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展攻略丨舉業與產業——蘇州二范家族的不同命運
原作者:吳文化博物館
注意??!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眾所周知,在宋代的蘇州,有兩位范姓名人最為知名:范仲淹和范成大。二人同是蘇州人士,并且恰好都曾官至宰執卻始終郁郁不能得志,范成大與范仲淹之間實在頗有相似之處,所以明代又有“吳中二范”的說法。那么,二范家族的發展走向是否是相似的呢?
《紹興十五年吳郡登科題名》碑拓本
原碑刻于南宋、元代
蘇州碑刻博物館藏
蘇州吳文化博物館近期展出《吳郡登科題名錄》碑,該碑系宋代蘇州的進士題名碑,碑長1.80米,寬0.90米,厚0.22米,刻有從北宋端拱元年(988)至南宋紹興十五年(1146)244個蘇州登科進士姓名,現藏蘇州碑刻博物館。其中收錄二范家族成員共八人:
大中祥符八年 范仲淹
天圣八年 范師道(范仲淹侄)
皇祐元年 范純仁(范仲淹子)
熙寧三年 范世亮(范師道子)
宣和六年 范雩(范成大父)
紹興五年 范成象(范成大堂兄)
紹興二十四年 范成大
乾道八年 范藻(范成象子)
僅從題名碑上的中舉人數來看,二范家族的發展似乎不相上下,但事實果真如此嗎?這就需要梳理二范家族成員的科舉和仕途情況。實則二范子孫的命運恰恰是截然相反的。
1
范仲淹家族與義莊
范仲淹,原籍蘇州吳縣(今蘇州市吳中區),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文學成就突出,也是慶歷新政的主要發起者。其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謚號“文正”。
范仲淹早年父親亡故,母親攜其改嫁。得知身世后發奮苦讀,考中進士,接回母親:
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為蘇州吳縣人。仲淹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少有志操,既長,知其世家,乃感泣辭母去……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舉進士第……迎其母歸。
皇祐元年,范仲淹知杭州,順道至蘇州與親友族人相會,修訂族譜,設置了著名的范氏義莊。
南宋 《平江圖》中范氏義莊的位置
據學者考證,宋末時蘇州范氏義莊約有田3000畝以上;明代減少到2000畝左右;清代再次迎來快速增長,至清晚期時已經達到5000畝以上。應該說規模甚大,其社會影響力不可低估。
天平山范仲淹祖墳
范仲淹創辦的義莊義學影響深遠,綿延至今。1346年,范氏后人創辦“文正書院”。1938年借“范義莊”創辦新式學?!八搅⒊绶吨袑W”,開啟了義莊土地的新學之風。1945年,范氏后裔收回義莊辦學權,創辦“私立景范中學”。1989年范仲淹誕辰千年之際改名為蘇州市景范中學,表達景仰范仲淹之意。
天平山范仲淹雕像
不止是范氏義莊,范仲淹子孫也得以在宋代以后的一千年里始終保持活躍。范仲淹諸子中以范純仁最為知名,官至宰相,追贈太師、封許國公。范純禮官至尚書右丞,贈資政殿學士。明末清初時期的名臣范文程亦是范仲淹的后裔??梢哉f,不僅是在蘇州,近千年以來范仲淹的子孫們在全國各地開枝散葉,至今綿延不絕。
2
范成大家族的概況
因為同是生長于蘇州,又都姓范,人們往往誤以為范成大是范仲淹之后,甚至部分家譜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實則不然。范成大的好友周必大在為其所作墓志銘中明確提到:
雖譜牒不通,俱望高平派南陽之順陽,蓋鴟夷子苗裔也。今為郡之吳縣人。
這也就是說范成大與范仲淹屬于同宗,均將范蠡視為先祖,但二人之間并無血緣聯系。范成大,字至能,平江府吳縣人。文才名滿天下,尤精于詩歌,書法亦佳。歷任中書舍人、知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參知政事等職。謚號“文穆”。南宋時代,范成大及其家族是否能像范仲淹家族一樣做到經久不衰呢?
范成大的曾祖和祖父他們都未獲得功名,因而不見于史籍。范成大的父親范雩曾在太學學習,于宣和年間考中進士,南渡后曾擔任過秘書省官職。范雩雖然官職低微,但畢竟有進士的身份,在文學上有不錯的名聲,因而得以與蔡家聯姻,其妻是北宋書法名家蔡襄的孫女,也是北宋宰相文彥博的外孫女。
然而范成大的子孫輩卻均是籍籍無名,長子范莘,次子范茲,均以恩蔭得官,并未取得功名,在鄉土也沒有其他任何功績,事跡少見于史料。范成大從兄范成象于紹興五年中進士,后歷任荊湖南路提舉、浙東提點、福建提點等職,也可算地方高官。但其人《宋史》無傳,亦無其他資料,事跡已然不詳。
應該說,范成大的家族的歷史影響比較有限,在范成大離世后便隱沒在塵埃中。正如學者黃寬重指出的那樣:“平民家庭可能拜科舉所賜,崛起政壇,成為社會名門,后世子孫也可能由于幾代無功名又淪為平民?!?/p>
同為宋代蘇州成長出的一流人才,范仲淹的子孫在地方長期享有崇高聲譽,直至今日。而范成大的子孫則完全不為人知,完全無法相提并論,這一點令人感到遺憾。如明代人莫震就惋惜地寫道:
而子孫亦無聞焉,可為興嘆……子孫亦無存者,公在當時茍能如文正公之置義田義宅,則其子孫未必至于無聞,惜哉!
明代蘇州文士王鏊感嘆說:
文正子孫今在吳中最盛……而文穆之后無聞焉。
明代石湖鄉賢祠中的范成大畫像
實際上,二范家族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走向,有其必然原因,也有偶然原因。必然原因在于范成大并未像范仲淹那樣盡力經營家族產業如義莊義田,這就不能保證子孫后代擁有充足的經濟來源作為支撐。同時范成大對子女的督導教育似乎未足嚴格,其二子并無文學名望,沒能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研究者就指出范仲淹家族之所以長盛不衰,“實緣范氏之一族,世世輩出賢者?!敝劣谂既辉騽t是范成大家族人丁不旺,由于父親早亡,范成大沒有親兄弟,二女中也有一人早亡,這些因素都制約了其家族的發展和壯大。相比之下,范成大的家族便無法像范仲淹家族那樣長期延續其社會聲望。
綜上所述,盡管范仲淹與范成大家族在科舉考試中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得以在《吳郡登科題名錄》中保存了自己的名字。但由于種種因素疊加,使得二范的家族最終走向了不同的命運。而這些是值得今人深刻思考的。范仲淹與范成大都是蘇州歷史上的一流名人,也是宋代蘇州最為知名的兩位人物,都是蘇州文化史上的高峰,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事跡應被反復講述和銘記。與此同時,也應該從他們的身上吸取經驗和教訓,古為今用。
參考文獻:
1.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朱林方.“補王政所窮”:范氏義莊與宗法制帝國修復機制[J].天府新論,2014,(03):135-139.
3.陳其弟.范仲淹與蘇州[J].江蘇地方志,2002,(01):46-47.
4.王善軍.范氏義莊與宋代范氏家族的發展[J].中國農史,2004,(02):90-95.
5.呂涵,周揚波.南宋蘇州士紳的家族和活動——以范成大為核心[J/OL].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3.11-30:1-10
6.李學如.蘇州范氏義莊田畝考述(1049—1899)[J].中國經濟史研究,2023,(05):170-179.
7.周必大.資政殿大學士贈銀青光祿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A].王蓉貴、白井順點校.周必大全集第2冊[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7.
8.范成大.吳郡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9.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10.陳繼儒.重建范文穆公祠堂記[M].崇禎吳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輯第一編:3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