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負春日,古人過清明節遠比我們想象中更有趣
說起清明節,很多人馬上想到的是掃墓祭祖,緬懷故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這首《清明》似乎已經給清明節描繪上了一抹傷感的色彩。
但你知道嗎?在古代,“喜慶”其實才是清明節原本的主色調。清明這天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傷,也有踏青郊游等歡樂的活動。可以說是悲傷緬懷之日,也是歡樂嬉戲之日。
北宋畫家張擇端在他的《清明上河圖》里,也為我們展現出大宋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清明前夕,人流如織,車馬喧囂。街上行人眾多,人們帶著各種物品,興高采烈地走在街上,熱鬧非凡。
古人一般選在清明節踏青遠足,因為清明前后雨水充足,溫度適宜,百花盛開,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走出家門就能感受到暮春時節萬物復蘇的生機勃勃。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即是節日又是節氣的日子。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寒食節的習俗逐漸融入到清明節中,清明節也就從喜慶的節日轉變成莊嚴肅穆的節日。
現在人們通常會在清明節掃墓祭祖,其實掃墓是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節相傳源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寒食節是民俗節日,為紀念介子推而設置,有懷舊悼亡之意;清明節是農耕節氣,大地呈春和景明之象,有庇佑新生之意。
作為人文節日,清明節其實不止是一天,而是一個時段。古人不僅有掃墓、郊游踏春的習俗,還有其他有意思的活動:
插柳條
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區。每年清明節,人們會把柳枝插在門楣上、屋檐下或頭上,以表示紀念祖先、驅除邪氣、祈求吉祥和迎接春天。
放風箏
古人會在清明節時放風箏,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蕩秋千
相傳蕩秋千可以驅除百病,而且蕩得越高,象征生活過得越美好。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游戲,并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
拔河
拔河起先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到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便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趁著好天氣,多去戶外感受春天吧!
圖源:《中國古代風俗百圖》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