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520特別調查,年輕人真的不想談戀愛了嗎?
5 月 20 日向來都是婚姻登記的高峰日,哪怕碰上周末,民政局也會“為愛加班”。但去年的“520”,多地領證人數大降,遠低于往年同期。有媒體發問:年輕人不想結婚了嗎?
豈止不結婚,翻翻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愛情似乎都快成洪水猛獸了。先有豆瓣網友熱衷勸分不勸和,“不分手,留著過年嗎?”成了所有情感問題的藥方;后有老劇《薛平貴與王寶釧》火遍全網,等了窮小子十八年的千金大小姐,被當做戀愛腦的反面教材;再有去年七夕,花錢罵醒戀愛腦的電商服務大火。
那年輕人真的封心鎖愛了嗎?其實不是。在戀愛腦成互聯網“過街老鼠”的同時,各種搭子也在網上走紅。吃飯找搭子,運動找搭子,上班也能找搭子。這種陌生人以上、朋友/伴侶以下的模式,成為年輕人親密關系中的重要平替。
“可以沒有對象,但一定得有搭子”觀念興起的背后,是年輕人對愛情不達預期的焦慮:在付出了時間、經濟的成本后卻只剩下身心俱疲。
因為和老一輩人結婚的主要目標是為了老有所依和生兒育女相比,年輕人的婚姻追求有明顯差異:超過 70% 的人是為了自己的幸福而步入婚姻的殿堂,00 后中更是僅有 2.9% 的受訪者將生養子女列為自己婚姻的首要目的。
《中國青年報》評論說:“如今時代不同了,那種不計回報地為愛奔走、為愛付出的‘戀愛腦’的確顯得有些過時。當下流行的,是更加清醒的、勢均力敵的愛情模式。”
但何為勢均力敵?婚姻本身就沒有那么單純。有人列起了表格,把自己和對方的年齡、外貌、職業、家庭條件甚至 MBTI一一對比:“大家幫忙看看般不般配?”評論區往往各執一詞,有些人說經濟上高攀了,有些人說學歷上低就了,最終只得出了一個“冷暖自知”的結論。
那么,怎樣的對象才是當下年輕人眼中的理想伴侶?
無論男女,年輕人眼中顏值最大
在中國人民大學 2021 年發起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中,每位受訪者都需要給3位條件略有差異的異性打分,分數越高代表對方作為自己的結婚對象就越理想。這些條件包括年齡、收入、家庭背景、房產、教育、長相,并且條件的組合在調查中是完全隨機匹配的。
基于這樣的調查數據,我們分析出了上述六大條件在 90 后和 00 后年輕人擇偶時的影響力:無論性別,理想伴侶都囊括了高顏值、高學歷、家底殷實和年齡相近這些要素。“比較好看”是最有吸引力的條件,而研究生學歷、名下有房也是不可忽視的積極因素。
年齡也是重要的參考,而且男性更加看重這個指標。男性和女性都不希望和自己年齡差距太大的異性結婚,但不同的是,女性更希望另一半比自己大幾歲,這一項的影響力甚至位列前三名。而男性則更喜歡比自己年紀略小的女性,且“年齡比自己大很多”是判斷不理想結婚對象時影響最大的因素。
相對而言,對方的收入狀況對女性擇偶的影響更大。如果男方的收入比自己“多很多”,同等條件下則更有可能成為女性心目中理想的結婚對象;而如果對方的收入比自己“少很多”,對于男女來說都是重要的減分項。
盡管家庭背景對擇偶的影響相對比較小,但是對于男性而言,如果對方的父母在農村,則更有可能會丟分。
那實際找對象時,大家會考慮得這么細嗎?答案是有過之而不及。一位在北京互聯網公司工作的30歲男士在接受三聯采訪時說:“在北京相親市場,長相,身高,車房,京戶中,但凡有兩個短板,就只能稱為經濟適用男。”他曾在網上發帖相親,但問津者寥寥無幾。
而且我們還發現,閱歷越豐富,大家考慮得就越實在。比如同為年輕一代,90 后和 00 后就各有自己的擇偶判斷。
相較于 00 后,大多已步入社會的 90 后要現實得多。名下有房、收入比自己“多很多”的異性更受 90 后歡迎;收入比自己少不少則是除了外貌和年齡之外,最“勸退”的方面。
00 后則分外看好高學歷的同齡人。年齡相仿、本科及以上學歷在 00 后擇偶時十分關鍵;而年齡比自己小很多、學歷較低甚至超越外貌,成為 00 后在選擇最不理想的結婚對象時影響力最大的兩個要素。
好看的皮囊難尋,相投的靈魂更難找
不過,相比年齡、收入、學歷、長相這些硬件,很多人都表達了三觀一致的重要性。在多個不同機構發布的年輕人戀愛調查中,【三觀不同】是男女雙方結束一段感情的最高頻原因。畢竟,聊不到一起去,日子過起來也不會舒坦。
而這種觀念上的差異,一類具象化的表現就是家庭分工。在《中國綜合社會調查》中,也有婚后生活中的分工調查——家務誰來做、孩子誰來帶、犧牲誰的事業為家庭。
如今在中國,家務平均分配有著相當高的認可度。60 后一代的男性有超過 70% 贊成這一看法,年輕的一代中比例更高,00 后的女性中,有超過 90% 認為夫妻雙方都應該承擔同樣的家務。
相較于父母一輩,90 后、00 后的男性和女性還展現出了更加平等的家庭觀念。特別是不認同“男人以事業為重,女人以家庭為重”的比例上升最多:從 60 后到 00 后,持有這一看法的男性比例上升了 30.4%,女性比例更是上升了 61.1% 之多。
不過與此同時,性別之間的家庭認知差異也存在逐漸增大的風險。在“男人以事業為重,女人以家庭為重”這一問題上,年輕男女之間的分歧也最大。在 00 后中,表示“不認同”的男性占比為 60% 不到,而女性則占比則接近 90%。
這背后,可能是因為女性的性別觀念正在加速變得“現代”。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社會研究中心長聘副教授於嘉在接受澎湃新聞的訪談時提到,女性能夠接受高等教育、參與勞動力市場、獲得很好的地位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所以在各種家庭行為和觀念上的變化都比男性更劇烈,或者比男性更加背離傳統的軌跡。
說好家務一起干,怎么實際只有我在做?
既然認同“夫妻應該均等分攤家務”的比例如此之高,是不是真的已經實現了家務事平均分配?
很遺憾,理想和現實有不小的差距。無論是否同意夫妻應該均等分攤家務,女性在調查中回答“上一周因為料理家務沒有工作”的比例都是男性的 5 倍以上。甚至在完全同意夫妻在家務上負有相同責任的受訪者中,也有超過 30% 的女性被困在家務事中無法脫身。
而對于工作家庭兩手抓的人,“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問題還是沒有消失,答案也往往充滿無奈:讓工作為家庭讓步。
即使在觀念更為強調平等的 90 后中,遭遇過“工作妨礙家庭”的女性比例也僅為 30.9%,低于男性 41.1% 的占比。不過,有 31.8% 的男性表示自己從未讓工作妨礙家庭,這一比例略高于女性。
為什么大部分人都認可女性不應該為了家庭犧牲事業的情況下,情況依然沒有發生轉變?
2023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勞迪婭·戈爾丁在《事業還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中指出,由于時間長或隨叫隨到工作的時薪溢價很高,為了整個家庭的經濟著想,就需要一人(通常是對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員承擔更大責任的妻子)花更多的時間為家庭待命,應對家中出現的突發情況,另一人(通常是丈夫)花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中待命。不然,就需要損失一部分薪水來“購買”夫妻公平。
也就是說,夫妻需要共同面對的不僅是彼此之間的差異,還有“生活的重擔”。
但假以時日,這樣的問題或許終會得到解決。就像 50 后王小波說:“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繁衍后代,而是來看花怎么開,水怎么流,太陽怎么升起,夕陽何時落下”。他的同代人可能沒有條件這么做,但現在的年輕人就如他所想的那樣,以追求幸福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人生。畢竟,就算找對象不容易,也可以找個搭子一起體驗各種生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