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明勇三聯韜奮書店開講 | “出發之地”向左,“漂泊之所”向右
“對于很多人來說,故鄉意味著‘出發之地’,城市意味著‘漂泊之所’,我們每個人在不停地尋找與故鄉的連接點,也在尋找與故鄉的契合度,還在尋找與故鄉的距離感,貫穿其中的,既有城市的角色,更有人文的重量。” 5月31日晚上,政邦智庫理事長高明勇攜新作《人文的重量》《城市的角色》來到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召開首場新書分享會,發表了題為《尋找城市與故鄉的連接點》的演講。
《人文的重量》《城市的角色》新書分享會現場,政邦智庫理事長高明勇發表了題為《尋找城市與故鄉的連接點》的演講。
此心安“處”是故鄉——針對蘇軾的著名詩句,高明勇提出了不同的思考:此心安“處”是故鄉,還是此心安“時”是故鄉?他認為不僅僅是相對于故鄉的“異鄉”這個空間視角,尋找城市與故鄉的連接點,還有時間視角,還有更為廣闊的“時空觀”,對于現代人來說,需要在價值排序里重新思考“城市角色”。
在高明勇看來,“城市角色”是雙向的,一方面是城市為個人“打分”,比如一些特大城市的積分落戶,會結合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教育背景、職住區域、創新創業、納稅、年齡等因素,另一方面,則是個人為城市“打分”,即系統分析相關變量,比如孩子在幼兒園福利、中小學學校分布、大學教育等教育因素,還有社會福利、個人所得稅、氣候、生活質量和成本、交通、生活舒適度等指標。
高明勇結合長期調研的經歷,指出城市不僅僅要適合投資、創業,更要適合休閑和生活,既要重視營商環境,也要重視生活環境。換句話說,城市除了關注“宏大敘事”,更應注重“文明細節”,懂得以生活的名義,去尊重民眾的體驗、審美和訴求。城市有“里子”和“面子”之分,也有硬實力和軟實力之別,有“看得見的政績”和“看不見的情懷”,所以城市運營需要“有解思維”,城市服務需要“心連心”,公共服務需要“最多跑一次”,公共管理需要“接訴即辦”。
高明勇在演講中提到,現實中的城市角色,很多人關心“找工作,想去哪”;歷史中的城市角色,很多人好奇“孰為熱,孰為冷”;未來的城市角色,很多人關注“下一站,該去哪”。針對未來的城市角色,高明勇提出了“五化之城”,分別是國際化、數字化、生活化、人文化和教育化。
《人文的重量》《城市的角色》新書分享會現場,與談嘉賓、深水研究創始人陳白進行點評。
當天晚上,參加新書分享會的與談嘉賓深水研究創始人陳白,表示對演講題目很有感觸,與三聯韜奮書店的精神氣質“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很契合。她結合自己最近的中東之旅,指出未來的城市角色中,“數字化”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據悉,國家數據局等4部門近日對外發布《關于深化智慧城市發展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圍繞總體要求、全領域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全方位增強城市數字化轉型支撐、全過程優化城市數字化轉型生態以及保障措施5個方面,著力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
如何尋找城市與故鄉的連接點,高明勇認為“城市軟實力”是一個很好的觀察點,他提出了影響“城市軟實力”十大因素:地理寬度、歷史厚度、角色熱度、人口密度、教育氣度、傳媒弧度、文化溫度、治理精度、鏈接濃度、決策高度,并融合這十種因素,自下而上,構成了一個城市軟實力觀察與提升的金字塔模型。
此次新書分享會,線下線上同步進行,不少讀者通過預約直播在線觀看。一位來自政府部門的讀者說,因為工作關系,一直很關注城市研究,聞訊前來現場聆聽,“沒想到可以從那么多視角去思考城市的角色”,聽下來給自己帶來很多啟發,手上的筆記本都記了十幾頁。
據了解,《城市的角色》《人文的重量》兩本新書源自高明勇最近幾年的“政邦茶座”,與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訪談錄,一方面延續他十幾年來的“中國問題訪談計劃”,另一方面又融入了他自2020年以來對“人生問題”的思索,在《城市的角色》中,分為“看不見的城市”、“看得見的生活”、“被遮蔽的理想”、“被遺忘的傳統”四個板塊,訪談嘉賓包括陳平原、程章燦、張光芒、薛冰、何艷玲、陸銘、方延明、鄒振東等;在《人文的重量》中,分為“當重新談論人文”、“鄉愁向左,詩意向右”、“生活人文化,人文生活化”、“站在文脈的延長線上”,訪談嘉賓包括莫礪鋒、王立新、米博華、郭寶平、王堯、陳昌鳳、十年砍柴等。
著名學者、深圳大學教授、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新把高明勇的新作《人文的重量》喻為“一罐人文蜂蜜”,他指出高明勇給自己采集的這罐“蜂蜜”,自己貼上“人文新主張”的標簽,一方面表明他試圖通過各位老卉、嫩蕊綻放的“新”花,采集自己的新蜜;一方面大約是想借助他自己訪談的“刺激”,讓這些老卉、嫩蕊,綻開新的花蕾,對人文思想與人文方法的更新,產生必要的促動作用。
著名評論家胡印斌圍繞《城市的角色》在《中華讀書報》發表的書評中指出,這些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高歌猛進,也帶來很多現實的困惑。而歸根結底,這些困惑可以概括為人與城市的調適。他發現“有一個現象,凡是人與城市關系和諧的,城市發展得都很好,向心力、歸屬性、認同感也較強,比如何平之于南京、徐迅雷之于杭州、曾穎之于成都、鄒振東之于廈門;反之,則如同怨偶,彼此罅隙難以彌合。”這也提醒城市管理者,不能一味強調外在的形象,更不能只想著“短平快”見效,要多一些歷史的耐心,多一些文化的趣味,多一些生活的圈層,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城市可親可近,也才有機會成為期望中的“網紅城市”。(文/鄭寶)
來源:政邦智庫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