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舞臺劇《同學少年》:當上海初中生跨過鴨綠江成為文藝兵
1950年代初,上海比樂中學的幾位初中生背上行囊,離開各自的家,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才是十三四歲的年紀,他們就坐著悶罐車來到東北,跨過鴨綠江,來到了朝鮮戰場,成為了一名文藝兵。當年,“上海一個中學來了五個學生”,成為一段轟動上海的歷史往事。
70多年過去,當年的同學少年,如今已是八九十歲的耄耋之年,但他們一生的記憶,都不曾離開那段歲月。2022年,其中一位“少年”的女兒李菁把父輩們的這段歷史,用口述實錄的方式記錄了下來。“抗美援朝文藝老兵的記憶碎片”,讓更多人得以了解這群人和他們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
日前,根據這一史實而創作原創舞臺劇《同學少年》正式建組。該劇由上海戲劇學院和上海黃浦文化旅游集團聯合出品,也是一次校企聯動的創新舉措。6月2日在上海大世界中國盒子劇場正式發布,將于2024年開學季9月6日至10日開啟首輪演出。
舞臺劇《同學少年》劇組合影
“從雁蕩路80號走到淡水路,也就是今天的新天地,再來到大世界,這一兩公里的距離,其實也就是一個citywalk的路程,但對很多人,尤其我們這個劇中的人來說,他們走了整整一生。他們都是從小生活生長在黃浦區,但卻不約而同去往了異國他鄉的戰場,最后又回到了他們熟悉的這片土地。”作為發掘了這部劇題材的紀實文學作者,李菁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一直在電視臺工作,她介紹說,劇中人物原型復員后大都參與了上海的文化工作,很多都與上戲緊密相連,“由母校上海戲劇學院將這段往事搬上舞臺,更有特殊的意義”。
劇中原型人物當年參加的二十軍文工團大合影
該劇編劇錢玨是上戲戲文系的老師,同樣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她說,自己在剛讀到這個紀實文本時,突然找到了抗美援朝這一題材和自己的連接。“這個故事里的少年都是十幾歲的初中生,我也是一個初中生的母親,在寫他們的故事時,我有很多不一樣的感受。而當他們來到戰場,用的正是‘文藝’這個武器,而作為一個在上戲工作了25年的老師,我也始終深信文藝的力量。”
導演馬俊豐也是上戲老師,此前已經導演了《繁花》、《前哨》等眾多和上海相關的舞臺作品,他說,“在我這里可以說有一個上海‘小宇宙’,從1920、1930年代的上海,再到1980、1990年代直至當代,我的這些舞臺劇作品幾乎都有涉及。而這一次的《同學少年》,讓我們回到了1950年代的上海,讓我們能夠重溫那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劇中少年們的勇氣與豪情打動人心,這是一個有上海特色的故事,也是上海精神的一種體現。”
導演馬俊豐
據介紹,此次的舞臺劇將以幾名豆蔻年華自愿赴朝的青年在血與火中的淬煉和成長為核心,突出“家”與“情”,在描摹戰場一線的同時,捕捉上海弄堂里親人的牽掛,通過時空的靈活處理書寫大時代下的煙火氣,彰顯溫暖基調與家國擔當的共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