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風物二十四節氣·谷雨|江南煙雨季,且賞牡丹品春茶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見出江南煙雨的節氣。谷雨時節的風物風俗有祭祀倉頡、賞牡丹、品谷雨茶等。
谷雨三朝看牡丹,唐末王貞白詩有“谷雨洗纖素,裁為白牡丹。異香開玉合,輕粉泥銀盤。”王維詩有:“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對于谷雨時的品茶,唐代齊己詩有《謝中上人寄茶》:“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煙。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且招鄰院客,試煮落花泉。地遠勞相寄,無來又隔年。”
谷雨三朝賞牡丹
俗話說,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時節賞牡丹,已綿延千年。菏澤、洛陽等地的谷雨花會,人們可以欣賞各色牡丹花,領略其富貴之姿、華麗之美。此外,在山東的曲阜、泰安等地也有舉辦牡丹花會的傳統。在花會上,人們不僅可以欣賞到各種品種的牡丹,還能參與到各種與牡丹相關的活動中,如賞花、品茶、吟詩等,充分感受到了谷雨文化的魅力。據說早在唐代,洛陽牡丹花開,全城人會傾城而出前去觀賞。這在風俗即在仍在。
說到描寫牡丹的詩詞,名句極多,唐代劉禹錫有“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李商隱則有“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云。”王維詩則有:“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從唐宋至今,畫牡丹的名作頗多,包括宋代趙昌 《畫牡丹》軸、宋代法常 《寫生》卷、元代錢選《畫牡丹》卷等,近現代于非闇、齊白石等畫有不少牡丹名作。
(傳)宋 趙昌 《畫牡丹》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昌(約10世紀末),字昌之,四川廣漢人。擅作折枝花卉與蔬果,自號“寫生趙昌”。他很珍惜自己的畫,從不輕易給人,晚年甚至還把流落在別人手中的作品收購回來,所以很少有他的作品留傳下來。
(傳)宋 趙昌 《畫牡丹》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宋 趙昌 《畫牡丹》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牡丹》舊傳為宋代趙昌之作。湖石下有鳶尾、蘭草、靈芝,石后則有牡丹盛開布滿了畫面。絹雖黃舊,仍有艷麗之感。湖石右側有“趙昌”款印,疑為后人偽款。
宋人 《富貴花貍》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 《富貴花貍》畫牡丹花叢下,以石鈴系縛一花貍,貓目圓瞪,灼灼有神,似有所窺。牡丹描繪精實,花葉之偃仰轉側,具用細線雙鉤,落筆沉著,敷粉賦彩,則靜穆厚實。染繪貓貍,兼用焦墨、淺粉,墨色黝黑,立體感十足。茸毛雖極纖細,亦甚遒勁有力。作者觀物寫生之縝密功夫,由此可窺見一斑。
宋人 《牡丹圖》頁
宋人 《牡丹圖》圖繪牡丹花后魏紫,花冠碩大,重瓣層疊,嬌艷華貴,左右以綠葉相襯。花瓣層次豐富,刻畫入微,先用中鋒細筆勾花瓣,然后用胭脂紅層層渲染,以淺黃色點花蕊,以花青汁綠染花葉。此圖頁精工富麗,美不勝收,構圖豐滿,設色艷而不俗。
宋 法常 《寫生》卷(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法常(約13世紀),四川人,俗姓李,號牧谿,生卒年不詳。住天臺山萬年寺,無準弟子,畫龍虎、猿鶴、蘆雁、山水、人物,皆隨筆墨而成。筆意簡當,不費裝飾,遺跡多流日本。
法常 《寫生》卷為法常墨戲花卉蔬果翎毛等,其狀物寫生,殆出天巧,一花一葉,皆極精致而無刻畫拘板之跡。起首即畫沒骨水墨牡丹,幅中之花瓣及葉之重疊處皆以留白,取筆布墨,頗為雅致,于諸家町畦之外,又能出以新意。款署:“咸淳改元(1265)牧谿。”拖尾并有項元汴、僧圓信、查士標題跋,與吳寬、董棨、梁章鉅等人之收藏印。
祭祀倉頡
谷雨祭祀倉頡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及民間祭祀活動。起于何時無人考證,祭祀歷經數千年,而約定成俗。在陜西白水史官鄉每年谷雨都要舉辦倉頡廟會,并于谷雨這天公祭或民祭倉頡。
對于谷雨與倉頡的傳說,《淮南子·本經訓》有述:“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據稱,先有倉頡造字,而感動上天喜降雨粟,方有雨生百谷,其后也因之有谷雨這一節氣名稱。
古籍中的倉頡像
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象形文字的創始人,世代遵為文字初祖。清明祭皇帝,谷雨祭倉頡,作為一種民俗文化,谷雨廟會以祭祀倉頡為主線,以書法展、唱對臺戲、詩聯賽、社火、鑼鼓賽為主。祭禮大典形式主要以祭樂、祭器、祭品,恭讀祭文,謁祖掃墓為主。
全國有多處紀念倉頡的遺跡,有倉頡陵、倉頡廟、造字臺等。在眾多倉頡及遺跡中,始建于漢代者有四處:河南南樂 、虞城、開封和陜西白水;始建于晉代者兩處:山東壽光和東阿;建于宋代者兩處:河南陽武、洛寧。
品谷雨茶
谷雨茶,又稱雨前茶,是谷雨時節采制的春茶。“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煙。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且招鄰院客,試煮落花泉。地遠勞相寄,無來又隔年。”這是唐代齊己描寫谷雨時節所作的《謝中上人寄茶》。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里說到采茶時節的講究,“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后,其時適中”。
谷雨茶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香氣宜人。傳說谷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
蘇州春茶采摘現場
文徵明《品茶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吳門四家中,當屬文徵明茶學造詣最為出眾,他愛茶、懂茶,精于茶道。繪寫有多幅以茶的畫作。
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品茶圖》作于明世宗嘉靖十年(西元1531年),在題跋中便提及谷雨:“碧山深處絕纖埃,面面軒窗對水開。谷雨乍過茶事好,鼎湯初沸有朋來。”
詩后跋文曰:“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陸子傳(注:陸子傳即陸師道,文公徵明之門生也)過訪,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話也。徵明制。”
《品茶圖》是著名的明代茶事畫作,采用寫實手法。圖中記述了當日的山中茶會共有賓主三人,其中的二位端坐室內正享受對啜之樂,而茶僮則在備水間正忙著煎水,彼時,不遠處的另一人則正趨步前來的情景
整個畫面清幽淡雅,林茂松清,景色幽致,也正是明代文人所追求茶舍的理想境界:“搆以斗室相傍山齋,內設茶具,教一童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
為喝一盞好茶,文徵明還會“以符調水”。好茶需要好水配,文徵明常派隨從進山汲取泉水來烹茶。因怕隨從隨意取水交差,于是就以“竹符”為信物,交給泉邊寺中僧人,待接隨從汲水完成后,將竹符隨水一起帶回。
???????(本文部分資料據臺北故宮博物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