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三角來客|老牌中部強省的緊迫感:湖南向新秀安徽學什么
4月9日,安徽·湖南兩省合作發展交流座談會在合肥召開。新湖南客戶端 圖
4月9日至10日,結束到海南的考察學習后,由省委書記帶隊的湖南省黨政代表團馬不停蹄赴安徽學習考察。
湖南和安徽都是中部地區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省份,同飲一江水。前者是經濟總量長期穩居全國前十的老牌中部強省,后者是近年從存在感不高、聲名不顯的農業大省逆襲成長三角“黑馬”、制造業強省、新興產業高地的后起之秀。
湖南黨政代表團此行“取經”的第二站為何選擇安徽?又要向安徽學什么?
為什么是安徽?
安徽與湖南的“適配度”其實很高。從地理區位看,兩者都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省份,挺起中部崛起的“硬脊梁”。從經濟發展看,湖南、安徽的GDP規模接近,去年分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012.9億元、 47050.6億元,但增速上安徽更快,高了1.2個百分點。同時,去年安徽的第二產業增加值及增速、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等指標,均優于湖南。
“過去,‘常年穩居全國經濟十強’一直是湖南人引以為傲的事,但如今安徽已是‘來勢洶洶’,恐怕得讓‘過去的成為過去’才是最明智的選擇。”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官方微信公眾號10日晚的文章指出。
曾經的安徽是被當地人戲稱為“最沒存在感省份”的小透明。從地圖上看,安徽其實是散裝的,整個省被分為皖北、皖中、皖南,彼此間缺乏經濟上的聚焦點。如省會合肥能連接的城市只有六安,淮北被秦嶺淮河隔斷,馬鞍山、蕪湖、銅陵、池州、安慶自成一線,順長江而下。這導致省會缺乏影響力和輻射力,處于省際交界處的城市往往跨省擁抱外省強市。
合肥市
安徽的“起勢”源于加入長三角“朋友圈”。作為全國唯一一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中部崛起兩大國家戰略疊加的省份,安徽可直接參與長三角產業分工,對接大虹橋樞紐,借梯登高,嵌入全球產業鏈 。2011-2021年這十年間,安徽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184.30%,超出全國平均數42.56個百分點。同時, 最近十年來,蕪湖、滁州、馬鞍山、宣城等地的經濟崛起,也使合肥基本實現與長三角核心區的地理連片。
安徽逆襲的另一關鍵因素正是有著“最強風投城市”之稱的合肥。在中部六省會中,曾經的合肥不近長江水路,發展不上不下,但近年來憑借陸續投資和引進京東方、晶合集成、蔚來汽車、長鑫存儲等明星企業成功出圈,其中單筆高達1500億元的投資也使合肥被冠上“中國第一風投機構”的標簽。
風投只是工具,逆襲還得靠工業。以合肥為代表的安徽制造業的崛起近年格外亮眼。“十三五”期間,安徽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1%,居全國第3位,制造業增加值邁上萬億元臺階,首次入圍全國制造業十強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居全國第7、中部第1,僅次于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北京、重慶,是唯一入圍前十的中部省份。
去年,安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達到50875億元,營收總量位列全國第7位、中西部第1位,躍居中西部工業第一省。當地媒體評價,這是安徽的“歷史性跨越”——2022年,還在中西部排第4,僅一年時間,規上工業營收規模排名就實現了“三連跳”。
“安徽是‘真的猛’,湖南要有緊迫感。”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官微上述文章指出。
科技創新是重點,學習怎么“種太陽”
全球10%的筆記本電腦、20%的液晶顯示器、50%的光伏玻璃誕生于安徽;“燈塔工廠”、零碳工廠、智能工廠持續涌現;以“人造太陽”、量子信息等為代表的前沿科技引人注目……安徽為什么這么猛? 顯而易見,背后是科技創新催生的磅礴動能。
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注意到,此次安徽之行,湖南代表團先后在合肥、蕪湖2地考察了9個點位,它們的共同關鍵詞是科技創新。
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為例。這里擁有30多個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建成并運行有中國“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2個國家大科學裝置,第3個大科學裝置正在建設中。
“可控核聚變技術一旦成功,將是顛覆性的突破,很可能催動新一輪生產變革。有人稱,這是在‘種太陽’。”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官微上述文章寫道,而安徽近些年緊扣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發展的增長模式,何嘗不也是在“種太陽”?湖南省黨政代表團在安徽學習考察,真切感受到安徽科技創新活力奔涌,新興產業勢頭強勁。
除了大科學裝置,湖南代表團此行還深入了解了安徽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園區建設,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人工智能和汽車制造等新興產業發展情況。
在兩省合作發展交流座談會上,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表示,將以本次學習考察為契機,與安徽加強重大戰略對接合作,推動產業協作互補,在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信創、新材料、人工智能、現代農 業等領域加強合作,共同做好延鏈、補鏈、強鏈文章,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新動能。強化科技協同創新,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急需,攜手構建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積極推進重大科研 基礎設施資源共享,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共同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
如何借“他山之石”取長補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考察后如何結合本地實際,將經驗落地轉化才是關鍵。
“合肥以科創而興帶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誰掌握了創新先機,誰就掌握了未來發展的主動權。”據湖南當地媒體報道,株洲市委書記曹慧泉在考察結束后表示,株洲是湖南創新資源集聚地之一,如何靠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業走向未來,是株洲當前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株洲要積極學習安徽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的經驗做法,促進更多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變成產品、形成產業,推動創新資源優 勢轉化成發展力、競爭力。
4月9日,湖南省黨政代表團考察了安徽創新館。新湖南客戶端 圖
安徽以科技創新全面引領產業創新、帶動制度創新的做法,也讓湖南省工信廳廳長雷紹業感觸頗深。
據湖南日報報道,雷紹業表示,此次學習考察對標先進看到了差距,也深刻感受到了緊迫性和責任感 ,下一步將理清工作思路,加快推進“4×4”現代化產業體系提質升級,立足自身產業基礎和優勢,有效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未來產業。同時,發揮“一帶一部”區位優勢,在集聚資源要素中拓展開放新優勢,與兄弟省份攜手共進,形成發展合力。
湖南省財政廳廳長劉文杰表示:“政府引導基金在安徽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中發揮了非常積極有效的作用,經驗值得我們學習。”下一步,財政部門將持續加大科技投入,支持標志性工程建設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好“財政+金融”組合拳,讓財政資金“活水”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湖南省科技廳副廳長周斌認為,安徽實施的賦權改革,簡化了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時的國有資產管理程序,能有效吸引社會資本、風險資本,也能規避相關風險。中國科大建立先研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又成為推動高校、院所重大成果及衍生成果就地轉化,孵化催生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有效模式。當前,湖南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上仍存在激勵政策落實落地難、承接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等痛點,科研人員缺乏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的內生動力,在湘高校優勢學科產出的優質科技成果難以在湘落地轉化 。因此,需進一步努力,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最后一公里”。切實轉變觀念,圍繞“不 能轉”“不會轉”“不敢轉”“不愿轉”等突出問題,出臺相關政策舉措,加強部門聯動協作。建立完善高校人員分類激勵評價、賦權改革、盡職免責等制度,落實各項激勵政策,推動更多高校優質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