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家談“互聯網+終身學習”:國內急需開設“終身教育”專業
過去的兩個月,全國各地的老年大學陸續開學,“一座難求”的情況頻頻發生。據北京日報報道,在合肥,有老人為了進入老年大學,凌晨4點在校門口排隊等待;在濟南,一所老年學校半天時間迎來了300多名想要插班的銀發學生;在武漢,某老年大學的熱門課程名額一兩個小時內就被一搶而空……
“目前,全國民眾對于教育的需求是很大的,無論是老年人還是正在工作的年輕人,都在通過各種方式來進行繼續學習。”12月4日,在GES未來教育大會上,北京師范大學遠程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張偉遠提出,目前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對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也給終身學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他告訴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目前國內適合進行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群體大約有10億人,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已經有不少人通過慕課、手機APP、MP3等方式進行學習。但目前國內仍未建立起終身學習資歷框架,導致課程開發者沒有標準可參考,學習者也沒有渠道可以將學習結果進行資歷認證。
因此,張偉遠認為,在進行資歷框架建設的同時,國內還應該加強對終身教育相關人才的培養,“最重要的就是開設終身學習專業,培養更多終身學習領域的人才,來推進終身教育的發展和建設。”
國內繼續教育適齡人群達10億
“我就是一個終身學習者。我大學是學數學的,研究生轉成了搞經濟,后來又搞管理,轉了好多行,現在我正在做公益。我需要不斷地學習。”在12月3日-12月5日舉辦的GES未來教育大會上,國務院參事、友成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根據自己的“學習”經歷,來探說終身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現在中小學學習的都是過去幾百年前的知識和文化,大學也是學習過去幾十年的知識,但終身學習所學習的都是最新的,最有用的,這個不一定和賺錢、工作相關,但是我的興趣所在。”她說道。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追求日益增加。對此,張偉遠介紹稱,“我們國家有一個數據:適合繼續教育的群體有10億人口,是歐洲49個國家加起來的一倍,這個群體是非常龐大的。” 他表示,在互聯網技術的促進下,目前國內的終身學習氛圍濃厚,已經有不少成人在通過慕課、手機APP、MP3等互聯網渠道進行終身學習。
“香港大學有一個專業進修學院,就是給成人提供繼續教育學習和終身學習,是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每年招收10萬名學生,已經畢業的學生都達到了250萬人,而整個香港才700萬人口。”張偉遠說,學院所開設的課程都是跨學科的,“往往是和科技結合,比如技術+新聞學”,而這些學生也大多是某一個領域的在職人員,希望通過繼續學習來讓他們的專業在新時代產生新的融合效果,從而符合工作需求。
同樣,在內地,老年大學、社區學校也異常火爆。張偉遠說,終身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在老年人身上格外明顯。“我們之前做過研究,人一退休,前四個月特別高興,四個月后就開始失落,找不到方向了,一年后就開始生病,然后快速的衰老。”而參加了老年大學或者通過社區學校積極學習的老年人,在醫療花費上則大大低于其他沒有參與學習的老年人。
張偉遠表示,終身學習對于一個人的身體、生活、家庭、工作都有重大影響,“離開了學校學習后,在漫長的人生中,如果沒有持續學習,人是沒有方向的。”他表示,終身學習擺脫了應試教育的框架,能夠讓人們學習自己感興趣,或對個人發展有益的技能或知識,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建設終身學習“資歷框架”
“20年前,我們說的終身學習是指全民學習,就是給所有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20年后,終身學習的要求變成了靈活的、開放的、高質量的學習機會。”張偉遠表示,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各界各類教育領域中廣泛的應用,終身學習的理念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未來的終身學習一定是和互聯網相結合的,沒有互聯網是無法實現終身學習的。”
張偉遠說,目前國內互聯網技術發展迅猛,不少中小學都開始利用直播教學、遠程教育等方式來進行補充教學。但在“終身教育”方面,比較少互聯網公司關注。“現在很多平臺就像一個孤島,盡管網上有大量資源,但沒有一個東西可以把他們銜接在一起,學習者需要在大量數據中進行搜索和篩選,很多時候還找不到優質資源。”
張偉遠認為,目前大多數人們都傾向于通過線上的模式進行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但由于沒有資歷框架來確定網絡課程的標準,很多課程質量并不高,無法滿足學習需求。“我國現在互聯網+教育發展迅猛,但在發展的同時,沒有機制和標準來進行規范,就會產生混亂。”
對此,張偉遠說:“首先就是建立資歷框架,對網絡上的課程按照資歷框架的標準來進行分類,比如這個課程時屬于專科等級,這個課程時屬于本科等級的,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同時對于內容的生產者,他們也有標準可依。”
在他看來,建設資歷框架是終身教育的根本所在,既可以對互聯網上的課程進行認定和劃分,學習者也能夠通過資歷框架來進行學習結果轉化,“比如我在某一個平臺一年學習了多少個課時,就相當于全日制課程,或者我參加了行業的某一個培訓,相當于什么水平。”張偉遠表示,建立資歷框架,實現“無論通過什么途徑學習,都可以進行學歷轉化”,是“互聯網+終身教育”的重要內容。
此外,在日益增長的終身教育需求和尚未建立資歷框架的矛盾之中,張偉遠表示中間還缺少了關鍵的一環——終身教育專業人才。
“我們國家那么大,對于終身教育的需求那么多,但卻沒有一個大學開設了終身教育專業。”張偉遠說,目前在國外,終身教育專業是一個非常熱門的專業,但在中國卻遲遲沒有出現。
他告訴澎湃新聞,目前有很多社區學校的老師都在攻讀博士,“因為他們說沒有終生教育專業,只能讀普通專業博士。如果我們國家有學校開設了這個專業,就可以給這些繼續專業知識的人,提供一個學習的平臺。”
同時,他表示,沒有終身學習相關的人才,在推進終身教育立法、建設終身教育資歷框架方面都會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缺乏理論指導和專業指導,無法建設有效、健康、持續發展的機制。即使一線發展得很火熱,但他們缺乏專業指導,他們的研究也無法上升到理論層面。”
張偉遠認為,在“互聯網+終身教育”發展的時代,社會對終身教育人才需求會越來越大,“我一直在呼吁建設終身教育專業,他們可以研究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終身教育資歷框架,同時還能推動終身教育一線的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