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梧州:昔日“小香港”,如今“身在廣西,心在廣東”
循著百年老店“粵西樓”的招牌,走進巴洛克風格的老洋樓,踩著吱吱呀呀的狹窄木樓梯走上二樓,點上一份紙包雞、一條蔥油魚,優哉游哉過一個中午,或是另覓一家老茶樓喝個早茶,一盅兩件一派閑適,都是廣西梧州人的尋常時光。廣東人來到這里,感覺就像沒離開廣東,一切都是那般熟悉與親切。
如果從廣深為核心的珠三角出發,梧州是可以最快到達的廣西城市,自駕僅需三小時。這個如今聲名不彰的四五線小城,在歷史上與廣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也因地理位置重要而高度繁榮,有“小香港”的美譽。只是,如今能夠見證昔日榮光的,只剩下老城里延綿的騎樓街。
兩千年古城,民國時期曾是海陸空交通樞紐
無論是學著當地人的樣子,晚飯后在江邊漫步,抑或是一副游客模樣,登上梧州地標——珠山公園的鶴崗樓,都可感受梧州與水的緣分。
梧州古稱“蒼梧”“廣信”,位于廣西東部,扼潯江、桂江、西江總匯。因為三江匯流的重要戰略地位,它早在兩千多年前便已建制。
春秋時期,梧州屬于百越的一部分。西漢高后五年(前183年),南越國封趙光為蒼梧王,蒼梧王城設立于此,為梧州建城之始。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設蒼梧郡,屬交趾刺史部,在原蒼梧王城置廣信縣(縣城即今梧州市區)。元封五年(前106年),交州刺史部遷至此處。
所謂交州刺史部,是指南越國發生丞相呂嘉之亂后,漢武帝在原南越國之地設置南海郡、郁林郡、蒼梧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儋耳郡和珠崖郡等九郡,并在九郡之上設置交州刺史部進行管轄。用今天的地域版圖來說,交州刺史部的管轄范圍包括了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梧州是這一區域的政治中心。
此后歷朝歷代,蒼梧建制始終存在,由郡及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撤蒼梧郡,設靜州,同年又改置梧州,這也是“梧州”之名首次出現。
明景泰三年(1452年),兩廣總督始駐梧州。明成化元年(1465年),梧州為兩廣總督、總兵和總鎮府所在地,稱為“三總府”,梧州成為廣東和廣西的政治、軍事中心。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緬甸條約》,要求開放西江通商,梧州被辟為通商口岸。此后梧州更成為革命黨人活動的重要基地,武昌起義后,梧州是廣西率先通電響應之地。
從兩廣重鎮到通商口岸,人們對梧州戰略位置的看重,總是離不開繞城而過的江水。沿著老城區的騎樓街往江邊走,鴛江大橋橫跨兩岸,成為城市的交通要道。站在珠山公園的鶴崗樓上,可以更直觀地見到鴛江大橋一帶的景致。桂江和潯江在此匯流為西江,鴛江大橋正是橫跨于桂江口上,桂江的弧線勾勒出城區的邊緣。
鶴崗樓上望向河東地區。本文圖片均為作者拍攝
鴛江這個名字來自蘇東坡,“鴛江春泛”正是舊時梧州八景之一。蘇東坡當年遇赦返回時曾途經梧州,恰逢中秋夜,泛舟江上時寫下“我愛清流頻擊楫,鴛鴦秀水世無雙”的詩句。
三江匯流帶來的戰略地位,使得梧州成為近代較早遭遇沖擊的城市之一。1897年被辟為通商口岸后,英國占據又稱白鶴山的珠山,興建領事署。直至1928年,當時的廣西省政府才將白鶴山收回。
小小珠山曾見證無數歷史。山腳下的白鶴觀始建于唐開元年間,明朝年間,伴隨著“三總府”的建成,珠山上修建了今已不存的“控粵亭”,彰顯著這座城市的顯赫地位。半山腰的英領事署舊址是一棟明黃色的英式建筑,我到訪時正在整修。透過施工帷幕可以看到,這棟磚木結構建筑為拱廊結構,外立面有七根立柱支撐拱廊。
筆者2022年到訪時正在維修無法入內的英領事館舊址
1928年,也就是珠山從英國人手中被收回那一年,馬君武在梧州創辦了廣西第一所大學——廣西大學,白鶴觀前的河濱公園也被梧州政府改名為大學公園,如今馬君武所題的“大學公園”匾額仍懸掛在公園牌坊之上。1932年,梧州政府在英領事署舊址附近立了一塊“還我河山”石碑,領事署舊址周邊也辟為公園,免費向公眾開放。
還我河山石碑
我更喜歡山上的博物館區。臨近梧州博物館的斜坡上,有一處中西合璧的拱廊建筑,靜立于樹蔭之下,當年曾是建道圣經學院所在地。梧州建道圣經學院是基督教宣道會在各宣教區創辦的第一所學校,也是全球第二所宣道會的神學教育機構,由美籍傳教士始創于1899年,初名建道書院。1902年,梧州建道書院又設立建道女院。1937年,二者合并為建道圣經學院。1949年后,建道圣經學院遷往香港長洲。
建道圣經學院
1959年創辦的梧州博物館,以“千年嶺南重鎮,百年兩廣商埠”為主題,展品從石器時代到近代,其中不乏戰國弦紋蹄足大銅鼎、東漢羽人銅燈、南朝青瓷騎士俑等珍品,展示著梧州地區不同時期的冶煉技術、士族生活和經濟形態。
梧州博物館
博物館里的商貿部分,著重于梧州三江匯流、粵桂咽喉、嶺南樞紐的地理地位。這很容易讓我聯想到在鶴崗樓上所見的景象,原本一平如水的江面上,仍有各種貨船往來,拉出一條條水線。
如今水運早已失去重要地位,不過是鐵路和公路運輸的輔助,但在水運興旺的舊時,梧州依托內河航運的地利,掌握了物流命脈。它上接南寧柳州桂林等重鎮,下達粵港澳,也連通著中原與嶺南。民國時期,梧州的地位更為顯要,航運與陸運、空運相結合,形成當時中國城市少見的完備交通網絡,與粵港澳的聯系尤為緊密。
從博物館里的展品可以看出,唐代到1893年,梧州水運主要工具為木帆船,但此后逐步步入現代化,珠江上名噪一時的花尾渡,曾是梧州的航運主力。1937年,在全國十大商埠中,梧州港進口貨值排第9位,出口貨值排第7位。
“小香港”之名也是那時得來,碼頭上來往的貨輪、裝卸貨的工人、大街上遍布的洋行,還有不夜城的璀璨燈火都頗似香港。香港也是梧州當時最重要的貿易來往地,在未開埠前,梧州就與香港有貿易往來,民國時期更為頻密。
當時還非常少見的航空運輸,在梧州已經出現。1929年10月,梧州機場落成,也就是直到上世紀60年代還在使用的高旺機場。機場落成后,隨即成為粵空軍基地。后來西南航空公司成立,設梧州辦事處,梧州的民用航空業務也迅速發展,既有前往廣州和香港的航線,也有延伸至貴州、四川乃至越南的航線。
也是在民國時期,梧州開始興建現代公路。1926年,梧州當局制定了公路五大干線(北橫、南橫、西縱、中縱、東縱)的規劃,并啟動南橫干線容蒼路段的興建。此外,在1926年至1928年間,梧州政府還先后成立蒼梧、岑溪、藤縣、容縣、賀縣、鐘山和平樂等七縣的公路總局。
不過梧州對現代公路的重視,早在1921年便已有呼聲。當時,主持北伐的孫中山駐節梧州,屢屢強調廣西發展公路運輸的重要性。
中國第一座中山紀念堂
早在清末時期,梧州就是革命黨人的重要活動基地。1906年,同盟會成員韋立權、譚劍英從香港來到梧州,設立同盟會秘密通訊處,以書店為掩護,秘密出售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以及各種革命書刊。此后,梧州同盟會成員還創辦《梧江日報》和《廣西日報》,為辛亥革命后梧州的迅速獨立奠定基礎。1911年10月30日,《梧江日報》出版號外,造成巨大聲勢,促成各界代表會議,宣布梧州脫離清廷統治而獨立。梧州也因此成為兩廣地區最先宣布獨立的城市,比廣州還要早十天。
1921年10月至1922年4月期間,為籌備北伐,孫中山曾三次駐節梧州,籌劃相關事宜。雖然三次駐節總共不過二十多天,但他對梧州城建提出不少意見。《建國方略》中也曾數次提及梧州,對其連通兩廣和內河大港的地位極其重視。在其鐵路計劃中,“廣州成都線”與“廣州云南大理騰越線”均經過梧州,西江航道規劃中更是以梧州為中心,提出梧州與廣州、南寧、柳州、桂林與香港的五條航線。
如今的梧州,與孫中山最直接的關聯便是北山公園里的中山紀念堂,建于1930年,是中國最早落成的中山紀念堂,如今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下珠山,沿著鴛江大橋步入老城區,北山的方位大致就在老城的另一端。中山公園依山而建,山腳下直面大路的公園廣場上,有一尊孫中山雕像和“天下為公”匾額,兩側對稱階梯可以登上公園。如果不想走臺階,可以沿左側山路繞行,路口有一座三間式牌坊,上有“中山公園”四個大字。
1924年,梧州商埠局拆古城墻擴建城區時,把北山辟為市民公園。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梧州在李濟深等人倡議下,決定在北山公園修建中山紀念堂。紀念堂于1926年奠基,1930年落成,公園也隨之改名為中山公園。
坐北朝南的中山紀念堂位于山頂上,空中俯瞰呈倒T字型,素白色外墻,紅門配紅窗欞,綠樹相映。紀念堂的設計者是楊錫镠,曾任《中國建筑》雜志社發行人、中國建筑學會第一至第四屆理事、北京建筑設計院總建筑師。上海百樂門舞廳、鴻德堂、交通部南洋大學體育館和南京飯店等均為其作品。楊錫镠的設計風格偏愛“中高兩低”造型和大跨度鋼結構體系,在此基礎上,變化則集中于外立面,比如百樂門舞廳采用裝飾主義風格,鴻德堂是中式風格,梧州中年紀念堂則采取折中風格。
中山紀念堂
李濟深曾在演講中提到興建梧州中山紀念堂的原因,除了紀念孫中山功績之外,還因為當時梧州并無集會之地,興建紀念堂可便利市民集會。
紀念堂后的北苑,小橋流水,清幽雅致,不少當地老人在此閑坐聊天,一通地道粵語噼里啪啦,讓人有置身于珠三角城市的錯覺。對粵語稍有了解的人都會對此有些困惑:距離廣州僅有百余公里的開平、臺山等地,語言與廣州話差異極大,即使是如今為廣州下轄區的花都、增城和從化,語言也與廣州話有些差別,但距離廣州數百公里的梧州,人們的粵語卻和廣州話極其相似。想來當年孫中山駐節梧州時,對這鄉音也倍感親切吧。
先秦時期,百越人使用的是百越語,并非如今的粵語,與中原漢語有較大差異。粵語最初的來源,應該是中原地區最早的通用語——雅言。
上世紀90年代,語言學家葉國泉、羅康寧合著的《粵語源流考》率先提出“粵語形成于古廣信(現廣西梧州、廣東封開)”,如今已經得到國內學界一致認可。
該書認為,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五十萬大軍征伐嶺南,這支軍隊大勝后便留在嶺南,主要分布于西江沿岸,蒼梧地區更是首選,因此成為中原漢文化在嶺南傳播的最早基地,這些新移民也成為嶺南最早的“雅言”傳播者。到了漢代,雅言逐步通行于蒼梧郡,尤其是在交州刺史部設置于此后,蒼梧地區成為嶺南政治文化中心,雅言也自然成為嶺南的強勢語言和官方語言。
東漢末年至隋朝,中原地區戰亂不斷,更有五胡亂華導致的大遷徙,嶺南的漢族移民人數激增,梧州一帶再次成為南下漢人移民的首選落腳地。五胡亂華使得中原地區的“雅言”幾乎蕩然無存,但在嶺南卻得以保留。這就使得嶺南地區的語言體系與中原地區差異越來越大,最終自成體系,也就是早期的粵語。正如唐代詩人張籍在《元嘉行》一詩中所言:“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
也正是因為“粵語發源地”的地位,梧州粵語才會與廣州話如此相近,屬于“純正白話”。
在中山紀念堂前的廣場上,也有一座孫中山雕像屹立,望向山腳下的城市。當年孫中山曾對梧州工業期許甚高,那時的梧州,工業已經起步,上世紀30年代,梧州工業投資一度占據廣西四大城市(南寧、柳州、桂林和梧州)總額的73%。
民國初期,梧州已經創辦天和機器廠、廣西電力廠等企業,前者被視為廣西民營工業鼻祖,后者是廣西電力行業的龍頭。因為航運發達,梧州的船舶業也起步極早,并早早從木船時代過渡到機動輪船時代。1915年,英資的天和機器廠成立,為輪船和電船制造配件,也建造大型柴油內燃機。此后,民間資本紛紛投入這個行業,至1926年,梧州民營機器廠已達30多家。此外,圍繞航運,梧州在沿江一帶設置各種工業,硫酸廠、制藥廠、煉油廠、火柴廠和糖廠等紛紛涌現,并形成河西工業區。
梧州人所說的“河西”與“河東”,是以桂江為界。當年與河西工業區交相輝映的,是河東商業區,也就是如今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騎樓街。
梧州騎樓街
中國最長的騎樓街區
梧州開埠后,商業逐漸興旺,民國時期,梧州商行達到兩千多家,商業資本占據全廣西的63%以上,廣西財政收入有30%來自梧州商業稅收。1931年,梧州出口貿易總值占廣西出口貿易總值的89.2%,商品出口到英國、日本、德國、美國、法國等國家。1933年,梧州進出口總值占廣西的98.84%。當時的梧州被稱作“士商萃集之地,百貨出入之樞”。
民國初期,來自西方、港澳地區和廣東的商人紛紛在梧州置辦產業。為了配合城市的商業擴張,梧州從1921年起先后設各種市政機構,對街道、市容和公共設施進行規劃、修建和維護。但1924年的一場大火,城中半數以上商鋪被燒毀。
當時梧州房屋主要以磚木結構的“竹筒屋”、三合院和四合院為主,建造成本低,但火災隱患大,而且一旦發生火災,因為房屋過于密集,救火難度也大。經此一事,梧州商埠局決定參照廣州街道修建騎樓街,啟動拆城墻、修馬路等工程,重建商業街區。
這個龐大的造城工程足足歷時九年,1933年,總面積1平方公里、由22條商業街組成的騎樓城建成,騎樓基本為2-4層,共有五百多棟。加上周邊延伸的多條街道,容納商號1500多家,基本形成了梧州的“河東”格局。
騎樓是最適合嶺南地區的商業街道特色,嶺南夏季陽光酷烈,時而又潮濕多雨,騎樓外廊可以遮風擋雨,不影響商貿活動。梧州騎樓以鋼混結構為主,既有中國傳統特色和南洋風格,又兼具歐洲巴洛克風格、洛可可風格、哥特式風格與新藝術風格。行走在騎樓街區,只需仰著脖子細細欣賞,便可見到各種西式羅馬柱、拱窗、浮雕與中式牌坊、石雕、花窗并存。
梧州騎樓街
梧州騎樓街街口
各種歷史建筑就這樣散落于騎樓街區。僅僅一條大中路,就見證了梧州的多重歷史。大中路的基督教堂建于1896年,為宣道會所有,濃縮了梧州開埠后的傳教史。1910年成立的廣西銀行,其總行于1917年遷至梧州,后來幾經變遷,1932年在大中路上建起現代主義風格的六層分行大樓,當時被稱為“廣西第一巨廈”,見證了梧州經濟在廣西的顯赫地位。國華公寓是長租旅店,也是當時梧州地區最豪華的公寓,各種設施一應俱全,這種居住形式在當年的香港與上海等大都市很是常見,也可看出梧州的“前衛”。抗戰時期,這棟建筑在日軍轟炸中得以幸存。同樣位于大中路的廣西省立第一女子中學舊址,最初為省立第二中學校址,1921年,孫中山曾在此發表演說,談及領導民主革命的決心。1929年,學校改為省立第一女子中學,也是廣西最早的女校。1920年建成的大同酒店,一樓為中西餐廳,二至四樓為客房,1925年,周恩來曾在這里召開重要會議。
西江一路的新西路店則是當年梧州建筑的制高點,七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以立柱和三段式構造外立面,帶著濃郁的歐洲古典主義風格,曾享譽粵港澳乃至東南亞地區,眾多名人在此留下印記。南環路的南華酒店則是李濟深等人合資經營,上世紀20年代馳名兩廣,五樓劇場曾是羅品超、新馬師曾等粵劇名伶演出過的地方。可惜抗戰期間,南華酒店毀于日軍轟炸,1947年重建,易名大東酒家,以梧州名菜“紙包雞”馳名。
更讓我有感觸的是那些象征著現代文明的公共設施,比如位于大東街、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梧州郵局舊址。四層高的它俯瞰呈“工”字型,頂層外墻上有“郵電局”三個大字。它建成于1932年,時稱“蒼梧一等郵政局”,1952年合并電話局和電報局,改稱為梧州郵電局。哥特式的思達醫院于1904年由美國基督教浸信會修建,為梧州地區帶來了現代醫學,如今是工人醫院所在地。
梧州郵電局
穿行于騎樓間,各種老店鋪在陳舊中散發著生活氣息。1949年后,騎樓街區除了承載商業之外,也是主要的居民區。如今這里居住的多半是老人,他們坐在騎樓下聊天納涼,享受著舊日商貿榮光的余蔭。
騎樓街閑坐的人們
只是讓人嘆息的是,這份余蔭似乎僅剩下騎樓遮陽擋雨的功能。當然,也有一些古老智慧的逝去算不上遺憾,反而見證了時代的進步。梧州騎樓二樓臨街位置常會設計一個大門,又沒有一般樓房的外陽臺,這會讓很多人感覺困惑:既然沒有陽臺,為什么要設計一個門?直接做成窗戶不是更安全嗎?
其實,它是梧州人當年興建騎樓時的巧妙設計。梧州地勢較低,河東地區三面環水,舊時常遭洪水困擾。所以騎樓二樓那些沒有陽臺的門實際上是“水門”,如果一樓已遭水浸,二樓就有大門可以出入,甚至繼續做生意。配合水門的是外立柱上的鐵環,隨著水位變高,他們會將小船系在鐵環上,一旦二樓也失守,水門就會變成逃生門,他們會從這里乘船離開。
騎樓二樓都有水門,騎樓外立柱上的高低鐵環用于拴船
騎樓街區的特色并不僅僅在于臨街店鋪,相比騎樓建筑外立面的特色之美,背后組成的內街則更具生活氣息。騎樓縱深也使得騎樓街之間形成一條條小巷,隱藏著梧州的另一種氣質。
最知名的內街巷當屬維新里,它位于民主路,梧州府衙舊址、中共廣西特委舊址和建于1898年的拜占庭風格天主教堂等均坐落于此,還有梧州第一家戲院——合益戲院。與騎樓一樣,內街巷也有著濃郁的廣州風格,就像廣州西關大屋一般,有著青磚墻、趟櫳門和花窗。
維新里原稱合益街,辛亥革命后,梧州在兩廣地區率先宣布獨立,合益街也取“棄舊圖新”之意,被改名為維新里。
維新里
維新里一角
中共廣西特委舊址
梧州與廣東的相似之處,不僅在于騎樓街區和酷似西關大屋的維新里,還有令人津津樂道的美食。
1935年創辦的冰泉豆漿是梧州的象征之一,香滑濃郁,即使一大早趕去各個分店排隊,也會見到一條長龍。龜苓膏也源于梧州,遍布全城的雙錢和五福堂兩大品牌各擅勝場。梧州早茶文化悠久,而且相比珠三角城市,梧州生活節奏更慢,茶樓里總是座無虛席。著名的“大西北”,即大東酒家、粵西樓和北山飯店,曾經是梧州粵菜的三大招牌,紙包雞和蔥油魚尤其誘人。
講粵語、住騎樓和粵式大屋、吃粵菜、享受早茶和甜品,都讓梧州顯得“身在廣西,身在廣東”。盡管昔日的“小香港”榮光早已不再,但它的悠然閑適和“粵味”,仍然使之成為眾多廣東人的“后花園”。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