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首份全球生物基經濟技術報告,復旦學者牽頭撰寫
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綜合開發利用生物質資源、發展生物基經濟已經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全球生物基經濟評估:為綠色未來協同推進政策、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技術報告。復旦大學 供圖
2024年4月22日是第55個世界地球日。當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全球生物基經濟評估:為綠色未來協同推進政策、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技術報告。該報告由復旦大學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伙伴計劃(UNEP-IEMP)牽頭撰寫,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首份關于全球生物基經濟評估的技術報告。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上海能源與碳中和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玉濤,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UNEP-IEMP高級研究員孫明星,UNEP-IEMP主任張林秀為該報告的共同作者。
所謂生物基經濟,指涉及使用生物技術和生物質生產商品、服務或能源的經濟活動,其目標是減少能源和工業部門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目前全球已經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生物基經濟發展戰略。
推進生物基經濟對實現綠色未來至關重要,然而,其推進過程中也有可能衍生出其他問題,對生物基經濟的可持續性產生顯著影響。
例如,生物基經濟的發展中,新興技術產品在全生命周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應如何評估?再如,在“地球村”上,人類命運彼此息息相關,當生物基經濟鏈條中的相關方產生利益沖突,應如何協調?氣候災害等風險影響到生物基經濟供應鏈時,應如何破題?這是報告撰寫團隊關注的要點并致力于研究的問題。
自2021年3月起,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合作研究項目“全球生物質資源可持續性及氣候變化適應性管理機制研究”支持下,復旦大學聯合UNEP-IEMP、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團隊正式啟動研究。歷時三年多、歷經反復修改,他們在國際專家的精心評審下完成了100頁的技術報告。
在報告中,撰寫團隊從系統思維出發,特別關注生物基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特性,針對生物能源、生物基化學品、生物基塑料和生物基大分子材料的技術創新,評述了不同產品的主導技術路徑、面臨的挑戰與發展前景。
他們還發現,盡管生物基產品和生物能源在替代非可再生材料和化石燃料方面提供了氣候緩解效益,但生物質資源的供應鏈也受到極端突發和緩慢發展的氣候風險的影響,提高生物質利用的氣候減緩效益,增強生物基產品供應鏈的氣候變化韌性,對于實現可持續生物基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發布會現場。復旦大學 供圖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統計,每年約有1100萬噸塑料廢物流入海洋,至2040年可能會增加兩倍,超過800種海洋和沿海物種受到塑料污染的影響,而塑料的主要原料石油和天然氣皆為化石燃料。
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題為“全球戰塑”,發展生物基經濟,以生物基材料替代化石基材料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路徑。
作為該份技術報告的首席作者,王玉濤教授帶領團隊長期從事環境系統工程與碳中和方向研究,近年來在清潔生產與產業生態、碳中和與生物基經濟、綠色“一帶一路”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項進展。
2023年12月,其團隊在《自然》主刊發表首篇關于造紙行業凈零排放的研究文章,為推動工業行業逐步脫碳并實現凈零排放目標提供了重要科學參考。
在王玉濤看來,用專業能力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科學支撐,以科學研究推動全球治理,是學者肩負的使命。“發展生物基經濟的目標是減少對化石資源的依賴,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希望這份技術報告能幫助全球國家和地區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實現綠色發展和綠色轉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