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著花壇大樹祭拜、遙望大山大海追思,身后事“回歸自然”漸被大眾接受
“爺爺奶奶,這一年我們都很好,關于你們的回憶錄正在校對階段,你們放心。”3月底,北京市民錢華(化名)來到海邊,和海葬的親人們“絮叨”了很久,她的爺爺奶奶已魂歸大海。
清明時節,對于中國人而言,掃墓追思是亙古不變的習俗。如何祭奠——這是錢華面對海葬的第一反應。
“爺爺說,‘生前你若是對他不好,死后立多少塊碑都沒有意義。有的人有墳,但家人三五年都沒有去看過;我們沒有墳,以后站在海邊往遠處眺望,那里就是我們所在的地方’。”
如今,錢華和丈夫決定自己“走”了也撒海,“我們在海里團聚,無論到世界各地,只要有海的地方就有我的親人”。
在蒼松翠柏間、在重茵疊翠處、在潮起浪卷中……近年來,樹葬、花葬、草坪葬、拋撒葬(含海葬)等多種節地生態安葬方式逐步受到社會認可與接受,“回歸自然”漸成殯葬文明的風向標。
《法治日報》記者采訪發現,當前我國節地生態安葬推廣已取得顯著成效,但離在全社會普及的目標仍存一定差距。其中涉及的技術、觀念、規劃等領域問題值得有關方面注意。比如各地殯葬服務機構紛紛推出了生態安葬的業務,但目前市面上生態安葬價格地區間差異較大且后續管理費用也是推廣開來的一個障礙。此外,在一些農村地區,生態安葬還是一個全新的名詞,亟須加強對節地生態安葬的宣傳教育。
受訪專家表示,生態葬相較于傳統建墓立碑,在節約土地資源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要想讓節地生態安葬在群眾中得到推廣,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引導和規范,另一方面也需要修訂《殯葬管理條例》,為節地生態安葬提供制度保障。
草坪葬花壇葬樹葬
節約資源移風易俗
4個小時,一場告別。
等待了許久之后,上海市民張萍(化名)近日接到了殯儀館工作人員的電話通知,她終于可以帶著父親的骨灰踏上海葬之路。
包括張萍在內,她家共有6位親屬參加,與其他選擇海葬的家庭親屬依次在吳淞碼頭登船,鳴笛啟航,駛向大海。船上很安靜,極少有人說話,也沒人刷手機,人們望著窗外。
一個小時后,船停在海面上,家屬依次走到甲板上,向大海里拋下了各自親屬的骨灰。在張萍看來,海葬儀式莊重肅穆,“這樣的殯葬儀式很有意義”。
從上船到下船,全程約4個小時,張萍在腦海里過了一遍又一遍與父親之間的點點滴滴。父親喜歡旅行,退休后一直在旅行的路上,“父親如今骨灰入海,終于可以如他所愿,自由地去往每一個有海的地方”。
作為女兒,張萍自然明白,父親希望海葬,除了他自己的原因外,也不希望他的后事成為女兒的負擔——在上海,普通的墓穴葬都要花費10萬元以上,“傳統的公墓有使用期限,到期后還需要續費。而且以后如果家人離開上海,還會存在無人照料墓地的問題”。
對于同樣選擇海葬的北京市民劉凱(化名)一家來說,海葬“是為了更好的祭奠”,“我們兄弟姐妹4人散在五湖四海,其實父母無論葬在哪里,我們都不方便,不如撒海里,以后就在心里祭奠,或者到海邊看看”。
北京市民王先生則是為母親選擇了樹葬。
兩年前的清明節,王先生將母親的骨灰葬在了長青園里一棵桃樹下。今年清明節前夕的一天,王先生一家來到桃樹下,把一束白色菊花放在樹旁石頭上,孫輩們則拿出紅色玫瑰干花瓣撒在石頭上。
做完這一切,他們往后退了一步,并排站好,對著母親埋葬的地方,鞠了三次躬,“你們看,媽媽最愛的桃花,今年又含苞待放了”。
一年又一年祭拜,他們眼看著長青園的植被愈發茂盛。王先生的妹妹說:“我們以后也要埋在這里,和媽媽團聚。”
居住在河北燕郊的王文(化名)同樣沒有選擇購買墓地,而是希望自己去世后家人能把他的骨灰撒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王文今年70多歲,年輕時參軍入伍,在北大荒度過了3年“充實而難忘”的歲月。退休以后,他還和幾位戰友一起去過參軍的地方故地重游。王文的兒子在北京工作,對于父親的選擇表示支持,“我們一家人在一起,父親經常給我們講當年的故事”。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東晉詩人陶淵明表達了曠達、回歸自然的生死觀。他認為,死亡是托身大山、魂歸自然的皈依。
華中科技大學養老服務研究中心教授郭林說,節地生態安葬是我國近些年大力提倡和推進的安葬方式,社會大眾對這種安葬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
在郭林看來,我國積極推廣節地生態安葬既是為了節約土地資源,也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以及移風易俗。
“引導社會大眾采用節地生態安葬方式,有助于緩解殯葬給‘耕地紅線’帶來的壓力。同時,推廣節地生態安葬,可以約束一些地方墓穴使用石材等難以降解材質的情況,助力守住‘生態紅線’。”郭林說。
已成行業常規業務
后續維護需另付費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提供生態安葬,已經成為多家殯葬服務公司的常規業務。
在某社交媒體平臺以“樹葬”“花壇葬”為關鍵字搜索,可以看到許多介紹當地陵園的帖子。記者私聊了其中一位杭州墓地代理張女士。
據張女士介紹,當地生態安葬做得比較好的徑山竹茶園,小碑樹葬(碑高0.4米)36080元起,臥碑樹葬(碑高0.6米)88080元至98080元起;樹葉/楓葉臥碑雙穴90080元,單穴44880元。此外,結合徑山植被特點,該墓園還開發了竹林葬和茶田葬:竹林葬雙穴(保留骨灰)28000元,單穴(不保留骨灰)價格在3000元左右;茶園小碑(碑高0.4米)80000元至83080元,茶園單穴44880元起。
在墓地維護上,記者詢問對方是否有附加費用。張女士稱,額外還需要交管理費,徑山是每平方米每年80元,一次交20年,“像生態葬的話,面積一般在0.2至0.8平方米,看您選擇哪種,理論上只要持續交管理費,墓地就可以一直使用下去”。
面對記者“如果斷了管理費,墓地是否就不能用了”的擔憂,張女士解釋道,如果擔心的話,可以多規劃幾代,“如果一直聯系不到,可能會被作為無主墓依法集體深埋”。
此外,張女士還向記者推薦了浙江省安吉縣的生態葬,其一樹一戶葬,可以安放8個人(約四代)的骨灰,價格在13萬元左右。安吉花壇葬價格較為便宜,在9800元左右,是一壇四穴(一個花壇,四個穴位),管理費每年一墓60元,前3年免費。
調查中,在四川省成都市運營公墓代理業務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樹葬、花壇葬可以選擇保留骨灰,與可降解壇一起埋在樹木或花壇旁的小碑下。樹葬、花壇葬的價格根據地理位置不同等有所差異。以成都市成華區花壇葬價格為例,單人價格為19900元,雙人價格29900元。這些生態葬同樣需要每年另付80元至120元不等的墓地管理費。
秋葉網顧問(負責殯葬形式介紹、接待事宜)李先生告訴記者,北京生態葬的價格不等,北京市內生態葬價格相對較高,郊區九公山長城紀念林的樹葬起價40680元、花壇葬價格為19800元。距離北京市稍遠的河北省涿州市天福園墓地的生態葬價格相對較低,樹葬起步價格為19800元,花壇葬的起步價格為7800元。每20年需要交納一次管理費,每次管理費用為墓地價格的5%左右。
針對各地標準不一且價格不菲的生態葬,郭林指出,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城市土地資源有限、土地利用成本不斷上漲,因此生態葬價格也水漲船高。
動輒等待半年一年
出現付費加急服務
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等待時間長,成了目前困擾生態葬的一個因素。
據長青園工作人員介紹,現有的公益性生態葬形式主要為草坪葬,等待時間為5到10個月,由墓地工作人員組織家屬進行集體安葬。如果家屬不想等待,則可以花費1990元購買服務后自由選擇時間安葬。
再比如,隨著海葬需求的增加,公益(免費)海葬一般需要等待3個月至6個月甚至更久。記者撥通北京市八寶山海撒辦公室電話,工作人員介紹說,依據現有的排隊數量,目前進行海葬需要等待1年左右的時間。若逝者戶口為北京籍,安葬全程免費。逝者家屬決定海葬并簽訂合同后,可以將骨灰送到指定的墓地寄存,不需要支付費用。如果逝者為非北京籍,海葬部分免費,出席海葬的家屬需要每人交納380元,不再額外承擔其他費用。
在此背景下,出現了付費式海葬服務。山東人秦涵(化名)一家便是選擇了付費(價格約為1萬元)海葬的形式,因為等待時間太久,“不想讓兩位老人的骨灰分別存放太久,生前相依相伴,身后也希望他們盡早團聚”。
身為“00后”的韓玲(化名)在海南省三亞市一家提供海葬業務的公司工作。她向記者介紹說,付費海葬相比于公益海葬,不同點在于等待時間短,且可以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一對一的海葬服務,價格視客戶情況而定,主要因投放海域、定制儀式、拍攝等因素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起步價是8000元左右,最高3萬元”。
對于這種付費海葬,郭林分析說,目前海葬服務包括集體公益性海葬和私人定制海葬兩種形式,集體公益性海葬由政府承擔成本,私人定制海葬則提供更靈活的服務。
對于私人定制海葬,郭林提醒消費者需考慮3個問題:服務機構必須具備相關資質,如殯葬服務經營范圍和“骨灰撒海許可證”;服務必須明碼標價,消費者有充分選擇權;定價應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公益性質,不應過高,以體現對社會大眾選擇海葬的引導。
據介紹,在上海,海葬并非直接把骨灰撒向海面,而是將骨灰放進由陶土及海洋泥土燒制而成的可降解罐子里,順著繩子沉到海底。可降解罐會在24小時內溶解,這樣的方式不會污染海洋環境。
那么,支付上萬元“加急”海葬是否合規合理?郭林指出,這需根據服務機構資質、價格透明度及公益性判斷,若符合上述標準,且消費者自主選擇,則可視為合規合理。
修訂殯葬管理條例
明確標準保障權益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還有不少群眾目前接受不了生態葬。
河南省漯河市農村居民劉女士今年75歲,她在電話中告訴記者,沒有聽說過生態葬,而且村子里很多人仍堅持傳統觀念,秉持入土為安的想法。在當地農村,家里有老人去世,子女們都要張羅著守靈、出殯,如果拋棄這些“老傳統”,選擇生態葬,“是要被村里說閑話的”。
今年82歲,家住甘肅省定西市農村地區的李女士也沒有聽說過生態葬,想著入土為安,“有棺材、有碑,才有地方祭奠”。
在北京市一家事業單位擔任中層職務的林璋(化名)是一名“70后”,同樣不能接受生態安葬,“假如我父母將來去世后選擇海葬,老家的人會覺得我不孝順”。而且,如果老家的親戚來祭拜,沒有墓碑,也沒有地方祭拜。
還有群眾認為,生態葬就是隨便葬、“薄葬”。
不少群眾和錢華有同樣的第一反應——如何在清明節或春節祭奠親屬?
據張女士介紹,在樹葬、花壇葬等掩埋骨灰的地方,通常會安放小銅牌或小碑,刻上逝者的姓名或遺像,親屬可以自帶鮮花、供品祭奠逝者。
海葬的祭奠則略有不同。據韓玲介紹,選擇海葬后,公司會有專屬的線上祭奠平臺,通常會在返航的途中讓客戶自行開通,線上祭奠有獻祭品、點蠟燭等多種祭奠形式,另外也可以在寺廟為其立往生牌位,或在家中擺放逝者照片自行祭奠。
郭林指出,雖然近年來我國不斷推行節地生態安葬,但迄今為止,我國尚未出臺殯葬法律,目前殯葬制度建設的主要依據是國務院1997年頒布施行的行政法規《殯葬管理條例》,該條例很多內容已經不合時宜,亟待系統修訂。
他認為,應從概念定義、行為規范、權益保障、監管處罰四方面對《殯葬管理條例》加以修訂,一方面,明確節地生態安葬的定義和種類,明確各類節地生態葬式的基本標準,確保節地生態安葬符合節約土地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規范節地生態安葬服務提供者的行為,包括其資質要求、服務內容、價格標準等。
在保障消費者權益層面,郭林強調,要明確消費者在節地生態安葬過程中的權益,如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并規定相應的救濟途徑,以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同時還應當設立監管和處罰機制。要明確監管機構、監管內容、監管程序,確保實現有效監管。對于違規殯葬行為,要建立相應的處罰機制,對執法主體、執法方式等作出規定”。
在郭林看來,要想讓節地生態安葬在群眾中得到推廣,政府的介入和規范必不可少。
“關鍵是要制定更加全面、細化的標準。”郭林說,這些標準應該既滿足環保、節地的要求,又能夠充分尊重社會成員的文化習俗和人文需求。這樣更具人性化和可操作性的標準,將有助于提升群眾對節地生態安葬的接受度。
對于具體措施,郭林給出了這樣的建議: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如媒體宣傳、社區講座、公益廣告等,加強對節地生態安葬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其認識和了解;注重對傳統殯葬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殯葬觀念,推廣符合節地生態理念的祭祀方式,如網絡祭祀、鮮花祭祀等,以形成厚養禮葬、文明節儉、生態環保的殯葬新風尚;打造一批節地生態安葬示范區或示范項目,通過實踐探索和創新引領,為其他地區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做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