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司馬遷給他立專傳,衛青反而成了小人,李廣之死反映了殘酷的真相
李廣
衛青是民族英雄,多次北驅匈奴;飛將軍李廣也是同時期的名將,但他因“李廣難封”而成為古代社會里郁郁不得志的代表。司馬遷認為,李廣就是被衛青排擠,在衛青的威壓下,李廣才郁郁不得志,甚至要求神拜佛靠“望氣”來求轉運。李廣是六郡良家子出身,他以自殺保存了六郡子弟最后的尊嚴。當他的死訊傳入軍隊之中,六郡出身的官軍盡皆慟哭,抒發著心中的委屈。所以在司馬遷的筆下,李廣是英雄, 值得專傳紀念,而衛青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之外,也進入了《佞幸列傳》。
一、獨立專傳
李廣一生在對匈奴作戰中立功頗多,可謂中國歷史上的名將,人稱“飛將軍”。雖然戰功無數,但終其一生,李廣也不能封侯,所以有“李廣難封”的說法。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了武帝朝文臣武將封侯者眾多,其中因對匈奴作戰而封侯者,如校尉出身封侯的,以衛青為代表,有9人;以校吏出身而封侯的,以霍去病為代表,有6人,但他們都是群傳,附屬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之下,只有從未封侯,因貽誤戰機而自殺的李廣,被司馬遷特辟專傳以為紀念。那么李廣和司馬遷之間有什么特殊感情嗎?
司馬遷
《史記》是不朽的史學作品,但也是“無韻之離騷”,雖然盡力做到客觀公正,但作為一部人寫出來的作品,其中必然潛藏著司馬遷的感情和思想,正如司馬遷的原版《今上(武帝)本紀》已經遺失一樣,司馬遷對武帝劉徹到底是什么評價,今天已經不得而知,估計里面定然有諷刺武帝的話。
同樣,《史記·李將軍列傳》不在于記述李廣的豐功偉績,而是通過樹立李廣這個郁郁不得志的典型,以反映漢武帝的性格,折射出李廣所代表的群體在對匈戰爭中的不公和委屈,進而揭開武帝英明神武的遮羞布。
漢武帝
二、六郡良家子的代表
李廣是隴西成紀人?!稘h書·地理志》中說,漢代將隴西、天水、安定、上郡、西河、北地稱為六郡,這些地方的人“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體力、戰力上較為優質。六郡子弟在漢文帝時期崛起,《漢書·匈奴傳》說:“文帝中年……從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馳射上林,講習戰陳?!币簿褪钦f,自文帝在六郡招兵開始,此后漢代諸帝也在六郡招兵,六郡子弟于是成為漢軍的核心。所謂六郡良家材力之士,也就是六郡良家子。什么樣的子弟才是良家子弟呢?司馬貞在《史記索引》中注釋為“非醫、巫、商賈、百工也”,也就是說,刨除上述職業,基本就是漢代編戶齊民里,以種地為業、無犯罪記錄的良民百姓。他們才是大漢王朝的招兵對象。
匈奴
雖然六郡子弟是對匈作戰的主力,但漢朝立國自有傳統。漢初軍權掌握在豐沛舊部手中,曹參、灌嬰、樊噲、周勃是其代表,功臣勛貴始終掌握著漢軍的領導權。至武帝時期,漢初勛貴已經凋零,漢武帝轉而任用外戚出身的衛青、霍去病、李廣利擔任統帥,而自文帝時期起就受累最多、流血最多的六郡子弟仍干著底層最累最苦的活,毫無出頭之日。精銳軍士皆歸外戚,立功的機會也是外戚的,所以六郡軍將“常坐留落不遇”。
李廣正是出身于六郡良家子,所以他的悲慘遭遇就不是偶然,而是六郡子弟的縮影和必然命運。
三、李廣家的悲劇
李廣的祖先是大秦名將李信,憑借家傳武學淵源,李廣“自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可以說,對匈作戰貫穿了李廣一生。李廣之子李椒、李敢,其孫李陵,也都活躍在對匈一線。老李家可謂對匈作戰的世家,但李家結局全部都是悲慘的。
李廣,在公元前119年衛青主持的漠北大戰中,爭取到了前將軍職位,卻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后羞憤自殺。
李敢,懷疑衛青為了防止李廣搶功,而故意讓李廣迷失道路,所以打傷了衛青,旋即被霍去病射死。
霍去病
李陵,拒絕外戚李廣利統管輜重,怒而率5000步兵出走,雖孤軍深入,卻戰功卓著,結果最后箭矢耗盡,無援而降。
李陵
逯耀東教授認為,如果沒有六郡良家子作為對匈作戰的骨干,衛青、霍去病是無法取得赫赫戰功的。雖然六郡子弟的功勞大多被外戚占據,但仍有立功封侯者。比如公孫賀,就是六郡中的北地人。但公孫賀情況特殊,他的夫人是衛子夫的姐姐衛君孺,算是外戚集團,所以他“七為將軍,出擊匈奴無大功,而再侯,為丞相”。
此外,公孫敖同屬北地郡,有私恩于衛青,所以屢屢被重用,四為將軍。而李廣家族作為軍功世家,有自己的驕傲,不愿仰外戚鼻息,所以處境比較坎坷。人在江湖,不想低頭,還想有功,這種職場心境就是放到今天,也不可能實現你的抱負吧。
四、李廣望氣
李廣自束發以來就活躍在對匈一線,大小七十余戰,漢朝對匈之戰幾乎全部參加,每戰必身先士卒,但因“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無緣侯位。以至于李廣都陷入了自我懷疑,覺得是不是自己命運不好,“豈吾相不當侯邪”,于是開始尋求方士神人,尋求改天換命。最后找到一個望氣師,叫王朔,將自己不得封侯的委屈全都告訴他,希望大仙救命。王朔就忽悠他,說你是不是干了什么缺德事啊。李廣就努力回憶,最后說“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自己也就殺了投降的叛軍800多人。王朔說:“禍莫大于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p>
司馬遷將李廣望氣這件事錄入《史記》,真的是告誡后人要善待俘虜嗎?歷史上誰還沒殺過俘虜啊,唐朝的薛仁貴殺俘,最后高官厚祿活到70歲;明朝的常遇春,死后仍封開平王。所以司馬遷錄入李廣尋求方士解惑的這一段故事,更大的可能是顯現李廣的不甘,明明戰功無數,卻被無情打壓啊。
李廣
李廣無緣封侯,不是因為殺降,也不是因為命差,而是人為因素。李廣一生被衛青排擠,說到底這就是六郡軍將和外戚統帥的矛盾。李廣憑借實打實的戰功,對外戚出身的衛青等人并不服氣,所以導致雙方關系破裂。你和頂頭上司關系搞僵了,你能出頭才有鬼呢。
《史記》記載,漠北大戰,衛青統軍,武帝以李廣老邁不愿讓其出征立功。李廣多次請求,才得到了前將軍的職位。大軍出塞,衛青通過俘虜知道了單于的駐扎地,于是獨自領精兵前往,讓前鋒李廣和右軍合并,走東道,擺明了不想讓李廣立功。李廣當場就和衛青干起來了,李廣“倚老賣老”地說“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愿居前,先死單于”。衛青就拿漢武帝的話說李廣老邁,這是照顧老同志。但當時的中軍將軍是公孫敖,公孫敖有私恩于衛青,所以衛青照顧公孫敖,想讓公孫敖的中軍跟從自己去立功,“故徙前將軍廣”,將李廣踢走。官大一級壓死人,雖然李廣百般委屈,但只能聽令行事。所以李廣憤怒,不告辭就離開帥帳,滿臉憤怒地回到部隊,“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
此后李廣按軍令走東道,結果迷了路,衛青和單于軍交戰,單于逃亡。然后衛青讓長史去問李廣為什么迷路啊,說清原因,我好告訴天子。擺明了是惡心李廣。李廣沒有回答。衛青又讓長史去質問李廣幕府的文吏,李廣才說“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彪S后在衛青幕府,李廣說:“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迷失道,豈非天哉! 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闭f罷,即拔刀自刎。
就這樣,民族英雄李廣退場了。
當李廣自刎的消息傳到李廣軍中,“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李廣是六郡子弟的縮影,李廣的今天,也許就是六郡子弟的明天,他們為李廣落淚,更是為自己而垂淚。
李廣李敢
文史君說
李廣的故事,和宋高宗坑岳飛幾乎同樣悲傷,但漢武帝的優勢就在于他用的外戚還是有能力的,所以漢武帝避免了污名。李廣的悲劇源于李廣的職場情商低,以為靠自己的本事就能闖出一片天地,殊不知,領導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所以不服不行。李廣是軍功世家,不屑與外戚佞幸為伍,過剛易折,且衛青、霍去病的確是有能力的外戚。如果李廣放下矜持,也許能和衛青成就一段佳話,也就不會有李廣難封的悲劇了。所以說李廣的悲劇,難道他自己就一點錯沒有嗎?
參考文獻
《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
林聰舜:《李廣之死與“一軍皆哭”》,《信仰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1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