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樣都是古老的節日,清明節為什么取代了寒食節和上巳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的第五個節氣,公歷時間在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因進入這一時間點后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而得名。在二十四節氣中,只有“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很是獨特。清明作為節氣預示氣溫升高,春耕春種,對于古代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來說,這一節氣很是重要,充滿生機勃勃的氣息,固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的習語。但是為何清明作為節日卻和祭祖掃墓聯系在一塊,無形中彌漫著淡淡的悲傷,而說其悲傷也又不完全對,畢竟清明還有踏青等歡樂活動。這么多元的清明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還與寒食節和上巳節有關。
一、寒食節與清明節合流
寒食,顧名思義,就是冷食,所以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和冷節,即在那一天不能開火做飯,只能吃之前準備好的冷的熟食。關于寒食節的起源目前有五種說法,分別是古代改火說、周代禁火說、紀念介子推說、山戎習俗說和求雨說。后兩種說法由于缺乏說服力,支持者較少,在此不贅述。
前兩種學說追溯的是“寒食節”的雛形。古人鉆木取火,因季節的更替,適合起火的樹木不同,所以有改季改木(也稱“改火”)之習俗。每次只要改木,就需要換取新火。新火未生成,就禁止百姓生火。《周禮·秋官·司煊氏》(司煊氏,就是專門負責取火的小官):“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可見當時是有專人搖著木鐸,在街上游走,禁止人們生火。直到唐代的寒食清明之日,還有“換新火”的習俗。而為了順利地度過禁火之日,人們會在禁火之前便準備好冷食,以供食用,慢慢地就形成了固定的習俗。
古人鉆木取火圖
第三種學說則是追溯到“寒食節”的提出。說的是晉文公重耳為紀念介子推不求利祿,拒絕出山,被焚山中,而下令百姓在這一天吃冷食。這一說法其實存在漏洞,因為關于介子推死亡的最早記載見于《左傳》僖公廿四年,里面記載的是“遂隱而死”,并沒說是被火燒死。此后的《呂氏春秋·介立》和《史記·晉世家》也未見焚死的說法。只有在《莊子·盜跖》中首次出現了“抱木而燔死”的說法,后來西漢劉向的《新序·節士》詳細描繪了介子推被焚死的過程。雖然史實有誤,但是寒食節是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而設立的,應該是沒什么問題的,而且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大遷徒,寒食節開始得到廣泛傳播,祭祀介子推也慢慢演變為祭袒先人。
到了唐朝,寒食節祭祀先人因唐玄宗的一道圣旨而成為定式,甚至還給全國放假。但是寒食節禁煙,百姓無法給親人燒紙錢,惹得不少人擔心,“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于是乎,百姓就更傾向于在與寒食節相近的可以用火的清明那天祭祖。就這樣,寒食與清明有了最初的交融。加之中國人自古就重視血緣親情,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寒食節禁煙、吃冷食的習俗逐漸被人們淡忘,只留下了過渡到清明節掃墓、祭祖,這一習俗延續至今。
?清明祭祖
二、上巳節與清明節的合流
上巳節是一個古老的節日,最初時間是每年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上巳日的起源被認為與水濱祓禊之俗或曲水之宴有關。水濱祓禊,就是每年春季上已日那天,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滌污垢,消除不祥。而曲水之宴是古代宮廷賜宴的一種,席上眾人臨流水而坐。上巳節出現的時間很早,據戰國文獻《韓詩》記載,“鄭國之俗,三月上已,之漆、消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被除不祥”。據此可以推知在春秋時期這個節日就已誕生,且與祭祀除災有關。
?上巳節
到了漢朝,上巳節更是發展成為全民參與的國家性節日,除了祭祀除災以外,還增加了踏青游樂、插柳、戴柳圈等活動,上巳節也隨之正式形成,漢代正式把上巳節定于三月三日。《漢書》中記載:“古時祓祭,三月已日為吉,偶值三日,故后人因以三日為上已遂成俗也。”可見古代祓除祭祀喜歡選擇吉日,而上巳節定于三月三日則是偶然。就這樣,上巳節變成了世俗節日。
?上巳節
那么為什么上巳節會與清明節合流呢?原因之一就是兩個節日相距之近,給合流提供了契機,這點與寒食節相似;二是因為上巳節與寒食節的節日活動中都有祭祖的活動,共同的習俗又將兩個節日聯系在一起;三是因為上巳節的核心習俗,如祓禊、曲水流觴等,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好好流傳,導致失去了節日特性,最后被清明節所取代。宋代以后,上巳節與清明節和寒食節逐漸融合在一起。
實際上,清明正式開始有節氣、節日雙重身份是在寒食節和上巳節的注入之后,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清明節可以說是在宋代以后。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節氣代表的是氣候、物候的變化,而節日則代表一定的風俗活動,具有某種紀念意義,兩者區別很大。這樣的融合,雖然使得兩個傳統佳節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但是也為清明節注入了新的活力,讓它成為了我國極富生命力的傳統節日,可以說是利弊都有。
三、清明節的食趣
清明節形成后,依舊保留了許多寒食節美食,可以說這也是三節融合遺留下的產物,筆者在此介紹幾種特色美食。
江蘇美食——青精飯,因色澤呈現烏青而又稱烏米飯。制作方法是摘采烏飯樹葉洗凈,然后加水煮爛部分樹葉,撈出樹葉之后,再在水中加入少許米浸泡,等到米色呈現墨綠色撈出,再略微晾干;將剩下的青汁倒入鍋中燒沸,再把米倒入鍋中進行蒸煮。
?福建美食——潤餅菜,又稱“潤餅”或“擦餅”。制作方法是先用面粉制成薄皮,然后烘熟,吃的時候在餅皮中卷入胡蘿卜絲、肉絲、蚵煎、蕪荽等菜肴,吃起來香甜可口。
?南北方美食——吃馓子,“馓子”是一種油炸食品,香脆可口,古時叫“寒具”,聽名字就和寒食節脫不開關系。馓子制作大多就地取材,所以北方馓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為主料,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特色的馓子,大都色澤黃亮,但是風味各異。
文史君說
又到一年清明時節,又是一次文化追憶。在歷史的傳承過程中,清明從一個節氣變成一個節日,是在三節融合之后才實現的。它之所以煥發出頑強的生命力,是因為這是人民群眾主動的選擇,或者說這是節日相互融合淘汰的結果。
參考文獻
武曄卿:《寒食節、上巳節與清明節合流考》,《時代文學》2008年第10期。
唐黎標:《清明食趣》,《烹調知識》2011年第10期。
梁麗紅:《清明節與寒食節的糾葛》,《華夏文化》2017年第2期。
姚勝祥:《清明節從何而來?》,《文史天地》2019年第4期。
郝瑞瑞:《消逝的上巳節》,南京藝術學院,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浩然文史·梃梧)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