇,他說你要是真想看電影,不如來我家看,弄點啤酒、小吃、鹵菜方便還過癮。
一開始我是拒絕,直到他拍了張他新買的100寸AI電視照片給我,我確實猶豫了。
好嘛,原來不去電影院還有這層原因在。
但這又引發了我另一個好奇,就是AI大屏的時代真的就這么來了嗎?
智能+電視,大屏+手機……總有一款你會喜歡
5月15日,華為夏季發布會如期而至,除了手機和汽車,其他終端產品是一件也沒落下,也包括全新的華為Vision智慧屏4。
去年開始,華為對旗下智慧屏產品有了個新的名稱定義,稱之為“巨幕手機”,在此之前華為同樣認為自己做的從來就不是電視,而是基于對未來IoT產業趨勢的預測。
小米作為最早跨界電視領域的終端玩家,最開始時也有著類似的理念,在2013年左右雷軍就有說過“我們認為手機是電視的遙控器,電視是手機的顯示器。基于這種觀點,我們開始做小米電視。”
與傳統電視品牌這種理念的差異性主要在于兩個字,就是“看”和“玩”。傳統電視品牌更加注重電視“看”的能力,而小米、華為們則想顛覆這種過去,讓電視也能“玩”起來。這種思維差異,在AI介入后就變得更明顯了。
例如傳統電視品牌,他們雖然也在大肆開發AI功能,卻從來不提自己是AI電視,這對海信、TCL、創維等品牌來說,似乎是一種默契。當然,更主要的是,他們對AI的應用完全在了不同方向。
今年AWE期間,海信電視推出了多款大屏設備,大部分產品主打的都是ULED X?全場景AI計算畫質平臺,其中的信芯?AI感知芯片,通過主動感知和芯片能力,服務的還是在“畫質”環節,這些技術都是在為消費者提升“看”的體驗。
之所以海信電視選擇“看”的角度,是因為在海信看來,AI電視不是簡單地做加法“AI+電視”或“電視+AI”,核心還是用戶體驗,對于電視產品來說,用戶體驗最初,也是最大的體驗源無疑就是畫質,包括對畫面顯示、基于主動感知的視聽,都是在通過提升畫質來完成對用戶體驗提升。
TCL同樣如此,其Mini LED旗艦新品X11H用上了自研的TSR獨立畫質芯片,效果也是讓AI大模型算力更好提升畫質體驗。
不同點在于,TCL的AI能力更為直接,通過全域信息采集、全維圖像分析、全境畫質增強三大體驗偏向于對畫面的直接提升,特別是在亮度、色域方面,適合觀看高畫質影像用戶以及大作游戲玩家。
類似的還有全球電視行業的“一把手”三星,在“AI for All”的戰略背后,電視成為三星AI應用的主產品,搭載NQ8 AI Gen3芯片Neo QLED 8K QN900D是其AI戰略落地的成果,其中的AI影像增強Pro、AI動態增強Pro、AI三維景深增強Pro等技術,都作用于畫質和影像。
當然,三星既然是“AI for All”除了在畫質外,AI能力也作用于智能家居控制、智能操作、能源效率與環保等方面,比如智能搜索與推薦,三星電視搭載的Tizen智能系統可以根據用戶的個人偏好和觀看歷史智能推薦內容,同時支持AI語音助手從海量資源中智能搜索,為用戶提供更為個性化的觀看體驗。
只是總的來說,這些品牌聚焦的還是在“看”的環節,哪怕AI交互的一些“基礎功能”如遠場語音、語音助手這些“簡單”的AI交互應用這些傳統電視品牌也都有涉獵,像海信電視除了能滿足交互,還將AI服務能力延展到了一些本地生活服務領域,只是相比之下沒有華為那么徹底。
去年9月,華為推出了首創的“靈犀指向遙控器”,采用全新的靈犀隔空觸控技術,即用戶可以遠程在智慧屏上通過遙控器來完成滑動、點按、拖拽、圈選、跳選等手機上才有的交互方式,這也是華為智慧屏被其稱之為“巨幕手機”的原因所在。
今年,華為智慧屏繼續強化“靈犀隔空觸控”這一屬性,AWE上華為展示了依托 H??armony??OS??強大的分布式能力,300萬+手機、平板應用可以通過遠程連接智慧屏,讓“靈犀指向遙控器”更具可玩性。
在夏季發布會中,重點依舊是超級桌面、超級投屏、暢聯這些功能,很顯然在余承東看來“華為智慧屏已經實現‘從看電視到玩電視’的進階。”
而無論如何“+”,AI都是這其中的主線。
從用戶體驗角度來看,傳統電視品牌的AI能力偏向“弱感知”,因為其AI元素都包含在畫質、音質等能力上,用戶很難憑借直觀的“看”就能體驗。即便也有像三星那種,打造了獨有的SmartThings,讓電視產品同時承擔起家電中控的作用,但與華為這類AI“激進派”還是有極大的不同。
華為雖然也有將AI應用于畫質方面,如依托鴻鵠畫質技術而存在的鴻鵠AI精晰超分技術。可在AI感知方面,“靈犀指向遙控”技術顯然更具體驗性。
那到底AI+大屏是需要“強感知”還是“弱感知”?市場也有自己的答案。
誰在買AI+大屏,誰會買AI大屏?
首先,看看當下電視銷量情況,2023年中國電視市場品牌整機的出貨量為3656萬臺。
分品牌來看,行業TOP4即海信、小米、TCL、創維出貨總量達到了2889萬臺,占據全部出貨量的近80%。
而華為智慧屏的銷量卻遲遲未能提升,有機構統計2023年華為智慧屏銷量90萬臺,同比下降達40%,市場占有率更是長期徘徊在2%左右,在全球市場更是籍籍無名。
這里小米的情況需要特別說下,雖然一開始小米也是走的與華為相同的路子,但如今雖然小米依舊打著智能電視的旗號,實際上卻更靠近傳統電視品牌的玩法。
除去智能家居聯動這一內容,近年來小米開始更加注重屏幕、分區數量、高刷、亮度及性價比等方面。以兩家前不久推出的75英寸新品分別是華為智慧屏 V5 75英寸和小米電視S 75 Mini LED 75英寸來對比。小米沒有所謂的AI黑科技,但在參數實用性方面更貼近傳統品牌。
或許正是因為小米的“半路改道”,沒有再堅持一開始的AI智能化路線才使小米始終處在頭部陣營。
華為智慧屏產品之所以會出現銷量與品牌知名度不匹配的問題,一個直接問題或許是智慧屏“太難搞”,在網絡電視剛剛興起后就出現過類似的狀況,一臺電視需要兩個甚至三個遙控器才能打開,讓許多用戶十分懷念過去看電視的簡單。
而華為智慧屏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就拿“靈犀指向遙控器”來說,這并不是華為智慧屏的標配,還需要用戶另外購買,且包括智慧相框、游戲增強、智慧助手等功能,都需要用戶自行開啟,看似用AI為用戶帶去便利,但這無形中又給用戶制造了新的使用壁壘。
再就是定位上,華為如今將智慧屏產品定位為“巨幕手機”,可都知道電視絕大多數的使用場景的是客廳,而客廳是“公共空間”,如果是單人用戶沒必要用“大屏刷手機”,而多人家庭“用大屏刷手機”又會面臨很多尷尬,比如看抖音,那么全家人都將知道我的個人喜好、突然帶來的信息也將被公之于眾,所以這個使用場景或許并不完善。
并以大屏產品的整體體驗來說,用來“看”的用戶還是遠遠多于用來“玩”的,就例如在交互這件事上,現階段語音交互已經基本滿足日常需求,大部分用戶在日常觀影的過程中無非就是前進、倒退和暫停,相比拿起遙控畫圈圈,直接言語一聲似乎更省事。
種種現實下,在各種智能化功能加持后,實際上AI+大屏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用戶階層”,那就是當下的“中年人”。
以50、60后為主體的老年群體,對于電視“智能化”的接受程度還遠遠不夠,太麻煩,智能化的多樣化功能帶來的便利,沒有覆蓋相比傳統電視多出來的操作復雜性,很多AI+大屏還在鍥而不舍地開發“老人版”——如許多品牌都在高舉護眼功能,三星就通過AI影像增強技術,提升銳度、黑色增強等畫面優化效果,部分產品還榮獲VDE護眼認證;海信也推出了可感知技術,能自動調整屏幕亮度和顏色,為老年人觀看提供便利。盡管截止2023年末,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96億,據預測,到2035年左右,這一數據將突破4億,占比將超過30%,但他們很多可能都不會是AI+大屏的受眾。
年輕人,潮玩酷炫,個人空間感極強,對AI+電視這個披著“AI”外皮但內核還是傳統“客廳電視”的產品,熱情不能說沒有,但也往往不是太強。這一點甚至都不需要數據支撐,人人都感覺得到,已經沒有幾個年輕人愿意守在電視機前了。因此,吸引年輕人,是一件必須要去做、擁有未來,但可能比較難的事。
那么,對“電視”沒那么排斥,又熟練使用“AI”等各種智能化功能的中年人,事實上就成為最好的受眾,而“大屏”的出現,對電影院等場景的替代,擼串、社交等場景的融入,又讓中年人更加愛上了AI+大屏。
再加上,AI+大屏普遍較高的價格,老年群體被嚇跑,年輕人“實力”又往往不夠,中年人,可不就是更好的優質客群了嗎?
反過來,對中年人而言,買個AI+大屏,夠得著,體驗深,場景足,確實會是很好的選擇。光說不練假把式,作為“新時代中年人”,我已經主動買了一臺了。
只是,要有更高的市場接受度,AI+大屏也許還需要在針對老年人、年輕人之后,專門替“中年人”進行技術與應用場景的創造。
管老又管小,這是一個最辛苦的群體,幾乎承載了所有的時代壓力,他們的需求,也理應被關注到,即便完全是出于商業目的,但一臺能夠讓中年人享受片刻生活的AI+大屏,也一定會是一個有溫度的產品。
人到中年,三五好友,一起擼串看最新電影,應該只是一個開始。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此內容為【響鈴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響鈴說 Focusing on企業數字化與產業智能化升級,這是關注一切與創業、產業和商業相關的降本增效新技術、新模式、新生態 NO.412深度解讀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嘯獎評委;長沙市委統戰部旗下網絡名人聯盟成員;
3 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 《中國經營報》《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報刊、雜志特約評論員;
5 鈦媒體、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聞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 “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7 騰訊全媒派榮譽導師、功夫財經學者矩陣成員、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