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藝術人物|庫里南獲任大英博物館館長,譚雪履新慕尼黑
澎湃藝術獲悉,藝術史學家尼古拉斯·庫里南近日被任命為大英博物館新任館長。庫里南自2015年起擔任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館長,他將于今夏履新。
中國香港的策展人、寫作者譚雪被任命為慕尼黑藝術之家首席策展人。在深圳,藝術家梁紹基的個展“海溟溟”交織映照了“蠶絲之光和海之光”。在上海,策展人、作家芭芭拉·波洛克以外部視角,策劃了一場中國當代藝術創作展“繁衍生息”,水墨畫家林曦在上海松蔭里藝術空間呈現個展“放青松”。
倫敦|尼古拉斯·庫里南
被任命為大英博物館館長
尼古拉斯·庫里南 澎湃新聞資料
據藝術論壇報道,日前,藝術史學家尼古拉斯·庫里南(Nicholas Cullinan)被任命為大英博物館新任館長。庫里南自2015年起擔任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館長,他將于今夏履新,接替去年8月因館內盜竊爭議提前辭職的哈特維格·費舍爾(Hartwig Fischer)。
大英博物館理事會主席喬治·奧斯本在一份聲明中寫道:“理事會選擇尼古拉斯·庫里南擔任大英博物館的新館長,因為他擁有久經考驗的領導力且能為博物館的明天帶來巨大潛力。”奧斯本還對臨時館長馬克·瓊斯(Mark Jones)表示感謝,他在去年10月宣布博物館將對全部藏品進行數字化處理,以防止盜竊行為再次發生。
庫里南上任后將面臨繁重的工作。除了處理疑似內部盜竊案的持續影響外,他還需要應對希臘對博物館歸還館藏帕臺農神廟大理石浮雕日益增長的呼聲,以及來自全球多個地區對博物館歸還貝寧青銅器的請求。此外,大英博物館與英國石油公司(BP)的關系也備受爭議。去年夏天,博物館曾被認為與該公司斷絕了關系,但現在看來,這種關系依然如故,因為BP為博物館即將進行的翻新工程提供了部分資金。
2015年,當時37歲的尼古拉斯·庫里南被任命為英國國家肖像館館長,并于2016年春天上任。庫里南此前任職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現代與當代部門,更早之前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擔任國際與現代藝術策展人。2023年11月,時任英國國家肖像館館長的尼古拉斯·庫里南曾接受澎湃藝術專訪,談“屏中之畫”與屏風之變。(畹町)
慕尼黑|策展人、寫作者譚雪
被任命為慕尼黑藝術之家首席策展人
譚雪 圖片:Wing Shya
3月29日,來自中國香港的策展人和寫作者譚雪被任命為德國慕尼黑藝術之家(Haus der Kunst)新任項目與展覽總監兼首席策展人。她接替了艾瑪·恩德比(Emma Enderby)的職位,后者將于四月起擔任柏林KW當代藝術中心(KW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藝術總監。譚雪自2015年起擔任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的創始高級策展人,她將于今年6月履新。
藝術之家藝術總監安德烈·里索尼(Andrea Lissoni)在一份聲明中寫道:“我很高興能與譚雪展開合作,她將為藝術之家帶來關于亞洲地區以及跨學科當代藝術實踐的深厚知識和經驗,而這正是藝術之家令人興奮的轉型核心所在。”
在大館任職期間,譚雪負責展覽和特別項目,策劃現場和多媒體活動,委托創作新作品,并組織音樂活動、講座和放映。她策劃的藝術家個展包括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s)、曹斐、潘岱靜、瑪麗亞·哈薩比(Maria Hassabi)和蒂諾·塞加爾(Tino Sehgal)。此外,她還策劃了以性別、生態和技術為主題的群展。譚雪還曾與紐約巴德學院策展研究中心(Bard CCS)和法蘭克福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für Moderne Kunst)合作策劃展覽。(畹町)
深圳|藝術家梁紹基
蠶絲之光和海之光的交織映照
梁紹基
3月25日,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SWCAC)舉辦展覽“梁紹基:海溟溟”。展覽由十二件涵蓋裝置及影像的作品組成,其中六件為藝術家結合深圳地緣文化而創作的全新作品。該展覽也是梁紹基在華南地區以及大灣區近三年首次大型個展。
梁紹基,1945年出生于上海,1986至89年在中國美術學院師從萬曼(Maryn Varbanov)研究軟雕塑,1980年代末開始進行養蠶藝術實驗。三十余年來,梁紹基持續以蠶的生命歷程為媒介、以與自然互動為特征、以時間、生命為核心的“自然系列”的創作。他的作品充滿冥想、哲思和詩性,并成為虛透絲跡的內美。
《于無聲處》
《沉沉海平線》
在他的創作中,“光”是一條重要的線索,賦予蠶絲以靈魂,穿越萬象,連接眾生之精神世界。在追逐和思考“光”的過程中,他先后邂逅了“絲光”和“玻光”。展覽“海溟溟”,則是以海之光延續藝術家對“光”的關注。
展覽以長達28米的巨幅四屏影像裝置《沉沉海平線》為起點,曾在《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出現的粗重鐵鏈,這次以橫置的形式懸掛在展廳,象征著生命線的蠶絲在這里變成了一條海光,也似一條海平向兩端無限延伸。海洋、沙灘、港口集裝箱、天星般蒙蒙的銀光;一艘擱淺于沙灘上的鐵船頭;破碎的玻璃、塑料化工桶散落在展覽的不同角落……《晦暗之光》、《補天》、《于無聲處》這幾個作品承載著現實與神話交織的龐大景象。作品《莽宇》以神木和3D打印蠶繭為基礎,通過動態的捕捉,來轉動的球內覆蓋著小玻璃片和蠶蛹,讓觀者沉浸在浪漫遐想之中。
展覽“海溟溟”是梁紹基繼蠶絲和自然、蠶絲和工業之后的又一次探索。展覽也是其首次嘗試與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結合創作。展覽將展至6月26日。(整理/陸林漢)
上海|策展人、作家芭芭拉·波洛克
以外部視角,看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繁衍生息”
芭芭拉·波洛克
日前,上海藝倉美術館舉辦中國藝術家群展“繁衍生息”,則基于策展人芭芭拉·波洛克(Barbara Pollack)的外部視角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審視,把經由復制和重復而產生的圖像倍增效應視為方法論,以此梳理十余位極具代表性的本土藝術家的總體創作特點。參展的藝術家包括丁乙、鳥頭、劉月、鄔建安、馬秋莎、謝墨凜、薛若哲、徐冠宇、武子楊、Aaajiao、王慶松。
展覽現場
作為一名策展人、教育工作者和作家,芭芭拉·波洛克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一直參與全球當代藝術工作。她是非盈利組織Art at a Time Like This的聯合創始人,為致力于解決21世紀緊迫問題的藝術家提供自由表達的平臺。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從業者,芭芭拉·波洛克于2022年在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策劃了“鏡像:中國身份的轉變”,2015年在橙縣藝術博物館(Orange County Museum of Art)組織了美國首次中國青年藝術家群展“我這一代”。她的學術論文《陸揚:藝術家vs.虛擬形象》發表于學術期刊《屏幕身體》(Screen Bodies)。芭芭拉·波洛克為眾多中國當代藝術家撰寫文章。她曾獲得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和安迪·沃霍爾藝術評論獎。
羅賓·沃德的個人展覽“行于暗”
與這個展覽同期舉辦的,還有藝術家羅賓·沃德的個人展覽“行于暗”。羅賓·沃德成長于北愛爾蘭,其創作個案呈現出全球化時代移民藝術家對于身份意識、文化沖突、地緣政治的個體感受,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跨文化、多元素的綜合視覺表達。
兩場展覽將持續至5月26日。(畹町)
上海|水墨畫家林曦
在上海松蔭里“放青松”
林曦
4月5日至5月15日 ,“放青松:林曦在松蔭里”展覽在上海武康路上的松蔭里藝術空間舉辦。
林曦,水墨畫家,1983年生于重慶,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擅長用傳統水墨描繪當下。已出版《書法課》《寫字愛生活》《與書法相伴的生活》《只生歡喜不生愁》《無用之美》。
綠裙子小女孩 | 46x34cm 紙本設色 2011
林曦自述:“我的畫面通常比較干凈,喜歡畫的題材多是小花、小物、小孩兒。老師曾中肯建議,要敢于‘臟’一些、大膽一些、潑辣一些。也依言嘗試。但一些時間下來,雖然手頭上有了些功夫,嘗試過不少風格和題材,但覺得那些已經獲得了成功和叫好的內容、樣式,不是自己要畫的東西。”
林曦喜歡詩書畫印的傳統樣式,喜歡近處的日常,喜歡干凈又美麗的畫面。“那是我熟悉而親近的東西,不必苦思冥想如何才能出奇制勝,而是自然流露。我想,其中的表達,即便只是無數畫面中很小的一角,也會因為我的真誠而具有生機的光彩。”(畹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