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規模閉店,粉絲緊急掃貨,快時尚ZARA輸給了不夠“快”?
出品/壹覽商業
作者/李彥
編輯/木魚
4月9日,#西班牙品牌ZARA多城大面積閉店#話題登上熱搜。與HM、優衣庫、GAP一并稱之為世界四大時裝連鎖機構之一的ZARA,在中國呆不下去了?
今日下午,對于“ZARA將逐步撤出中國市場”的傳聞,品牌方對多個媒體回應稱:“網傳ZARA撤出中國為不實消息。兩個多月關閉9家店的數字也不準確,ZARA在過去兩個多月里共關閉惠州、東莞、上海寶山這三家店鋪。”
ZARA還稱:“我們正在不斷優化和升級門店,通過開設更大規模的門店,同時配備高效的數字化創新技術,為中國消費者帶來更加整合的數字化體驗。去年8月,我們在沈陽大悅城開設了ZARA最新形象旗艦店,并在上海推出快閃店,在中國市場推出本土聯名系列。今年將對上海南京東路ZARA旗艦店進行重裝升級。與此同時,也將繼續在部分城市開設新的旗艦店。中國市場是ZARA以及愛特思集團(Inditex)重要的戰略市場。”
壹覽商業致電位于杭州三家營業中的ZARA,并得到回復:暫未收到閉店通知。在ZARA西溪印象城店現場,一位ZARA的員工告訴壹覽商業:我們不會閉店,現在人流量還是不錯的。
壹覽商業觀察到,在工作日下午,這家近七百平米的ZARA在一個小時內大約有二十余人進出,其中有四人進入了試衣間,買單的僅有一人。
而在社媒平臺,網友們的反應卻更為激烈,#ZARA大量粉絲緊急掃貨#隨之登上熱搜,有趣的是,相關話題下,似乎并沒有太多ZARA的粉絲為其站街,卻有大量網友評論稱ZARA“性價比不高”、“質量很一般”,甚至有網友發出質疑稱“ZARA還有粉絲啊”。
ZARA,曾經確實有很多粉絲。
曾幾何時,一二線城市的繁華商圈都被ZARA、HM為代表的快時尚品牌占領。敢將商品單價百元左右的店鋪,開在動輒萬元的LV、Gucci旁邊,足見其曾經旺盛的人氣。
據4月發布的2024年全球億萬富豪榜,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創始人阿曼西奧·奧特加位列第十二,財富凈值1112億美元。此前,阿曼西奧·奧特加還曾多次問鼎全球首富的寶座。
據Inditex集團最新財報,其在2023年財年銷售額同比增長10.4%,達到359億歐元,凈利潤增長30.3%至54億歐元。其中,增速最快的三個品牌分別為由內衣品牌轉型為運動品牌的Oysho、走高端路線的Massimo Dutti和年輕化品牌Stradivarius,三者分別增長19%、15%和13%。其他品牌,包括Zara、Pull&Bear和Bershka,均錄得10%的增幅。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及其他地區”占比下滑,為16.9%,而在2020年這一數字為23.2%。
在壹覽商業看來,在服裝行業有兩大訴求,一是時尚,二是快。服裝企業要滿足千人億面且不斷變化的時尚需求,核心變量就是“快”。
ZARA有足夠快的供應鏈。其極速供應鏈來自于兩個方面:
ZARA季前生產量僅占預期銷量的10%~15%,大幅縮短前導期,并通過實時跟蹤終端系統貨品存量、銷量情況按每周兩次頻率及時補貨;
“一站式”物流配送系統:總部與中央物流中心形成 200英里的地下傳送帶,保證新品 24小時內運至歐洲各店,48-72小時內運至美、亞洲:
在產品研發方面,ZARA的全直營終端體系覆蓋全球82個國、超1800多家專賣店,讓其得以及時把握終端消費趨勢,作為其更迭產品的參考。
即便ZARA可以把握“時尚”和“快”這兩大關鍵詞,卻擋不住中國地區業績承壓。在壹覽商業看來,這有幾點原因:
首先,隨著中國消費行業進入以低價為主題的新周期,定位于快時尚的ZARA與競品相比,在價格和時尚度上逐漸失去競爭優勢。近年來,同定位于快時尚的國產品牌URBAN REVIVO、韓國品牌CHUU前后在各大商圈鋪開門店,這類品牌產品在時尚度、性價比方面對ZARA發起了正面沖擊。
例如,ZARA一件夏季吊帶價格多在200-300區間,多為黑白灰配色,而近年以來,多巴胺穿搭等高飽和度、鮮亮的服飾配色愈發流行,在競品品牌,200以下買到一件色彩鮮亮的“辣妹吊帶”并不難,多為消費者告訴壹覽商業,實在沒必要去為ZARA買單。
其次,ZARA新疆棉事件后,對其在國內消費市場的口碑沖擊仍在延續。在2020年下半年,許多美歐服裝品牌企業、采購商和零售商紛紛要求中國供應商、代加工企業禁止使用含新疆棉花、紗線、棉制品,其中就包含Zara。該事件還涉及同為快時尚品牌的HM。2019年2月底,H&M中國門店數量曾達535家。但是到了2021年11月底,H&M集團在中國的門店數量降至445家。
最后,中國線上快時尚的發展,也分走了本屬于ZARA的一杯羹。隨著國內電商平臺的興起,線上比線下觸達客戶的能力更強,于是線上替代線下快時尚便成為新的趨勢。
總體來看,ZARA瞄準數字化進行門店升級,是結合當下國內市場發展趨勢的必然舉措。其次,ZARA或許還需要在服務力、消費場景打造、產品迭代等更多方面花大心思。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