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溫經典丨仲呈祥評《三國演義》——“功不可沒”與改編得失
編者按:1994版《三國演義》正在在“重溫經典”頻道熱播。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曾在該劇播出后于《中國電視》上刊發文章,以其豐厚學養、深邃眼光和獨到見解,從文藝批評角度對電視劇如何做好“忠實于原著”的改編進行思考。
現將相關文章重新編發,希望通過重溫對經典作品的文藝評論,推動電視文藝創作水平在爭鳴中不斷提升。
《三國演義》劇照
《三國演義》搬上熒屏,功不可沒
千呼萬喚的長篇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終于面世了。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實乃正常現象。竊以為,一部作品尤其是一部人們期望值甚高的作品,面世后反響強烈要比少人問津幸運得多。
從總體上說,我是電視劇《三國演義》的肯定派。在當今,電視劇這門新興崛起的藝術“君”臨文壇,其覆蓋面之廣、影響力之大、滲透性之強,都為其他藝術形式難以企及。因此,改編古典名著,把《三國演義》搬上熒屏、走進萬戶千家,實在是普及和弘揚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壯舉,功不可沒!
電視劇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品味的高低,攸關國民整體精神素質的提高——文化內涵和美學品位高,產生正面效應;反之,則產生負面效應。電視劇創作理應努力擴大正面效應而盡量縮小負面效應。改編古典名著,是一條很有現實意義的捷徑。像《三國演義》這樣的古典名著,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很高的美學品位,為改編電視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國演義》劇照
成功奧秘:從文學思維到視聽思維的轉化
毋庸贅言,84集的電視劇《三國演義》,在改編上各集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是參差不齊的。個中奧秘,我以為就在文學思維到視聽思維轉化程度的差異。
從小說的文學思維到電視劇的視聽藝術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的轉換。小說的結構原則是時間,而電視劇的結構原則是空間。兩者在思維結構和敘事方式上恰好相左。著名文藝理論家、美學家何其芳先生和鐘惦棐先生都曾就從小說到電影的改編課題提出過精辟言論——聰明的改編者應當把小說以文學思維鑄成的藝術之山消融掉、粉碎掉,僅僅把它當成一堆未經加工的素材,然后再用電影的視聽思維把這堆素材重塑一座電影的藝術之山。
這里的“消融掉、粉碎掉”是前提,“重塑”是新的審美創造,電視劇亦然。以此觀之,可以說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那些較精彩的部分,都是因為首先把原小說中的有關章回“消融”得好、“粉碎”得徹底,然后按電視劇的視聽思維“重塑”得成功的。
思維轉換:忠實于自身對原著的靈魂、精神的理解
有一種為那些改編并未成功實現從文學到電視劇思維轉換進行辯護的說法,叫做“忠實于原著”。是的,既然是改編古典文學名著,當然應力求“忠實于原著”,否則豈不糟踏了名著!但對這“忠實于原著”,應有個科學的理解。竊以為,原本意義上的“忠實于原著”,是不可能存在的。生在當今的改編者,有誰能將自己的藝術思維與幾百年前的羅貫中創作的文本完全重合?
所謂 “忠實于原著”,準確地表述,就是改編者“忠實于”自己對原著的理解——這里最本質、最重要的,是改編者對原著的靈魂、精神的理解。這是必須“忠實”的;否則,何言“改編”?但如果像某篇文章所說,要“忠實于”小說原文本的“故事框架、人物關系與人物性格及其走向”。恐怕就無法真正完成 “消融”“粉碎”并“重塑”這個由文學思維向電視劇思維的轉換了。
電影歷史上關于《卡門》的改編約不下20次,關于《湯姆叔叔的小屋》的改編也有9次。這眾多的改編版本,無一不稱是“忠實于原著”的,而每種改編版本卻又各呈異彩。由此也證明,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改編者所稱的“忠實于原著”,究其實質,乃是“忠實于自身對原著的靈魂、精神的理解”。
其實改編者還切勿忘記了應當“忠實于電視劇藝術的特殊規律”和“忠實于自身的審美優勢、審美風格和審美個性”。只有如此才可望真正實現由文學思維到視聽藝術思維的轉換。
《三國演義》劇照
【附:原文分別刊發于《中國電視》雜志1995年第2期、第4期】
▲ 第2期
▲ 第4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