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泠印社名譽社長劉江辭世:篆刻可言事言志,也在普及文化
澎湃新聞獲悉,中國美院教授、西泠印社名譽社長劉江于2024年6月9日21時57分辭世,享壽九十九歲。
對于他所鐘愛的篆刻,劉江曾說:“篆刻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我不僅用它來健腦,也通過它來言情、言事、言志,主要是為了普及中國傳統文化。”
劉江
劉江,1926年7月生,重慶萬州人。西泠印社名譽社長,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書法家協會首席顧問、浙江省書法教育研究會理事、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等。曾獲中國書法家協會頒授的“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是“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書壇泰斗沙孟海曾對劉江先生的為人和為藝給予了“藝事精能,不拘一格,英絕領導望之斯人”的高度評價。
其子劉丹今天在社交媒體公布了劉江辭世的消息。
劉江之子劉丹朋友圈發文
劉江幼承家學,酷愛書畫。1945年中等師范畢業后,考入重慶國立藝術??茖W校預科習繪畫,1949年投筆從戎,1957年復學于浙江美院國畫系,得校長潘天壽教授書法、篆刻。1961年畢業,留校任教書法、篆刻等課程。
潘天壽(前排左五)、吳茀之(前排左六)與國立藝專師生攝于重慶(1944年)
劉江(左一)全班同學與潘天壽校長(左六)黃羲、方增先、高培明等老師在西湖(1959年)
他師諸樂三、法吳昌碩,后追探古璽印之神韻,嘗試以卜文、漢金文入印。出版有作品集6種、專著15種?!∽處熤T樂三、法吳昌碩,后追探古璽、印之神韻,嘗以卜文、韓金文入印,偶參九疊文筆意,并熔封泥、陶范于一爐,在渾穆中求靈動,樸拙中寓雄秀。出版有《劉江篆刻選》、《劉江篆書唐詩百首》等六種。創作之余,重視書法篆刻理論,撰有《論甲骨文書法》、《略論唐宋元官私印》、《論氣》、《吳昌碩藝術精神》等論文四十余篇,發表在國內以及日本、韓國等地。有《中國印章藝術史》等十余種專著面世,其中《篆刻技法》、《篆刻形式美》等四種已被譯成日、韓等國文字出版。作品入選全國第一、二、三、四、五屆書法篆刻展。
劉江 歲歲有魚
對于“印章”“印學”的提法,劉江認為,古之就有了。篆刻是到了明清以后才叫的。春秋戰國就叫“印章”,秦代漢代都是印,官印、私印,明代因為文人加入圖章這一行,形成了流派。當時以篆書為主,所以叫“篆刻學”。哪個更合理一點呢,“我覺得是‘印學’更合理一些,像我寫篆刻史,古代的許多肖形印,放不進去,現在也有很多肖形印,放不進去。文字里面除了篆書以外,隸書的印章,楷書的印章也有啊,草書的印章也有,如果稱作篆刻的話就是以篆書為主了,我覺得還是‘印學’更能夠全面地概括印章藝術所有各個門類?!?/p>
劉江 四川萬州孫家鄉佛印山下人
對“印學”的學科建設問題,劉江此前曾說:民國時孔云白的《篆刻入門》,薄薄的一本。沙孟海先生有《印學史》,大概有十萬字,后來我從他借來,摘抄了很多。潘天壽先生也出版過一本,那原來也是一本草稿,當時在重慶的時候,沒人上篆刻課,他來上,編了本教材。前十年左右,潘公凱叫我把它重新整理一下,我把其中的錯字改過,重新出版了,名字叫《篆刻叢談》。后來杭州的葉一葦,寫了《中國篆刻史》,大概是十萬字。他們的書我都讀過,也都仔細研究過,但我覺得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后來我自己也編寫了一本《中國印章藝術史》,大概五六十萬字?!吨袊W史》、《篆刻史》還有肖形印,還有人專門寫《邊款史》。另外還有《中國印論史》,用繪畫的觀點來剖析這個印論,也有很高的貢獻。還有鄧散木的《篆刻學》,大本的,這個比《篆刻入門》更具體更系統一點,因為它在這里面對章法的分析更具體一點。因為其他學科對我們的影響,加上時代觀點的變化,每個人的觀點也都不一樣。我覺得還有很多路可以走,比如說印學美學……論也分兩種,一種是技法理論,另一種是深一點的理論。
劉江 篆書楊萬里詩 83x50cm 紙本 2006年
對于篆刻刀法,劉江曾說:印章藝術是書法藝術與雕刻藝術的統一體,而構成雕刻技巧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刀法。歷來有名的篆刻家,沒有一個不是對書法同時對刀法有著高深的造詣的。只有書法的基礎而不熟諳刀法,可以成為書家,而不可能成為篆刻家。在古今印史上,有關治印刀法的著述很多其中有不少寶貴的經驗,也有不少無稽之談。對于這份遺產,應當加以分析研究,去粗存精,古為今用。很多印人對于刀法多存在著一些片面的看法。一種認為刀法是不傳之秘,得之只言片語,即視為金科玉律,或注釋某印為某刀法所成,某刀法方可治某種印文;另一種是采取完全否定的態度,認為歷代刀法之論,多巧立名目,“亦如篆書之三十二體也,毫不足法”(見孔云白《篆刻入門》)。我認為這兩種態度均不可取。刀法,大多是歷代印人的經驗總結,也有的是文人學士故弄玄虛之談。我們學習繼承,不能囫圇吞棗,更不能因噎廢食;應小心謹慎,實事求是,即使有半點可取之處,也不應疏忽;更不可人云亦云,以訛傳訛,或未深入認識,就一棍子打死。對待這份遺產,只有經過實事求是的分析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有利于篆刻藝術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