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典而堅毅的柴可夫斯基,略記艾申巴赫與上海交響樂團
如今,很多演繹者都在曲目方面尋求突破,除了選擇情有獨鐘的作品,名曲已經被演奏、灌錄到版本過剩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可說是版本過剩的“重災區”。
實在太多了!太多的唱片,頻繁的現場,對現場的挑戰尤其大,因為現場演出本身存在不確定因素,好多聽眾又已經裝了一腦子的名演。這種情況下,我們在現場還能期待真正的感動與驚喜嗎?
2024年5月10日,艾申巴赫指揮上海交響樂團呈現的“柴五”,就是一次感動與驚喜之演。我們又一次明白,偉大經典之所以熱門,本質還是其表現空間如此廣闊;但演繹者運用這樣的空間,一定要圍繞原作,絕不能在版本過剩的危機下“臆造個性”去爭取觀眾。
演出現場
上海交響樂團(以下簡稱:SSO)演出“柴五”是真正有傳統的,歷來有不少樂迷津津樂道的現場。前些年,梵志登指揮SSO演繹該作,就是精彩紛呈,夠得上名演級別。艾申巴赫帶來的全然是另一種精彩,樂隊也能在指揮的詮釋思路截然不同的背景下,呈現同樣動人的演繹。這恰恰顯明,有價值的演繹傳統勢必是圍繞作品,而非拘泥一法。
艾申巴赫表現“柴五”的視角是比較“德奧式的”,不僅因為指揮家成長于德國體系的背景,更因為他極深地矚目于老柴本人對古典交響曲風格深深的敬意。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三首交響曲如同三個不同的世界,彼此之間又有連貫性。經歷“柴四”中個人情感的狂熱宣泄,作曲家構思《第五交響曲》時結構的緊湊,四個樂章情境的起承轉合,都有致敬古典交響曲的意味。畢竟,老柴對于莫扎特的熱愛是他靈魂最深處的東西。再后來,“柴六”的構思又是突破傳統的。
當然,老柴汲取傳統精粹也是要表現自己的東西,而這就是艾申巴赫與SSO本次演奏的切入點。指揮家對該作的呈現,以一種簡潔貫徹始終。塑造旋律線條的簡潔,避免鋪張的“大抒情”或是刻意的彈性處理;把握各部分的速度,整體都偏緊湊,更核心的卻是追求恰如其分。艾申巴赫在此,不是用明面上的緊湊高能去推(梵志登常常就是這么干的),而是尋求一種恰當的比例,讓音樂始終有鮮明的前驅感,配合旋律的簡潔,結構內在的力量不僅被逼現出來,更提升了演繹的藝術品格。
演出現場
在節奏的脈動方面,則是追求以鮮活有力貫徹始終。哪怕在第三樂章的中段,老柴以輕盈的音樂形象同前后的圓舞曲旋律做對比,艾申巴赫也力求讓樂隊在那份輕盈中,呈現充實的音質融合有力的節奏感。SSO很好地做到了,這所需要的技巧可比夯大力度高得多。繼而,在前述幾方面構建的大框架中,演奏家們盡情揮灑自己的高能。飽滿的抒情性,音響造型的立體感,銅管的持續力與鮮明光彩等等。
當這幾個方面循序漸進地組合在一起,聽者所面對的就是一種感人的“凝練”。而古典的精神,很多就體現為千錘百煉。艾申巴赫確實塑造了SSO的聲音,讓樂隊發出偏德奧式的音響,各弦樂組的聲音松弛而有層次,色彩與質感都是溫暖的。但更絕的,無疑是大師將那種凝練的魅力貫徹到演奏的不同方面。最突出的就是旋律表現——演奏家們在細節中呈現的充沛的抒情魅力,被導入經過反復錘煉而汰去雜質的輪廓。
柴可夫斯基筆下最俘獲人心的抒情性與戲劇性,都不會因為指揮家對于局部的rubato與長線起伏的節制而失去魅力。正相反,情感刻畫的密度更高,聽者能更深地體會作品抒情外表下蘊含的力量,即老柴堅毅的一面。這樣的追求深入細節,慢樂章開頭圓號的獨奏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首尾樂章的高潮迭起中,艾申巴赫與SSO更是反復顯明,凝練地塑造輪廓與節奏感,不會讓演奏家們的力量被約束,而只會令其倍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