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大學生請假5天奔喪被砍掉2天,“沒人情味”根源何在
據媒體報道,日前中北大學的一位學生因奶奶去世,向學院請假回家奔喪,“預計在家待五天”,班主任、教學科均同意申請,但最終卻遭學院老師李某某拒絕,她稱“最多三天”。請假截圖在網絡流傳后,網友紛紛指責學院老師沒有人情味。5月29日,中北大學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李老師基于學業緊張、馬上考試等原因,所以只批給了學生三天假,“老師考慮問題過于簡單”。
老師的做法在輿論場上被狠批沒“人情味”。確實,如果學生需要5天的時間和家人相聚,去消化親人離去的痛苦,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老師硬要砍掉兩天,何必多此一舉呢?
從學校的表態看,似乎要維系一個價值導向非常清晰的管理模式,學生要以成績優先、考試為重,學生自己不認真對待,那也是不可以的。而這,才是“沒人情味”的根源——并沒有把學生當作一個真正的成年人來尊重:尊重他的選擇,也尊重他不得不為一些選擇而付出代價。
事實上,最近一段時間很多大學里的奇葩新聞,都是類似的問題。比如據媒體報道,越來越多的學校甚至名校要給家長寄成績單,原因是為了敦促學生好好學習,防止學生成績太差影響學業。那么問題來了,一個學生可不可以疏于學習,甚至掛科、退學?他可以這么做,只要他能承擔這樣的代價就可以。
再比如一些學校最近不允許學生掛床簾,原因是擔心學生不會和室友相處,影響人際關系。同樣地,一個學生可不可以選擇掛床簾,同時和自己的室友保持距離?這當然也是可以的,只要他愿意承擔少若干個親密室友的代價就可以(假設“掛床簾影響宿舍關系”這個論斷能成立)。
當然,肯定有人會質疑,真的要讓學生承擔那些代價嗎?真的要讓有些學生被退學嗎?這個結果人們肯定不愿看到,但是作為成年人,他應當知道這個代價的分量,這不正是成長的意義?一個大學生,如果對退學的概念都一無所知,又怎么指望他今后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在最近一段時間的新聞里,總能看到學校形形色色管束、折騰學生的奇葩校規,客觀來說,這當中并非沒有“為學生好”的初衷。但是,這種“為學生好”激發越來越多的反感和質疑,究其原因,就是學生作為一個成年人,其部分人格被剝奪了,比如他對風險和收益的權衡,他在諸多事項里的排序、選擇。這種名義上的“好”,從人格塑造來說卻是一種更大的“壞”。
在討論里,人們總說“管理要人性化”。但到底什么是人性化,恐怕眾說紛紜。那么不妨選擇一種克制的方式,即僅規定底線要求,至于其他的就交由大學生自己去衡量。他可以請長假、可以不認真,但成績不佳、畢業困難就讓他自己去承擔;當然他也可以后發追趕、努力補習,這一切應當交給學生。讓一個人自發地探索、反思直至成熟,這何嘗不是高等教育的意義?
經過這么多奇葩新聞的洗禮,人們應當有些經驗了:無論怎么“愛護”“關懷”,只要不把大學生當成年人,那么就是剝奪了他選擇的權利,也就一定會有走偏的一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