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安憶成為法國人最愛的中國女作家?
來源|中訪網
作者|一杭工作室
5月24日,中國作家王安憶在上海被授予法蘭西共和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并接過由法國總統馬克龍簽發的榮譽證書。值得注意的是,上一個獲得這份榮譽的是巴金先生。這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和巴金先生“比肩”的女作家是何人?她又有哪些觸動人心的作品?
王安憶和法國的故事
王安憶的身上,有多個標簽,但最為顯著的一個還是她與法國文化的羈絆。
王安憶小的時候,是在上海淮海路的公寓里長大的,那里在民國時還是法國租界區,解放后,這塊土地自然也遺留下了一些法式的情懷和生活方式。從小就經受法式情懷陶冶的王安憶,學習經歷頗為坎坷,被稱為“69屆畢業生”的她,履歷表學歷這一欄始終是初中,明白人一看就知道她到底遭遇了什么。
不過好在她的文學啟蒙很早就完成了。比同齡孩子幸運的一點就是,因為是“文學世家”,她家里有很多書。像傅雷先生翻譯的羅曼·羅蘭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幾乎被她“翻爛”。此外,雨果、巴爾扎克等法國大作家的作品,因對現實內容的精彩呈現,以及筆力高妙的藝術手法,也成了她的“心頭好”。
可以直白地說,通過閱讀名家翻譯的法國文學及其他語言的文學,王安憶發現了自己的語言和道路。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法國政府不僅對王安憶的文學成就深表認可,亦肯定了王安憶對中法文化和文學交流作出的杰出貢獻。事實上,這并不是王安憶第一次受到法國文壇的認可,早在2013年,王安憶就獲得了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
在獲獎致辭中,王安憶認為,能夠獲得高貴的法蘭西共和國榮譽軍團勛章十分榮幸,不僅是因為軍團勛章本身具有的光輝,更因為這是巴金先生曾得到過的榮譽,這更增添了它的重要意義。“我并不認為,因此就可以狂妄地以為,和巴金先生在同一高度,相反,它給我自省的機會,檢視我和巴金先生以及他的同時代作家的差異和距離。”
繼張愛玲之后,最懂上海的作家
王安憶的作品《長恨歌》,描述了上海跨越時代的浮華滄桑,也將王安憶推向了繼張愛玲之后,海派重要代表作家的位置。也有聲音認為,她是繼張愛玲之后,最懂上海的“海派”作家。
上海在張愛玲和王安憶的文本中,從三四十年代的現代性和傳統因素的疊加轉化為開放的現代都市。從她們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上海。
張愛玲寫傳統、守舊的上海,很自然把筆墨傾注在小人物身上,看著她們走向黑暗。《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一方面是一個新女性,接受包辦婚姻后勇敢選擇離婚,保護了自己的自由。又敢于用自己的前途下賭注,與范柳原共赴未來。但另一方面,她又難以擺脫封建道德束縛,把婚姻看作自己的依靠,最終在金錢化的社會中妥協。
這是亂世留給張愛玲的蒼涼、悲世感,是新舊沖突下的困境。但王安憶筆下的上海是變遷感,是一種好似潺潺流水般的流暢,其小說中的人物的人生際遇都是上海的變遷帶來的,通過他們生活中的小事表現出來的。
在《長恨歌》中,王安憶將筆墨對準了大上海星光璀璨的背面,通過描寫女主角王琦瑤的人生與情感,不僅展現了上海女性的生存與愛情追求,也展現了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上海乃至整個社會的變遷。她既是上海的象征,也是上海的見證。通過她的人生旅途,我們看到了一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和一座城市的繁華落寞。
她筆下的上海是:“上海弄堂里的閨閣,說不好就成了海市蜃樓,流光溢彩的天上人間,卻轉瞬即逝。”
更有意思的是,張愛玲和王安憶之間還有一段跨越時間的緣分。除了都是了解上海“海派”作家之外,王安憶還受邀給張愛玲的作品“填坑”,參與了以張愛玲的作品《第一爐香》改編的同名電影。而且,這不是王安憶第一次改編張愛玲,她此前改編過舞臺劇《金鎖記》和《色,戒》。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