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廈門科學城:科技創新永遠站在關鍵產業的前端
廈門同安老城區西北隅葫蘆山南麓,蘇頌故居“蘆山堂”坐落于此。
蘇頌,從政近六十年,位及宰相。政治家身份之外,他還兼具科學家、天文學家、醫藥學家等身份,被譽為“鐘表的鼻祖”,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便是由蘇頌主持創制的,曾代表了北宋天文科技巔峰水平。他被英國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贊揚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被后世稱為引領宋代“黑科技”的一代賢相。
人們在這塊土地上傳承發揚著蘇頌精神,科技與創新的生命力持續延續。作為推進“蘇頌工程”的重要載體,廈門科學城被定位為城市原始創新策源地和未來產業培育地。
自2023年廈門市科技創新大會上正式啟動以來,廈門科學城的建設全面提速。最先發力的Ⅰ號孵化器,引進中關村大學科技園聯盟成果轉化基地,牽引帶動北大、清華等20多所“雙一流”高校科技成果來廈轉化,項目儲備庫入庫“高研值”項目300多項,超過80個項目順利落地。
廈門科學城Ⅰ號孵化器。廈門市科技局供圖
Ⅱ號孵化器也在穩步推進,選址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翔安園),聚焦氫能與儲能、基因與生物技術、第三代半導體等未來產業領域,主要承載廈門大學、嘉庚創新實驗室、翔安創新實驗室、福建海洋創新實驗室(籌)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打造國際技術轉移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從千年前的科學巨匠蘇頌,到當前火熱建設的廈門科學城,廈門依托省創新實驗室、標桿孵化器等載體,在原始創新、未來產業培育上,探索著一條前沿新時代的孵化培育科技成果轉化之路。
真正匹配眼下社會或產業的發展需求
嘉庚創新實驗室與翔安創新實驗室有著各自鮮明的特色,在技術儲備、成果轉化、人才儲備及前瞻布局上已經形成了體系。
2021年12月翔安創新實驗室獲批成立,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其核心班底廈門大學夏寧邵團隊,卻有著近30年的生物醫藥研發基礎。團隊長期深耕原始創新、底層技術攻關,進行生物醫藥科學與技術的創新、轉化和產業化,現已成長為中國生物醫藥領域內產學研合作的突出代表。團隊已研制出全球首個戊肝疫苗、首個國產HPV疫苗、全球首個艾滋尿液抗體自檢試劑等體系化原創產品。
夏寧邵團隊將“解決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需要”作為研究方向,翔安創新實驗室傳承了“科學技術研究來源于社會,用于社會”這一風格。
“最后還是要以解決社會問題,作為實驗室所有工作衡量的最終指標。”翔安創新實驗室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實驗室要做的是一種‘催化’,投入降低一點,周期縮短一點,成功率提高一點,就夠了。”
促進原始創新,將研究成果推向市場,造福更多人群并保持團隊的持續研發能力,縮小創新成果與社會應用之間的鴻溝,是翔安創新實驗室在著力構建的技術轉化體系。
轉化環節與整個社會體制密切相關,產學研合作依然是最為快捷和高效的轉化方式。除了通過科技成果孵化新企業,也可以針對有需求的企業,為其供給科技成果、提升生產效率。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我們長期和不少同行企業進行多層面的交流和對接,努力凝練出行業需要解決的共性技術問題,或其更深層的科學問題。通過實驗室,一方面可以自由探索來源于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研究問題,一方面以‘有組織的科研’幫助解決企業遇到的技術難題,滿足社會生產的需求。”上述負責人表示。
“催化”兩個字看起來簡單,卻有諸多鏈條性、體系性的學問在里面。從基礎研究到真正用于社會生產生活,還有著長遠的距離。生物醫藥行業,從機制探索、藥物發現,到概念驗證、小試、中試,再到工藝開發優化、臨床試驗、監管評價、醫保支付,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讓整個鏈條失敗。復雜體系下的每一個長處都要得以保留,每一個劣勢都要去改進。
鏈條的各環節都如此重要,以至于對科研團隊每一個人的要求都是,“不僅要懂技術,也要懂管理”。
“只懂管理不懂技術,就像水上的浮萍。只懂技術不懂管理,這個團隊一定做不大。現在的科技發展都是體系化的集成攻關,不再是小作坊式的單打獨斗。”
翔安創新實驗室正在建設的新園區。受訪者供圖
翔安創新實驗室正加緊建設新的科技園區,進行概念驗證、工藝開發、試驗放大。“努力建設成一個優質的過濾器,讓真正有前景的項目盡快盡好地跑出來;還比較初期的項目,可以再繼續得到更好的積累。”
與翔安創新實驗室聚焦在生物醫藥領域不同,作為福建首批四家省創新實驗室之一,嘉庚創新實驗室致力于打造能源材料領域的“科技加速器”和“產業發動機”。
通過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和創新要素,籌建嘉庚戰略新興產業科創基金,解決早期項目融資困難的問題;同時借力各級政府在產業鏈、政策、園區等方面的資源,共同建立嘉庚科創產業加速器;充分利用實驗室平臺條件,在跨學科聚力協同、共享空間、公共儀器、投后運營、企業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撐。
面向國家能源戰略與未來產業發展需求,目前嘉庚創新實驗室在氫能、半導體、未來顯示、儀器裝備等領域梯次布局科技產業化研發項目80余項,已孵化20余家高科技企業。
孵化器的機制:以賽引才、構建公共服務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在廈門科學城環東片區,高樓林立,方圓數公里內,科研機構、科技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等創新資源匯聚。
各種創新要素快速集聚、有效匹配,“同一棟大樓里串個門,便可能談成一門生意。”廈門科學城已發展成為企業家、科學家、投資人來廈創新創業的“首選地”。
2023年3月29日,廈門出臺《廈門市科技創新引領工程實施方案》,圍繞“以科技創新引領發展動能轉換”核心目標,聚焦創新載體、創新主體、創新制度、創新環境四個方面提出18項重點任務。
同年11月30日,首屆“蘇頌杯”未來產業技術創新賽決賽在廈門科學城Ⅰ號孵化器舉行。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網絡、前沿戰略材料、基因與生物技術等未來產業相關領域硬核科技創業項目同場競技。全國5個分賽區共吸引12個國家335個硬核創業項目參賽,30個獲獎項目中已有21個項目落地廈門科學城。
“蘇頌杯”未來產業技術創新賽是“蘇頌工程”的重要抓手之一。通過舉辦技術創新賽,探索科技招商引智新機制新模式,以賽引才、以賽促產,面向全國乃至全球,遴選廈門市域外優質科技創業項目和成果轉化項目落地科學城。
廈門航工科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在這一比賽契機下選擇來廈發展的企業。創始人張松在獲得大賽一等獎后,將公司落地廈門科學城。
作為一家聚焦高性能激光技術的企業,與廈門正在布局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有著較高的契合度。廈門擁有數量眾多的汽車整車廠和零配件公司,對精密機械加工的需求高,也為張松的企業進一步拓展市場打開局面。
“‘蘇頌杯’是一個起點,有資金獎補及場地租金優惠,可以節省較多的研發成本問題。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可以布局市場,進一步反饋到技術上進行改良創新升級。”張松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的激光加工技術已經有20年,但原來的設備相對落后,跟不上工業領域的新要求,在逐步被替代。“我們也是抓住這塊市場機遇,雖說是智能制造、激光制造,但驅動我們的技術還是數字技術,也符合福建省的產業定位和戰略規劃。”
航工科云研制的超高性能全過程應力實時調控高精密高速激光裝備。受訪者供圖
這一技術領域涉及機械結構、計算機、工業設計、光電、材料等學科。“我們的精度控制得比較好,針對熱脹冷縮的形變,有一套成型的算法體系,可以提前預知形變方向。針對于不同材料不同結構和不同環境下的各種金屬部件,包括鋅鋼板、鋁鋼板及常見的非金屬材料,做過大量的實驗,有十幾年的積累,形成了相應的數據庫,可以在加工之前判斷出它的形變規律。”張松告訴記者,在激光焊機與切割加工的時候,就會提前把程序標好,針對于形變實時調控,從而大幅度提升精度。
借助中關村成果轉化基地,廈門航工科云與北航等高校建立聯系,技術上進一步創新發展,專利和軟件著作權都在布局。張松說,目前正穩步推進,拓展市場及技術研發。“福建營商氛圍還是比較好的,政府的服務意識也非常強。招商引資方面,辦理營業執照、場地租賃及后續政策的分享、資源的對接,都會給予很大的幫助,節省了我們的時間精力。產學研方面,廈門產業技術研究院也有經費、服務協助企業。”
2009年,廈門市學習借鑒臺灣工研院經驗,成立了廈門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支撐者、創新生態的打造者。作為廈門首個“創新飛地”,廈門科學城(北京)創新成果培育基地設置在全國首批未來產業科技園—北航天匯孵化器內,就由廈門產業技術研究院與北航天匯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聯合運營。
2023年,廈門市科學技術局新簽約可靠性系統工程研究院等8家新型研發機構和公共服務平臺項目。
落戶廈門的企業代表藍威可靠性系統工程研究院執行院長阮進喜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我們看重廈門的電子、LED、高端裝備產業鏈,為電子元器件、復雜的電子機械進行產品設計早期的可靠性綜合評估,即基于產品的數字樣機進行可靠性仿真評估。過去中國制造業和國外的差距是不夠可靠,良品率不高。我們希望能夠幫助這些高科技企業,提高良品率及可靠性穩定性,并延長產品的壽命。”
藍威可靠性工程研究院的軟件工程師正研發產品。受訪者供圖
依托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系統工程學院康銳教授團隊的科研成果,藍威數值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是中國自主CAE軟件領域多年的領軍企業。在與廈門市科學技術局達成合作之后,藍威數值將總部從珠海搬到廈門,助力廈門的電子信息和高端裝備產業升級。去年簽約到現在,已獲得超三千萬元的訂單。
很多研發團隊、產業化項目正在向科學城聚攏。
在市科技局的牽頭下,中國科學院理化所“低密度微球及復合材料研究院”轉化的首個科技成果——高性能浮力材料項目實現當年簽約、當年建設、當年投產。2020年,該團隊研發的空心玻璃微球和樹脂基材復合而成的浮力材料成功應用于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大國重器“奮斗者”號,突破萬米深海,使我國處于世界載人深海裝備領域的頂尖行列。依托中國科學院理化所在空心玻璃微球、高性能樹脂和成型工藝等關鍵技術的突破,組建了中科海銳(廈門)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團隊非常關鍵,每個人分工明確。科學家團隊專心做研發,我們做好市場拓展。”中科海銳副董事長李輝選告訴記者,術業有專攻,依靠“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的人才結構,做好科學家們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工作。
科技創新永遠站在關鍵產業的前端
經歷了前期謀劃和艱難溝通,廈門科學城已經進入從搭框架向強功能轉變的階段。
作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LED、新型顯示、集成電路產業的聚集高地,廈門的光電顯示產業產值超千億。這一領域,也是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的。
2003年7月,國家科技部半導體照明調研組來到廈門,從此拉開廈門LED產業發展的大幕。這一年,廈門開始對LED產業傾注大量關注與支持。2003年6月,“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啟動,廈門3個月后便成立市政府分管副市長領銜的廈門市半導體照明產業化基地協調小組。彼時,廈門被公認為全國LED產業“響應最早、反應最快、組織最實”的城市。全市形成了“人人知道光電、處處談論LED”的熱潮和氛圍。廈門重視并大力支持LED發展成為海內外業界的共識,海外企業、臺資企業紛紛來廈考察和合作。
科技創新永遠站在關鍵產業的前端。
近年來,廈門市從產業關鍵環節補鏈、培育龍頭企業、提升企業服務、加強政策扶持、建設產業生態等五方面入手,圍繞支柱產業發展方向,重點建設半導體和集成電路、平板顯示、機械裝備、計算機與通訊設備、生物醫藥與健康、新材料以及軟件和信息服務等千億產業鏈群。
2003年開始,廈門進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后培育科技先導產業,一直到2019年推出未來產業的培育機制,這些舉措都走在全國的前列。
而廈門科學城將成為廈門科技創新的新引擎、發源地。在機制和產業化上下功夫,科學城是廈門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來源,不斷衍生出新的科技成果,甚至新的模式、新的業態。不僅產生實體經濟效益,也提升了高端科技創新創造的能力。
高回報往往是經過很長時間積累的,對于科技創新,需要時間也需要耐心。廈門科學城致力于為科學家、技術人才提供沒有后顧之憂的創新創業環境,使廈門成為開放思想、模式創新的高地。與此同時,科學城也在推進Ⅲ號孵化器的建設,并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快科學城的國際化進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