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川這個遍地非遺的寶藏縣,后悔知道太晚,此生一定要去體驗
作為許多傳統技藝的原材料,
人們對于竹子在生活場景中的運用,可謂物盡其用:
竹籃、竹篩、竹耙、竹匾、竹蒸籠,
竹席、竹床、竹凳、竹椅、竹背簍……
作為渠縣劉氏竹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從小大到,劉嘉峰跟著家里的大人種竹、選竹、劈竹、做竹編……
可以說是跟竹子打了一輩子的交道。
劉嘉峰 圖源/北京發現紀實傳媒素材庫
行絲走篾間,經緯交錯中,
劉嘉峰的竹編工藝品設計新穎、編工精細,
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個人風格。
其自創的竹編 “提花編織法”更是驚艷四座,
開創了竹編字畫、提花瓷胎竹編、雙面竹絲編等
一系列竹編工藝新品種,
在眾多的竹編技藝中自成一派。
劉氏竹編作品《蓮籽花器》
圖源/中共渠縣縣委宣傳部
1996年,劉嘉峰設計的作品在國際比賽中艷驚四座,
他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2008年,“渠縣劉氏竹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劉嘉峰的引領下,更多的渠縣人開始從事竹編工藝品的生產,
現如今,渠縣竹編產業年產值已經超過600萬元。
制圖@超級鄉村研究所
圖源/中共渠縣縣委宣傳部
01 技驚四座的渠縣劉氏竹編
渠縣,古稱“宕渠”,是一個有著2300多年建城史的古縣。
渠縣位于四川東北部達州市,境內三面環山,東北高、西南低平,為典型的丘陵地貌。
由于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所以這里的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物產豐富,尤其適合慈竹的生長。
制圖@超級鄉村研究所
慈竹,主要分布于中國的西南部地區,如四川、貴州、云南,湖南、廣西等地。
“蜀中何物靈,有竹慈為名。一叢闊數步,森森數十莖。”
四川渠縣盛產慈竹,境內竹林規模已經超過了13.5萬畝。
這里的竹子株高、節稀、筒長,劈開后的竹篾絲拉力強勁,纖維柔韌性好,是制作竹編制品的優質原材料。
2300年前,這里的人們就掌握了簡單的竹編技藝,在渠縣的城壩遺址就曾出土了古賨人生活用具等竹編遺存。
慈竹的竹節稀且長
圖源/北京發現紀實傳媒素材庫
今年78歲的劉嘉峰,出生在渠縣的一個竹編世家,祖上三代都是竹編匠人。從7歲開始,他就在長輩們的耳濡目染中學習竹編。
對于這門祖上傳下來的手藝,劉嘉峰始終有自己的見解與堅持。
每次制作竹編工藝品,劉嘉峰總會親自到竹林挑選竹子。
在我們看來,竹子的長相都差不多,但在劉嘉峰眼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必須是產自河邊慈竹,只選用一年生的嫩竹,取中間五六節。
劉嘉峰選竹子
圖源/北京發現紀實傳媒素材庫
選到心滿意足的竹子,僅僅只是第一步。
從劈篾刮青到打磨編織,一件合格的渠縣劉氏竹編工藝品的誕生要經過30多道工序。
技藝復雜,工序繁多,而且每道工序精細嚴密,是現代技術和機器無法替代的,編織一件竹編工藝品少則半個月、多則數月。
渠縣劉氏竹編技藝復雜
圖源/中國渠縣縣委宣傳部
渠縣劉氏竹編,憑什么從全國眾多竹編技藝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
其中的奧秘,就是劉嘉峰于1972年發明的獨具特色的竹編“提花編織法”。
這種編織技法受到織錦、綢緞等“提花織物”織造原理的啟發,對材料的選用和匠人手上的功夫要求很高。
劉氏竹編作品編制中
圖源/北京發現紀實傳媒素材庫
隨后,劉嘉峰又首創了竹編字畫,陸續開發出了提花瓷胎竹編、雙面竹絲編、竹編臺屏等系列竹編工藝新品。
他的創新使人們在竹編上編織書法、山水、花鳥、人物等各種圖案,成為現實。
比如“提花瓷胎竹編”,是以瓷器器皿為胎,用纖細如發的竹絲,柔軟如稠的竹篾,依胎編織,采用藏頭斷絲的技術,將立體竹編與平面竹編相結合,很受市場的歡迎。
彩色瓷胎竹編《龍紋梅瓶》
圖源/中共渠縣縣委宣傳部
再比如“竹編字畫”,采用三層編織法,以字畫為題,竹絲為筆,縱橫交織出精妙絕倫的書畫作品。
用這種編織法做出來的精品竹編字畫,除非近距離觀察,否則根本看不到編織的痕跡。
竹絲扇《飛天》 圖源/中共渠縣縣委宣傳部
2008年,“渠縣劉氏竹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2年,劉嘉峰還憑借瓷胎竹編《龍紋梅瓶》,竹編字畫《虢國夫人游春圖》以及竹編長卷《維摩演教圖》,被評選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竹編長卷《紅樓二十四釵》
圖源/中共渠縣縣委宣傳部
竹編長卷《維摩演教圖》
圖源/中共渠縣縣委宣傳部
竹編長卷《紅樓二十四釵》
圖源/中共渠縣縣委宣傳部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到劉嘉峰的竹編工作室學習劉氏竹編技藝。
讓劉嘉峰頗為自豪的是,自己現在的徒弟中,已經有5位是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
目前,渠縣竹編產業年產值已經超過600萬元。這群竹編匠人們,靠著自己精湛的手藝編織著更美好的日子。
劉嘉峰的竹編工作室忙碌的人們
圖源/北京發現紀實傳媒素材庫
如今的劉嘉峰除了潛心創作與設計外,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探索如何傳承、保護渠縣劉氏竹編和培養接班人上。他想要讓渠縣劉氏竹編永葆青春和活力,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這是一個關于渠縣非遺的故事,也是一個關于劉氏竹編的傳奇。
02 群星閃耀的渠縣非遺
在渠縣,像劉嘉峰一樣將非遺技藝作為畢生事業的人還有很多,這也讓當地誕生了眾多如群星閃耀般的非遺特色項目。
今天是6月8日,恰逢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讓我們走進風景如畫的渠縣,感受這些穿越古今、回味悠長的非遺文化。
風景如畫的四川渠縣 圖源/中共渠縣縣委宣傳部
三匯彩亭會:國家級非遺
這是一項有著300年左右的歷史,在全國屬獨一無二的民間藝術。
它融鐵工、木工、刺繡、縫紉、建筑于一體,匯文學、繪畫、雕刻、力學于一爐,結構巧妙,造型奇特,色彩絢麗,工藝精湛,以“高”“驚”“險”“奇”“巧”為主要特色。
每年農歷3月16日至18日在三匯鎮街道和碼頭進行表演,是川東北最負盛名,最有影響的民俗民間文化藝術節日。
2008年6月,“三匯彩亭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匯彩亭會表演 圖源/中共渠縣縣委宣傳部
渠縣呷酒釀造技藝:省級非遺
渠縣釀酒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3000多年。
渠縣呷酒是紅高粱作原料,經蒸煮、發酵等20多道工序形成天然低度酒類飲品,屬純手工操作,其技藝是在長期口傳心授下形成的。
每道工序要求嚴格細致,特別是制翻發酵工序是現代技術和機器無法完成和替代的,從選料到呷酒儲藏要40余天。
2007年3月,“渠縣呷酒釀造技藝”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渠縣呷酒 圖源/中共渠縣縣委宣傳部
四川耍鑼鼓(渠縣耍鑼鼓):省級非遺
渠縣耍鑼鼓是產生并發展在渠縣60個鄉鎮的民間打擊音樂。
樂器包括鼓、大鑼、鈸、包鑼、馬鑼五種七件。
它演奏的曲牌內容豐富,風格各異,打法靈活多變,極富情趣和藝術創造力。
渠縣耍鑼鼓的活動空間極廣,可鬧婚、吊喪,可朝山還愿,可助興舞獅,可逢祥送喜,可熱鬧于賽龍舟,可玩耍于城鄉間,極受廣大群眾喜愛。
2007年3月,《四川耍鑼鼓(渠縣耍鑼鼓)》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渠縣耍鑼鼓表演 圖源/中共渠縣縣委宣傳部
皮蛋制作技藝(泥巴蛋制作技藝):省級非遺
泥巴蛋選用的是渠縣場鎮散養的鴨蛋。
外裹的“泥巴”則是用黃泥粘土、草木灰(巴山柏樹枝葉燒制)、渠縣深井鹽、渠縣土溪糧食酒、紅茶、五香配料等數十種材料混合制成。
制作方式和口感品質都自成一脈,深受當地人喜愛。
2023年4月,“皮蛋制作技藝”(泥巴蛋制作技藝)被列入四川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泥巴蛋 圖源/中共渠縣縣委宣傳部
渠縣黃花生產傳統技藝:省級非遺
渠縣盛產黃花,是聞名中國的“黃花之鄉”,種植黃花已有500多年歷史。
每年6月18日還被定為黃花節。
在長期的黃花生產中,當地逐漸形成了渠縣黃花獨有的生產技術、殺青技巧、晾曬方式和貯藏方法。這使得成品黃花菜肉頭肥厚,條干粗直不彎曲,色澤黃白,香味濃郁,食之清香,口感細膩,是其它方法加工出來的黃花所無法比擬的。
2023年4月,《渠縣黃花生產傳統技藝》被列入四川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渠縣黃花 圖源/中共渠縣縣委宣傳部
渠江號子(渠江船歌):市級非遺
《渠江號子》是流行于渠江河流之上的船工民謠。
船工們在繁重的勞動中常借號子來鼓舞干勁、集中力量、抒發感情、消除疲勞。一般是由號子工領唱,眾多船工應和。
這是千百年來船工們用勞動創造的口語話、音樂化藝術,是一種口頭演唱自然流傳的民歌活化石。
2006年9月,《渠江號子(渠江船歌)》被列入達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渠江船工和《渠江號子》歌譜
圖源/中共渠縣縣委宣傳部
三匯特醋傳統釀造技藝:市級非遺
三匯特醋是中國十大名醋之一。
其制醋技術始于明末清初1640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由于用料考究,工藝獨特,質量穩定有靠,產品以酸、香、醇、甜享有盛譽。
2021年5月,《三匯特醋傳統釀造技藝》被列入達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匯特醋 圖源/中共渠縣縣委宣傳部
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這些非遺技藝,渠縣還有盧板鴨、段氏龜膠、賨嶺龍芽手工茶、崔家純糧酒、龍鳳草編、車幺妹、板凳龍、三匯旱船、煙火架……
在渠縣,縣級、市級、省級、國家級非遺項目共計36個,可謂遍地都是非遺。
煙火架 圖源/中共渠縣縣委宣傳部 作者/王鳳安
這一個個非遺,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使得渠縣在四川這個擁有著豐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古老土地上,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總臺農業農村節目中心特別策劃15集鄉村振興系列節目《振興路上新觀察-四川渠縣》已在CCTV-17連續播出。發現農業大縣四川渠縣的五大鄉村振興優秀案例!尤其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產業振興上展現千年巴風賨韻賦能渠縣歷史底蘊和文化風采。
鄉村振興系列節目《振興路上新觀察-四川渠縣》
CCTV-17連續播出
*部分素材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
參考資料:
[1] 四川非遺體驗之旅|達州渠縣劉氏竹編技藝體驗基地
[2] 渠縣劉氏竹編:指尖上的竹編記憶,經緯交錯的非遺之美
[3] 《振興路上新觀察》四川渠縣
特別鳴謝:中共渠縣縣委宣傳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