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科舉時代的選官制度與文運興替 ????????????
科舉是中國帝制時代最重要、也最行之有效的選官制度。自隋代創立以后,續為歷朝沿用,直至二十世紀初廢止,幾未中斷。文學的發展衍變與科舉考試關系極為密切,相關材料也時時見諸各政書、文集、野史筆記等文獻記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學界開始系統考察兩者的關系,以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開其端,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繼其后。然后又逐漸從唐代拓展至宋代、明代,如祝尚書《北宋科舉與文學》、林巖《北宋科舉考試與文學》、陳文新《明代文學與科舉文化生態》、葉曄《明代中央文官制度與文學》等等,均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科舉制度對文學發展造成的影響。但科舉制度創立前夕的南北朝時期,文學的發展是否受制于朝廷的選官制度呢?
孫寶教授的新著《南北朝選官制度與文運興變》
學界對南北朝時期文人仕歷與選官制度的論述已多,但大都集中于年譜、評傳等生平資料的考訂和具體事件的辨析等實證層面。雖有部分成果涉及樂府制度、藩府選士、世族仕前教育與文學關系的研究上,與文運的整體興替有關的深層議題卻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
孫寶教授的新著《南北朝選官制度與文運興變》是目前僅見的系統研究南北朝選官制度與文學互動關聯的專著,本書是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南北朝選官制度與文運興變研究”的結項成果,2022年1月以“優秀”等級結項,2023年3月由中華書局推出。全書共80余萬字,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五章,重在探討南朝的文官銓選與文學書寫,分別從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官員任命以及東宮與藩府、國子祭酒與太常選任等多個角度全面論述了南朝文官的銓選政策及其與文學發展的關系。中編三章,集中討論北朝文官選任與文運演進,分別梳理北魏學官建制、東西魏、北周、北齊文官銓任與文運振起的關聯。下編五章,對南北朝選官文化及其對文壇的映射進行了專題研究,重點探討南北朝文學如何呈現并敘寫選官思想、家難與國難的文官困境、朝隱心態、清議與婚姻、“擿句褒貶”與“圖寫情興”等與文學發展息息相關的重要命題。作者既試圖厘清南北朝選官制度沿革的主體面貌,并考察其與文壇風氣演變的制度性關聯,又努力揭示南北朝文人在選官文化體系下政治心態、官場生態的形成與變化,并探討這種變化對文人創作及文壇風氣的影響,為我們全面展示了前科舉時代的選官制度與文學發生衍變的種種側面。
選官制度是南北朝時期貫穿政治、文化生活的基礎性制度形式,官場與文壇之間的關聯類型、融通機制、雙向塑造既有歷史延續性,也有時代創變性。南北朝選官體系不僅體現在政法決策、職官運作、制禮作樂等實體層面,還映射到思想學術、士人心態、文化風俗、藝術娛樂等精神層面。上述內容均可與文學創作發生關聯,并成為推動文運演化的重要因素。作者充分認識到南北朝文學的生發與選官制度的內在關聯,突破了既有研究僅局限于樂府制度、藩府選士、世族仕前教育與文學關系等幾個有限的選題上,從視野、方法等方面豐富并拓展了南北朝文學研究的空間。
魏晉時期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的貴族時代,世代傳承的豪門大族,將政治權力與文化資源全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文學也呈現出特有的貴族氣息。南朝時期,貴族制社會開始衰落與崩潰,特別是侯景之亂,大肆屠殺貴族文人,貴族時代趨于終結,國家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結構逐漸發生了新變化。以門資為基礎的九品官人法及選曹機制趨于僵化,如何打破單一的選官路徑而使門、才、德諸多元素達到平衡,始終是六朝人事制度調整或改良的主導方向。既然政治權力已經不再完全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朝廷勢必要重新考慮國家機器的構成,而官員的選授無疑是其中的關鍵。作者仔細爬梳了南北朝正史,特別是《百官志》《官氏志》等一手材料,充分利用《北周六典》《北朝胡姓考》《唐六典》《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玉海》“學校”“選舉”“官制”等文獻以及后人的考證成果,梳理了南北朝時期中央各級官員的選授情況,并把不同類型的文官任職經歷制成表格,置于相應章節,便于我們充分認識各層級官員的官職遷轉歷程。
作者將南北朝的選官制度劃分為君主征辟、中央銓選、州郡察選三個層面,重點圍繞中央銓選制度,特別是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對文事活動的影響展開論述??婆e制還未完全建立的時代,中央銓選制度對文運的影響無疑是最為強勁的,僅以尚書省為例略加說明。
南朝的尚書省主要由尚書八座(即五尚書、二仆射、一令)及列曹尚書和郎官構成,他們既是朝廷禮法廷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各項政策從提出到實施的有力推動者。集文人、學者于一身的尚書官往往在案奏過程中加入自身的政治觀念與意向以干預政治,從而使尚書官與文書行政之間建立起密切關聯。并且尚書機構作為相權的實施主體,不管是與君權角力,還是與中書、門下爭權,都在南朝政治領域中產生了重要影響,并通過銓選的權力杠桿推動了文壇的發展。尚書官在引導文風的轉變方面產生了重要作用,尚書省也成為了文學發生發展的重要地點,不僅尚書省的各種稱謂、別稱時時見諸詩人吟詠,尚書省的政務、交際活動也成為了南朝詩文的重要主題。尚書省主官的遷謫、喪亡不僅會引起朝廷權力格局的調整,造成朝野震動,甚至會波及文壇,釀成文林事件,對文事活動產生的影響不容低估。
不僅如此,作者還將重要文學家的任職經歷和文學創作散入到他們對尚書省的吟詠或評論之中,對文學家的履歷及有爭議的文學作品的作者歸屬和創作時地進行了考辨,如逯欽立先生認為《秋懷詩》的作者當為謝靈運,誤入謝惠連集中。但孫寶教授從二謝的生平經歷和詩中對“白衣尚書”典故的化用出發,認為《秋懷詩》當為謝靈運所作,令人信服。類似的例子書中還有很多,對于我們研究南北朝文學發生的背景及具體環境都有較大的啟發意義。
南朝時期,貴族制度雖然已經難以為繼,但文學發展與政治進程之間具有不平衡,文學的發展總是滯后于政治的變化,所以南朝時期的貴族文學依然在延續。雖然本書探討的重點在于文運興替與選官制度之間的內在關聯,但似乎不應該忽視文學自身的發展規律。并且作者重在對中央文官的選任制度展開討論,對于地方官員的選授和地域文學的關注不足,對于京官和外官的跨區域遷謫帶來的文士心理變化和文學創作活動的論述也有所欠缺。
另外,本書的上、中兩編對南北朝選官制度與文學關聯各自進行了敘寫,但整體上來說依然重南朝而輕北朝,南北兩朝的議題設置、敘寫比例并不十分均衡,對于北朝重要文官的仕歷遷轉和文事活動的分析也不如南朝細致。這固然是由于文獻記載不足造成的,但北朝的文獻可以從新出土石刻資料中得到部分彌補。目前出土的北朝墓志已近二千篇,有很多士族化書寫、譜牒學方面的資料,充分發掘這方面的資料,不僅對于改變重南輕北的局勢有一定的扭轉意義,對于研究北朝文人的仕途變化和文學創作也有較大幫助。如作者提到“邢、魏之爭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因循程文格式與發揮文才個性之間取得折中之道”。(560頁)新出土石刻文獻中發現了魏收、任昉等人撰寫的墓志銘多篇,其中不乏形式特殊的二人合作撰寫墓志銘之例,對于我們認識魏收的文學個性也有一定的幫助。
然而這并不妨礙本書的學術價值。作者意在打通制度史、政治思想史與文學史之間的學科壁壘,運用歷史語境還原與文學政治功能生成的相關理論,將南北朝文人、文學置于選官程序、機構運作、制度約束、官方規范等條件下進行綜合觀照,從而實現知人論世、由世知人的雙向認知。這種會通式的研究不僅可以為唐代以來選官與文學互動關聯的研究提供文獻依據和理論支撐,對于矯正前人認為的六朝文學文風綺靡、內容空乏等偏狹印象也有重要意義。
(本文作者孟國棟系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史傳文學、石刻文獻學、唐詩接受與傳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