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紀念|石碩:憶嚴文明與童恩正先生

石碩
2024-07-12 10:53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我學考古出身,如今做民族研究。一次,和幾位同行聚會,席間聊到一個話題,我國民族學、人類學界不少學者,均學考古出身。大家七嘴八舌,數出不少人。當時并不在意,事后細想,覺得十分有趣。隨即想到一個問題:此現象背后的邏輯是什么?是否蘊含一些被我們忽視的道理?不得而知。令我難忘的,是引我入學術之門的兩位恩師:嚴文明和童恩正。

我1978年進入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1979年,原擔任新石器時代課程的楊建芳教授赴港繼承遺產,無人承擔這門課,遂邀請北京大學嚴文明先生來川大為考古班講授“新石器時代考古通論”。我真正領略大師風采,明白大學何以被稱作“學術殿堂”,正是嚴先生的授課。記得嚴先生第一次上課,穿一身淺灰色燕尾服,整潔、莊嚴、典雅,嚴先生個子略高,坐在講臺前的椅子里,一開口,就牢牢吸引了全班同學。嚴先生語速不緊不慢,聲調不高不低,從容、干凈、平實,娓娓道來,沒一句廢話,亦無任何噱頭和嘩眾取寵。講授內容,視野宏大、條理清晰、邏輯嚴謹,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區系類型、典型器物及文化上的相互影響、關聯性,條分縷析,講得明明白白、引人入勝,真像是講一部精彩紛呈的無字“天書”。我當時的感受,完全可用“震驚”來形容。我想,能將遺物、遺跡、遺址且略嫌枯燥的考古材料講得如此生動、引人入勝,且如數家珍,真是把考古學提升到了“藝術”境界,展示出考古學的無限魅力。說實話,我當時對考古并無多少興趣,仍延續進大學前的文學愛好和閱讀。大學四年,我從圖書館借閱了無數世界文學名著,還訂閱了四年《詩刊》,這些愛好本能地對考古專業學習產生排斥。但嚴先生的課,卻激發起我對考古的濃厚興趣,開始思考和關注考古材料所呈現的諸多文化現象。嚴先生的課是一學期,每次上課,如沐春風,是極高級的享受。嚴先生的課,不僅我,全班也無人落下一堂。如果說,我初知學術,至今還有一些考古學底子與興趣,均得益于嚴先生的授課。嚴先生是把我從不知學術為何物的“野孩子”引入學術之門的老師。

嚴文明先生

本科階段,另一位激發我學術興趣的,是童恩正先生。童先生給我們講授“西南考古”,口才一流,視野開闊、嚴謹又富于想象力。其時,童先生剛主持發掘西藏昌都卡若遺址歸來,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給我們講起西藏燦若星辰、藍寶石般的湖泊,講起西藏的藍天白云,高原的美與無窮魅力,激起我美好的想象與神往。課堂上,童先生還特地講到西南考古文化中,存在大量北方文化因素,分別從石棺葬、石棚-大石文化、典型器物等逐一列舉大量證據。這正是他后來提出“半月形文化帶”的思路??梢?,那時“半月形文化帶”已在其頭腦中醞釀、萌芽。童先生的課思路開闊、語言流暢、富于想象力,給人諸多啟迪。我印象深刻的是,童先生講考古材料時,總不忘關注考古現象背后的人與社會。如他講到卡若遺址中存在大量石砌建筑,即將之置于廣闊地域和文化背景中分析討論,并引申到人群的交流與遷徙,給人諸多啟示。一次,與老大哥劉復生教授同機赴昆明,一路上聊起當年系上老先生們做學問的風格。他告訴我,當年童先生《試論我國從東北至西南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發表后,系上某些先生并不太認同,認為有悖川大史學一貫扎實、實證的學術傳統。劉復生教授說,當時川大歷史系老先生分兩派,一派是守舊派,主要做“實”學;另一派是新銳派,做有思想的學術。童先生屬于后者。今天看來,童老師超越考古學范疇,在歷史、民族、人類學等領域產生廣泛影響的,正是他提出的“半月形文化帶”。這是對“有思想的學術”之魅力的生動詮釋。

童恩正先生

嚴文明和童恩正,是讓我知曉何為考古學,何為學術,感受學術之魅力并初窺“學術殿堂”的兩位先生。讓人想不到的是,兩位先生竟是中學同窗、室友,曾睡一張床的上(童)下(嚴)鋪,且均酷愛理科。后來得知,嚴先生來川大授課正是緣于童先生的力薦和邀請。我曾目睹下課前,童先生在教室門外恭候嚴先生的情形。北大李水城教授在回憶童恩正先生的文章中寫道:

“1976年,嚴先生在陜西周原遺址開門辦學,童先生作為四川大學的教師前去參觀,見到嚴先生他便問:‘你還認識我嗎?’兩位老同學遂相認,并緊緊擁抱。20多年過去了,這兩位喜愛理科的高中生竟然都成了考古學家,這一傳奇經歷真可謂學科史上罕見的軼事。為此我也曾困惑不解的問過嚴先生,你們倆那么熟,而且在國內專業考古雜志都有文章發表,考古圈子又這么小,怎么會一無所知?嚴先生說,誰能想得到??!我倆當時都偏愛理科,且中國同名同姓的人又那么多,我還一直以為這個童恩正可能是位老先生呢!估計童先生也可能有類似想法?!?/span>(李水城:《文史雙馨、學貫中西:記考古學家童恩正》,《中國文化》2021年第1期)

其實,嚴先生走上考古學道路,也是事與愿違的結果。嚴先生因酷愛理科,報考的是北大物理系,卻陰差陽錯到了歷史系考古專業。不同的是,嚴先生走上考古專業道路后,基本以考古為主業。童恩正則不然,選擇了“兩棲”發展。童先生畢生熱愛科幻,在科幻文學領域有極高天分和成就,被譽為“才華橫溢的考古學家兼科幻作家”。走上考古專業道路后,童先生“偏愛理科”的種子仍然延續,并生根、發芽,在科幻文學上結出碩果,成為著名科幻文學家。我曾參加童先生葬禮,葬禮上主要是兩撥人,一撥屬考古學界,一撥是科幻文學界。童先生在科幻文學上的成就和影響力,從兩件小事可得到說明。1978年我入學一段時間后,得知考古班20位同學,竟有一半是因讀了童先生科幻小說《古峽迷霧》而選擇考古專業。大學畢業后,童先生被分配到峨眉電影制片廠做編劇。后應考古學家馮漢驥先生要求,調回川大做馮先生助手,開啟了考古職業生涯。其次,我的一位博士生是科幻文學愛好者,常參加科幻文學界的活動。他告訴我,科幻文學界不少人認為,童先生在科幻文學領域的成就和地位,遠超過他在考古學的成就與地位。這令我驚訝。我問,為什么這樣認為?他告訴我,科幻領域的大部分人是科學、科普背景,或是有科學興趣的文學愛好者,但很少有像童先生那樣有深厚人文底蘊,又兼有科學素養,并有著將兩者結合起來的豐富想象力和文學才華。1978年童先生在《人民文學》上發表科幻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是當時國內科幻小說所獲最高文學獎),后被搬上銀幕,產生巨大反響,首開科幻作品搬上銀幕的紀錄。童先生是中國科幻文學當之無愧的開拓者、引領者,其科幻作品在科幻文學界至今仍被奉為圭臬。科幻文學創作雖給童先生帶來巨大聲譽,但畢竟只是副業,當時環境下也給他帶來一些困擾。我讀本科時,據聞童先生評副教授時,被指斥為不務正業,稱應到中文系評職稱。幸好當時嚴先生正在川大上課,學校人事處干部和歷史系領導專門就童先生專業水平求教于嚴先生,嚴先生的回答是:“童恩正在很多方面都很優秀,僅就考古而言,他的業務能力和學術水平也是一流的。”童恩正才涉險過關。(李水城:《文史雙馨、學貫中西:記考古學家童恩正》,《中國文化》2021年第1期)

我本科學考古,碩士讀隋唐史,博士轉為民族史。轉了一圈,對考古、歷史、民族略知一二。據我的粗淺體會,考古學是最能激發好奇心與想象力的學科,與警察破案的刑偵學頗相類似??脊挪牧媳旧聿粫f話,其呈現有偶然性,并常有缺環和斷裂,如何將零散、破碎,充滿缺環、斷裂及偶然性的古代實物材料串連成一個邏輯證據鏈,所依憑的正是由好奇心激發的強烈問題意識和卓越的想象力。比如,拿起一塊出土陶片,據其厚薄、紋飾,首先會想這屬于什么器物?該器物作什么用?其次,對面一個聚落遺址,不禁會聯想,聚落水源地在哪里?人們如何取水?聚落同周邊人群如何交往?聚落中出現的海貝是裝飾品還是有貨幣功能,等等,這些都需要充分發揮想象力。嚴先生在綜合和系統考察中國新石器時代區系、類型基礎上,從整體結構上提出闡釋新石器時代考古體系的“重瓣花朵”理論,充滿哲學思辨與詩的意境。能提出這樣的理論,沒有豐富想象力絕無可能。嚴先生致力于稻作文明起源研究,擔任中美合作水稻起源項目負責人并取得重大突破,也與好奇心、想象力和酷愛理科的背景密切相關。嚴先生對自己幾十年考古生涯的評價是“不為考古而考古”,其深意值得細細體悟。童先生依據西南與中國北方地域存在大量相似考古文化因素,提出從東北到西南存在一條大跨度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帶,所憑藉的同樣是以實證為基礎的想象力??苹梦膶W最富于想象力,童恩正提出半月形文化帶,與他在科幻文學領域的想象力不無關系。事實上,學術創新與想象力是一對孿生兄弟,有密切內在關聯。誠如李水城教授所言:“今天回過頭看,童先生‘兩棲’愛好的個性不僅激發了他的學術創作靈感,也大大豐富了他的研究領域。”(李水城:《文史雙馨、學貫中西:記考古學家童恩正》,《中國文化》2021年第1期)

其次,考古學有極大開放性??脊艑W的根基是“透物見人”,故其同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人文地理、生態學等均有密切內在聯系。此特點使考古學在方法、視野與研究路徑上呈現極大開放性。我在撰寫《半月形文化帶:理解中國民族及歷史脈絡的一把鑰匙——童恩正“半月形文化帶”的學術意義與價值》一文時,經層層剝離,驚奇地發現,童先生提出“半月形文化帶”的關鍵,正在于“立足考古卻不止于考古”,而是將考古學同歷史、民族、人類學、地理緊密結合。這與嚴先生的“不為考古而考古”,實異曲同工。這種熔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地理學、生態學于一爐的視野和研究方法,在1980年代極為新銳,可謂獨領風騷。童先生亦曾廣泛涉足人類學、民族學等領域。其1990年出版的《文化人類學》,是國內最早介紹該學科的專著。他是中國民族考古的開拓者,其1987年創辦的《南方民族考古》,開風氣之先,成為當時繼《考古》《考古學報》《文物》三大雜志之外為數不多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術刊物之一。很大程度說,綜合的學科視野,開闊的思路,多學科交叉研究的視角,輔以卓越的想象力,是嚴文明、童恩正兩位先生在學術上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考古學的“根”是人文,而非科學技術。今天,考古學大量借用自然科學的技術和手段,如年代測定、文化地層的浮選等等,但這并不改變考古學的人文學科屬性。一次評審會,偶遇北大考古系孫華教授,談及當前考古學研究方法與手段日益技術化的趨勢,他說了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考古學太技術,沒有出路?!边@是一個洞見。錯把手段當目的,是人們下意識常犯的錯誤??脊疟举|是“透物見人”?!耙娙恕笔强脊艑W的“根”。偏離這個“根”,考古學沒有出路。我想,這可能正是孫華教授的本意。

考古學既實證,又開放;既嚴謹務實,又不乏好奇心、問題意識和想象力。古人云“工夫在詩外”。嚴文明和童恩正能在考古學領域自由馳騁,做出重大建樹,和他們年輕時“酷愛理科”,有卓越想象力,且從不拒斥與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地理學、生態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并從中汲取養分,均有極大關系。

考古學用實物復原歷史,比歷史學更實證。因為實證,考古學的精神氣質與科學頗相類似。科學的根基也是實證,但想象力卻是科學進步的翅膀。這是否意味著越實證,越離不開想象力?不得而知??脊艑W的實證、嚴謹,使其不易“飄”和墮入虛妄;但考古材料獲取的偶然性及常有斷裂、殘缺,則頗能激發好奇心和問題意識,給想象力提供了廣闊空間。這些學科屬性,使20世紀中國考古學發展迅猛,產生了大批學術史上耀眼的大師級學者,如李濟、徐旭生、梁思永、裴文中、馮漢驥、夏鼐、曾昭燏、林惠祥、宿白、蘇秉琦、石興邦、安志敏、鄒衡、張忠培、俞偉超、張光直、嚴文明、童恩正,等等,不可勝計??梢哉f,在中國現代學術發展史中,考古學是當之無愧的奠基性學科,且異彩紛呈。道理何在?頗值得深思。這或許暗示一個事實:在“實證”即堅守事實基礎上,好奇心與想象力乃學問之母。喪失了好奇心與想象力,不但失去創造力,學問也會失去靈魂而變得索然寡味。

    責任編輯:鐘源
    圖片編輯:張穎
    校對:丁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KK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新建县| 百家乐官网发牌牌规| 大发888游戏平台稳定大发888| 百家乐官网虚拟视频| 988百家乐娱乐| 百家乐官网游戏机博彩正网 | 逊克县| 水果机的规律| 百家乐官网威尼斯人| 澳门线上赌场| 东莞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博弈之赢者理论坛| 德州扑克算法| 鑫鑫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tt娱乐| 大发888娱乐城下载电脑怎么上乐讯新足球今日比分 | 闲和庄百家乐赌场娱乐网规则| 百家乐官网送现金| 红利来| 大发888 ber娱乐场下载| 利高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新彩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视频游戏会员| 香港六合彩结果| 免费百家乐官网缩水工具| 安康市| 威尼斯人娱乐游戏| 罗盘24山作用| 网络百家乐官网软件真假| 网上娱乐城排名| 百家乐百战百胜| 百家乐9人桌| 做生意摆放的招财物件| 百家乐官网投住系统| 百家乐官网视频游戏中心| 百家乐官网路纸发表区| 大发888官网 888| 大发888手机客户端下载| 街机水果机游戏下载| 威尼斯人娱乐城活动l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