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雙年展之外,那些散落在威尼斯各地的展覽
近期,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在威尼斯對外展出。在城市的街頭巷尾,在建筑的墻壁上,路邊的報亭,在輪渡的船身上,貼滿了關于藝術展覽的海報。當然,這些海報所宣傳的內容不僅限于雙年展本身的主題展與國家館展覽,還包含了多個同期舉行的藝術展覽,它們或是坐落于美術館特展區,又或是坐落于教堂內,與經典藝術展開對話。其中,皮埃爾·于熱、德·庫寧、貝林德·德·布魯伊克等人的展覽尤其值得關注。
威尼斯
威尼斯
海關大樓博物館與格拉西宮中的藝術之旅
在威尼斯,富豪、藝術推手弗朗索瓦·皮諾的海關大樓博物館(Punta Della Dogana)和格拉西宮(Palazzo Grassi)是藝術愛好者的熱衷之地。在雙年展期間,與雙年展舉辦地軍械庫與綠城花園的排隊長龍相呼應的還有海關大樓博物館門口的排隊盛況。這里展出的是出生于1962年的觀念藝術家皮埃爾·于熱(Pierre Huyghe)的個展“閾限”((Liminal))。
皮埃爾·于熱,《閾限》影像靜幀,2024年
皮埃爾·于熱出生于巴黎、生活工作于智利,他以觀念藝術而聞名于世,長期以來一直在質疑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關系。此次威尼斯的展覽是其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個展。該展覽由藝術家和安妮·斯蒂尼(Anne Stenne)共同策劃,將威尼斯海關大樓博物館改造成了一個動態而敏感的環境,展出于熱的最新創作及過去十年間的作品,包括皮諾收藏(Pinault Collection)中的精選作品。
走入展廳,便可以看到在漆黑的空間中閃爍著的影像。這是展覽的標題作品《Liminal》,一個在大屏幕生成的仿真人形,它沒有臉,處于一個空白的空間,呈現出一個非人類處在一個擁有意識世界里。同時,幾位戴著面具的人不時進入展廳,在不同的展廳內穿梭,猶如會移動的監視器。
皮埃爾·于熱個展中的水族箱
于熱說,自己不知道“自然”是什么意思,也說不清“人類”是什么。展覽“閾限” 的定義是 “介于或屬于兩個不同地方”。展廳中,于熱打造了多個小型生態系統,它們被置于水族箱中展出,以此模糊藝術與生態環境的界限,銜接生態環境與模擬現實之間的鴻溝。
對于什么是真實?我們將如何定義自己?于熱并不會給出答案。但是,他用一場藝術體驗來讓觀眾探索存在與真實、虛構與非虛構之間的界限。在一些藝術評論家看來,威尼斯充斥著美麗的藝術作品,但于熱的這場展覽,才是2024年的藝術展覽。
朱莉·梅赫雷圖,《Among the Multitude XIII》, 2021-2022年
另外,優雅的格拉西宮也是藝術愛好者熱衷于參觀的場所。那里正在舉辦的是女性藝術家朱莉·梅赫雷圖(Julie Mehreth)的個展“合奏”。朱莉·梅赫雷圖,美籍埃塞俄比亞裔藝術家,她從藝術史和人類文明史中抽取意象、創造出新的形式,從巴比倫石碑到建筑草圖,從歐洲歷史繪畫到非洲解放運動的遺址,探討移民、資本主義、氣候變化等議題。展覽則匯集了藝術家25年間創作的50余件繪畫和版畫作品,包括皮諾收藏中的17件,以其“亂筆抽象”為主線的展覽,呈現其藝術思考。
伊麗薩佩塔·希尼莫阿·赫塔,《The Body of Wainuia?tea》(2024),“重構大洋洲”展覽現場,TBA21學院海洋空間,2024年,攝影:Giacomo Cosua.
而擁有對類似問題思考的還有威尼斯TBA21學院海洋空間(TBA21–Academy Ocean Space)的展覽“重構大洋洲”,呈現了兩位原住民藝術家拉泰·陶莫(Latai Taumoepeau)和伊麗薩佩塔·希尼莫阿·赫塔(Elisapeta Hinemoa Heta)的委約創作。氣候變化和殖民遺留問題一直以來影響著太平洋島嶼上的大洋洲原住民社群,而展覽則試圖通過藝術、演講、歌曲、家譜、表演等來探討這一問題。
回顧威廉·德·庫寧與意大利
作為威尼斯藝術的殿堂,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di Venezia)是每位藝術愛好者的必去之地。雙年展期間,該館呈現了抽象表現主義代表藝術家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大型研究型展覽“威廉·德·庫寧與意大利”(Willem De Kooning e L’Italia)。德·庫寧曾兩次長居意大利(分別開始于1959年和1969年)。這一展覽是首個研究德·庫寧的藝術創作是如何受到意大利影響的展覽,匯集其75件作品,也是意大利有史以來舉辦的最大規模的德·庫寧回顧展。
威尼斯學院美術館懸掛著的德·庫寧回顧展海報
威廉·德·庫寧
展廳中,德·庫寧的一組在1959年第一次到羅馬時創作的黑白畫作非常引人注目。這些作品筆觸灑脫,如同抽象的水墨畫作,與其20世紀50年代末的一些作品并置展出,呈現意大利之行對其藝術創作的變化。最著名的三幅田園風景畫《Door to the River》、《 A Tree in Naples》和《 Villa Borghese》也在這里同臺展出。后者是德·庫寧于1960年回紐約創作的,是對意大利之旅的追憶。
德·庫寧回顧展展覽現場
展覽呈現了其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大型具象繪畫,這些繪畫為他對雕塑的興趣鋪平了道路。之后,一個專注于雕塑的房間展示了德·庫寧在羅馬創作的十三件小型青銅器。這些作品是德·庫寧在羅馬與一位雕塑家朋友偶然相遇后創作的,是他首次使用黏土進行實驗的結果。這也促使他于1972 年至1974 年間在美國創作了大量雕塑作品。
威廉·德·庫寧,《Untitled》 (Rome), 1959年
威廉·德·庫寧,《Villa Borghese》, 1960年
最后,德·庫寧晚期的畫作,三維形式的語言被轉變為一種新的抽象詩歌;而繪畫與雕塑則在展廳里形成對話,他筆下對人物被分割開來,空白的空間與充滿活力的線條形成新的平衡。
策展人加里·加雷爾斯 (Gary Garrels) 和馬里奧·科多尼亞托 (Mario Codognato) 表示:“德·庫寧從日常生活中的視覺、光線和運動的雜音中收集信息,并創建自己的語言。對他而言,任何視覺碰撞都可能會影響或產生新的想法。他綜合了他周圍的一切,以一種新的方式來看待和激活這些媒介。”
教堂內的藝術對話
在威尼斯,建筑的歷史與魅力是當地的巨大財富。而“教堂展”也成為了威尼斯的本土特色。
其中,最為震撼的展覽是比利時藝術家貝林德·德·布魯伊克(Berlinde De Bruyckere)為圣喬治·馬焦雷修道院(Abbazi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的空間專門構思的展覽“避難之城III”(City of Refuge III)。
圣喬治·馬焦雷修道院內
圣喬治·馬焦雷修道院位于威尼斯的小島上,與圣馬可廣場隔水相望。該教堂修建于1559-1580年,是安德烈·帕拉第奧的最高建筑成就。教堂高壇的墻壁上有丁托列托的杰作《最后的晚宴》和《圣母瑪麗亞的團聚》。藝術家德·布魯伊克則從歐洲古典大師、佛蘭芒文藝復興、基督教圣象藝術、神話和傳說中汲取靈感,在實踐中表現了人類、動物和有機物的混合形態。
貝林德·德·布魯伊克,《大天使II(圣喬治),2023-2024》,2024年,攝影::Mirjam Devriendt
在教堂內,殘破的織物包裹在人形雕塑的鋼架上,支離破碎的殘骸散落在獨立的布道空間內……貝林德的三組新作以獨特的方式回應了教堂的建筑、功能、象征意義和歷史,創造出一出感傷、柔和的感官體驗。
另外,喻紅、徐冰等多位中國藝術家也在教堂里帶來了他們的最新藝術實踐。其中,藝術家喻紅的個展“塵土中輾轉”(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在仁慈修道院教堂 (Chiesetta della Misericordia)開幕。該展覽由古根海姆美術館全球藝術部資深策展人孟璐博士 (Dr. Alexandra Munroe) 策劃,并由作曲家尼科·穆利 (Nico Muhly) 為展覽創作沉浸式聲景。
仁慈修道院教堂內,“喻紅:塵土中輾轉”
喻紅,《走過生命》,2019-2022年
喻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為婦女兒童,以扭曲的身體姿態表達精神上的痛苦,或一些即將發生的危險。在此次創作中,她勾勒了人類所可能經歷的各種“維度”——出生、生命、欲望、性和死亡,以呼應仁慈修道院教堂的建筑與文化背景。
喻紅說,這座教堂的風格和規模都非常合適:“經過歷史的洗禮,這個空間濃縮了深刻的時間感,與藝術作品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她希望與那里的宗教藝術進行對話,這些藝術從本質上傳達了對生命終極問題的思考。
徐冰,《衛星上的湖泊》影像靜幀,2021-2022年
陳世英個展“超越”展覽現場,Santa Maria della Pieta?,威尼斯,2024?Federico Sutera
此外,在圣塔·維內蘭達教堂(Santa Veneranda),中國藝術家徐冰個展“藝術衛星——首部在太空拍攝的動畫影片”展示了人類在太空拍攝的首部動畫作品《衛星上的湖泊》,以及藝術家太空藝術思想的由來和創作實踐。而在地理位置上佳的圣馬可廣場旁的維瓦爾第教堂內,藝術家陳世英的個展“超越”則是在從雕塑材質的技術上突破,以鈦金屬來表達藝術家的思考。
(本文部分內容綜合自藝術新聞、澎湃新聞過往資料及美術館官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