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Pad Pro 2024首發評測:輕且強,但空有一身好“武功”
作為雷科技為數不多真的用 iPad Pro 替代 MacBook Pro 充當「工作電腦」的編輯,小雷用的是發布于 2021 年的 12.9 英寸 iPad Pro(第五代),也就是搭載了 Apple M1 和 Mini LED 背光的那一款。
當時之所以從 2018 款升級到 2021 款,一方面是看上了 MiniLED 的高亮度和分區背光,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這代 iPad Pro 作為芯片的轉折點,未來的 iPadOS 一定會根據 iPad 的芯片對系統功能做硬性區分。
盡管 M1 在結構上和 A12Z 類似,但「刀法精湛」的 Apple 一定會在系統上做高低配: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臺前調度等功能在剛剛推出時確實是 M1 芯片獨占的功能,后來才開放給其他硬件。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但問題是,為性能強大的硬件產品人為加入軟件區分,這一套操作對首發了 M4 芯片、性能過剩的 iPad Pro 還能起作用嗎?
除 Apple Card 外,最薄的 Apple 產品
由于雷科技過去已經用多篇文章介紹了全新一代的 iPad Pro(下文以 iPad Pro M4 代稱),所以這里也不再贅述基礎硬件配置,只談一下 iPad Pro 的關鍵數據。由于這一次 Apple 僅在 1TB 及更大存儲空間的 iPad Pro 中提供 16GB 內存和 10 核 CPU,所以小雷這次也直接買來了 1TB 的滿血版本。
此外,小雷也順便買了全新的 Apple Pencil Pro。至于為什么不買新的鍵盤?這個我們稍后再說。
左為 iPad Pro 2024,右為 iPad Pro 2021
圖片來源:雷科技
盡管早有心理預期,但在把 iPad 從盒子里拿出來時,小雷還是由衷地對 iPad Pro M4 的厚度和重量感到驚訝。盡管在賬面上對比,iPad Pro M4 和 iPad Pro M1 只差了 1mm,但只要你過去曾用過任何一款 iPad,你都可以在盲測中不依賴重量、只靠「捏」分辨出哪一臺是 iPad Pro M4,準確率比耳機展上老法師盲測線材準確率還要高。
左為 iPad Pro 2021,右為 iPad Pro 2024
圖片來源:雷科技
除了機身變薄,iPad Pro M4 相較 M1 型號,在重量上也大幅瘦身,重量從 682 克降低到 579 克。不過和厚度相比,iPad Pro 在重量上的優勢沒有那么明顯——在對比的時候我們能輕松找出更重的那臺 iPad Pro,但在單手拿著使用時,iPad Pro M4 依舊會帶來一絲墜手感。
其實這種墜手感非常好解釋:在單手使用 iPad Pro 時,因 iPad 的中心在設備中心,而 13 英寸的屏幕讓設備中心遠離用戶的手掌,過長的力臂導致了這種墜手感。化解的方法也非常簡單——兩只手拿就好了。
當然了,iPad Pro M4 在外觀上的變化遠不止這些:和 M1 型號相比,iPad Pro M4 機頂的麥克風數量從兩個變為一個,側邊麥克風從平板左側移動到右側(電源鍵朝上時的右側)—— 相信這是為避免橫屏使用時鍵盤遮蓋麥克風而作出的改進。揚聲器方面,iPad Pro M4 四組揚聲器每一組都多出了 3 個開孔。
Apple Pencil 的充電接口在外觀上沒有變化,但也修改了每個磁鐵設計:無論新平板+舊筆還是舊平板+新筆,都無法穩穩將筆的兩端牢牢吸附,同時 iPad 也不會對不適配的 Apple Pencil 做任何響應——充電都不行。
左為 iPad Pro 2024,右為 iPad Pro 2021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但說到鍵盤,那情況又不一樣了:新舊 iPad Pro 并沒有修改背后的磁吸觸點的位置和定義,僅改變了機身背部的磁鐵布局,這意味著 iPad Pro M4 無法牢固吸附在為其他 iPad Pro 所設計的「妙控鍵盤雙面夾」或「妙控鍵盤」上。
但就像10.9 英寸 iPad Pro 可以用 12.9 英寸的鍵盤一樣,只要想辦法把 iPad Pro M4「固定」在舊的鍵盤上,兩者就能正常匹配使用。
圖片來源:雷科技
在這里小雷對「妙控鍵盤雙面夾」和「妙控鍵盤」都進行了測試,雙面夾由于磁力問題,總是會自己「推開」觸點,試了幾次都無法搭配 iPad Pro M4。但「妙控鍵盤」就沒有這樣的問題,鍵盤背光、文字輸入、觸控板手勢都能正常使用,除了要用手捧著外沒有缺點。
機身拎著輕,性能拎得清
說完外觀和重量,接下來該聊聊 iPad Pro M4 的性能了。按照慣例先來看看 iPad Pro M4 的性能測試分數:
由于 GeekBench 6 還沒有完全適配 iPad Pro M4,因此在 CPU 一欄中顯示的還只是「ARM」,不過在另一個界面我們依舊能看到 M4 的 CPU 主頻給到了 4.4GHz,和 M1 時代的3.2GHz 提升可謂巨大。M4 SC、MC、GPU(Metal) 得分分別為 3653、14532、53433 分。作為參考,iPad Pro M1 的得分分別為 2293、8405、33086 分,提升可謂巨大。
圖片來源:雷科技
不過在 Geek Bench 中我們也找到了另一個細節:M1 和 M4 芯片的 L1、L2、L3 三級緩存的大小完全一致,同樣都是 128KB、64KB、4MB。
游戲測試的結果同樣能展現出 M4 的強大性能:iPad Pro M4 在 3D Mark Solar Bay Unlimited(光追測試) 中總分高達 15004 分、平均幀率達到 57FPS,即使在負載最高的 S3 也拿到了 49.8FPS。作為對比,iPad Pro M1 的總分僅為 6223 分,平均幀率 23.7FPS,S3 甚至只有 18.6FPS。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作為參考,小雷也用自己搭載 M1 Pro 芯片,16GB 內存的 MacBook Pro 16 運行了Solar Bay Unlimited,結果為總分 12533 分、平均幀率 47.7FPS、S3 平均幀率 37.4 FPS。
沒錯,在面向 iPadOS 的光追測試環節,iPad Pro M4 已經超越了搭載 M1 Pro、16GB 內存且擁有主動散熱配置的 MacBook Pro 了。
但在 Wild Life Extreme 壓力測試上,iPad Pro M4 的被動散熱始終比不上 MacBook Pro 的主動散熱:iPad Pro M4 最高分 8468(第 1 循環),最低分 6100(第 20 循環),在第 2 循環分數就降低到 7000 以下;而 MacBook Pro 則一直穩定在 9500 到 9100 分之間,穩定性高達 95.8%。
圖片來源:雷科技
除了游戲外,小雷也用 iPad Pro M4 模擬了自己平常的工作流程:在活動現場把相機的 RAW 導入到 iPad 中,批處理后再全部輸出到相冊。在導入導出和 Lightroom 預覽中,iPad Pro M4 的表現都遠遠拉開 iPad Pro M1。
但問題是,這些過剩的性能,背后真的有實際的應用場景嗎?
說實話,作為一個從「Home 鍵時代」一路走過來的 iPad Pro 老用戶,小雷認為從 2018 年開始,iPad Pro 的性能就一直是過剩的。很顯然,這里的性能過剩并不僅僅是「愛優騰」的性能過剩——畢竟多年前的 The New iPad 就已經普及了 Retina 屏幕,看視頻足夠了。
就小雷自己的使用習慣來說,能在現場快速處理圖片、視頻確實非常方便:前段時間在 F1 中國大獎賽現場,小雷大多數圖片都是在現場用 iPad Pro M1 處理的——現場處理可以讓我第一時間檢查拍到的照片是否符合要求,將相機和電池壽命「最大化利用」。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但問題是,能讓 iPad 支持這種高性能、高負載的 App 并不多。以小雷每天都用得上的 Lightroom 為例子:iPadOS 上的 Lightroom 是基于 ACC 的「LR ACC」,它針對 iPad 的性能和交互作出了大量的優化。
但我們在電腦上使用的是保留了大量專業功能的 Lightroom Classic(LR C),兩者在功能和負載上差距巨大。而這種情況并不是個例,比如 Apple 自己開發的 FCP,在 macOS 和iPadOS 上也相差甚遠。
盡管 iPad Pro M4 已經用跑分證明了在某些項目上它有超越 M1 Pro 的實力,但性能最終還是要在 App 中體現,而 iPadOS 沒有這種能體現出 M4 真正實力的 App。游戲也是同樣的道理:M4 在光追性能上超越了 M1 Pro 的 MacBook Pro,但無論是 iPadOS 還是 MacBook Pro,能用上光線追蹤技術的游戲都少之又少。
用更直白的話來說,絕大多數用戶真正想要的是支持高刷新率的低價 iPad 10,而不是可以同時預覽 5 條 4K ProRes 素材的天價 iPad Pro。
可以和 MiniLED 說再見了
說到屏幕,iPad Pro M4 在屏幕方面的提升確實顯著:過去 Apple 不愿意在 iPad 上使用 OLED 屏幕,背后的原因無非就是成本和亮度。成本的原因我們不需要再一次展開講,所以這里我們主要來聊聊亮度的問題。
在很早很早之前,Apple 就給其顯示產品定下了「SDR 500nits」和「XDR 1000nits」的亮度標準。甚至在最新的 macOS 中,我們都找到 Apple 為了匹配 SDR 工作環境,將 1600nits MiniLED 映射到 500nits 屏幕下的配置文件。想要維持 1000nits 高亮度,并在全亮度區間內維持色彩準確度,這對 iPhone 等小型設備來說不算太難,舍得給三星花錢就行。
左為 iPad Pro 2021,右為 iPad Pro 2024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但對于 iPad、Mac 這種大屏幕設備來說,大尺寸高亮度高色準 OLED 往往意味著低良品率和高售價,所以近幾年 Apple 的 XDR 標準基本都由 MiniLED 來撐場面。
不過 MiniLED 也有自己的問題——溢光和可視角度(相對)差:由于分區不夠多,從第一代 MiniLED M1 開始,溢光問題就與 iPad 寸步不離。甚至小雷苦練英語聽力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想在晚上看美劇時看到字幕旁邊的白色光暈。
圖中機型為 iPad Pro 2021
圖片來源:雷科技
圖中機型為 iPad Pro 2024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但隨著 iPad Pro M4 改用 OLED,iPad Pro 終于擺脫了溢光和可視角度差這兩大夢魘。此外,雙層 OLED 的設計也讓 iPad Pro M4 擁有了極高的畫面亮度:無論在 SDR 視頻還是 HDR 視頻下,iPad Pro M4 在亮度方面的表現都完全比肩 iPad Pro M1,即使并排比較也難以用肉眼分辨出誰的亮度更高。
與此同時,OLED 高對比、高飽和的特性也顯著豐富了 iPad Pro M4 的顯示效果,畫面色彩豐富。
左為 iPad Pro 2024,右為 iPad Pro 2021
圖片來源:雷科技
不過話又說回來,盡管 iPad Pro M4 OLED 屏幕顯示效果極為出色,但就小雷自己來說,我顯然不會因為這塊 OLED 屏幕而升級到 iPad Pro M4。
對我來說,iPad Pro M4 這塊 OLED 屏幕最大的意義并不是重新定義了 iPad Pro 屏幕的天花板,而是讓我可以放心接受「未來 MacBook 改用 OLED」這件事。去年小雷將打游戲的 MiniLED 屏幕「升級」成 OLED 屏幕,直到現在還在抱怨 OLED 亮度不夠高。
而 iPad Pro M4 這款產品,則以預覽版的身份展現了 M4 芯片和 OLED 屏幕的實力,為接下來的 M4 MacBook 系列產品作出了最好的「技術演示」。
是的,在我看來,iPad Pro M4 其實就是今年 M4 MacBook Air 的「技術預覽」版。
更像是 M4 MacBook 的「技術預覽版」
之所以把 iPad Pro 當作「技術預覽」,不僅僅是因為兩者共享相同的芯片架構,還因為 iPad Pro 中引入的技術和功能預示了可能應用于 MacBook 系列的未來創新。
比如 iPad Pro M4 是 Apple 首次在 iPad Pro 機型上使用橫置 Face ID,而當前的 MacBook 系列仍主要依賴于觸摸 ID。考慮到近幾年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都采用了「有劉海,無 Face ID」的設計,Face ID 加入到 MacBook 中幾乎是必然的事情。
圖片來源:雷科技
此外,考慮到 MacBook Air 和 iPad Pro 都采用被動散熱設計,兩者在能耗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采用 M4 芯片的 iPad Pro 都在為下一代 MacBook 鋪平道路。
但在 M4 MacBook Air 馬上就要在 WWDC 上亮相這個大前提下,還有誰會用一臺高端游戲筆記本的預算,去買一臺「空有一身硬實力」的 iPad Pro 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