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澎湃調研|最新AI公眾態度調查發布:一邊期待,一邊擔憂
“不擁抱 AI 的公司,員工會被淘汰。”360 創始人周鴻祎說的這句話,放在 ChatGPT、Sora 等 AI 產品頻出的今天,沒人覺得他在危言聳聽。
隨著人工智能成話題頂流,普通人對 AI 逐漸從不了解到頻繁議論,相信它能給自己帶來技術便利。
但不少人也同時相信“擁抱 AI 的公司,員工也會被淘汰。”就在 2024 年 1 月,令人打卡上癮的學習軟件多鄰國,就被爆出“裁掉了數千名人工翻譯,轉而依靠人工智能來完成翻譯任務”。到頭來打工人發現,自己證明 AI 在工作中的效率愈出色,老板裁員的態度就愈堅決。
這種對 AI 既愛又恨、既期待又害怕的心理,在澎湃新聞·對齊 Lab 有關普通人如何使用和看待 AI 的調查《2024年人工智能公眾態度調查報告》(完整報告獲取方式見文末)中,得到了直觀體現:面對 AI ,很多人處于“短期積極、中期期待、長期擔憂”的狀態。
這種擰巴的態度,從何而來?
普通人的 “AI 的 iPhone 時刻”,是這件事
先問一個問題,你是什么時候感受到 AI 已來的?
很多人肯定會說 ChatGPT 或者 Sora 的出現,但在我們的調研發現,8 年前 AI 能在圍棋上打敗人類的頂尖高手,就已撼動了很多人。
有人套用了《百年孤獨》的開頭來記錄這一刻:
“多年以后,面對殘陽,坐在輪椅上的李世石將會回想起公元 2016 年 3 月那個遙遠的一周。那時的李世石棋藝仍佳,但在‘人機大戰’中拼盡‘最后一滴血’,仍無可奈何地以 1 : 4 輸給了阿爾法圍棋機器人!”
同樣在 AlphaGO 前敗下陣來的還有歐洲圍棋冠軍樊麾。他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是:“我們是人類,所以我們會犯錯誤、會疲倦,求勝之心也會帶來壓力。而程序并非如此,它非常的強大穩定,像一堵墻。”
如今圍棋界已經接受了自己的頭上永遠“有一堵墻”,人工智能就是永遠比人類強的存在,AI 教學已遍布職業圍棋的各個角落。
圍棋界用“公元 2016 年”來記住他們“AI 時代”的起點,一些文字工作者或許會用“公元 2022 年”,影視圈的人則有可能用“公元 2024 年”來標記自己的“AI 的 iPhone 時刻”,誰也不知道 Sora 之后,又會冒出什么效果炸裂 AIGC 工具。
但對不少普通人來說,自己的“AI 到來時刻”,是在自己上手了人工智能后,畢竟百聞不如一用。“今年,百度居然可以 AI 寫工作總結!”“各種小程序和軟件,可以上傳圖片進行 AI 擴展優化,或者通過關鍵詞進行 AI 創作的時候”……不少人在我們的調查中這樣寫道。
而在最近一兩年,文本寫作類應用(如文心一言)、圖片生成類應用(Midjourney 等)仍然是普通人接觸最多的 AI 產品。
所以在《2024年人工智能公眾態度調查報告》中,我們會發現,目前之所以有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覺得,當下 AI 對自己的影響,是積極的層面更多,也與目前的 AI 產品還未形成規模有關。大家接觸到的,也多是小打小鬧的玩具性質工具。
當我們像柯潔一樣,發現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正在被人工智能輕松勝任的時候,心態很難會沒有波動。
壓倒性的樂觀,來源于哪?
所以,我們分析受訪者的身份和他們對 AI 進展的熟悉程度后發現,本身是從事人工智能研究或已在工作中有重度使用 AI 工具的人,對人工智能的態度更為微妙。
一位從事文化產業的受訪者在我們的問卷里寫道:自己“快成了兩眼無神喂 AI 的機器”。小米集團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王斌在 2024 年 2 月的一個企業家論壇上說道,自從 ChatGPT 發布后,“天天科技革命,日日文藝復興,每天都很焦慮”。
也就是說,對 AI 越了解、使用越多的人,期待情緒越低,慌張、厭煩情緒反而有可能更高。
而選擇“期待”人工智能的受訪者中,對 AI 發展近況很熟悉的人,比例其實并不高。我們分析,這種積極態度的根源,是過去數十年大眾通過諸如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普遍享受到了技術變革所帶來的便利,而人工智能已成“科技改變生活”的新代名詞。
目前為止,大部分人覺得人工智能對自己是“積極影響大于消極影響”(65.7%),還有 9.9% 的受訪者說過去一年 AI 技術的進步對自己只有積極影響,認為對自己消極影響更多或只有消極影響的人,只占到了 8.0%。
在這一成的受訪者中,認為 AI 對自己的最主要消極影響,是擔心落伍。也就是說當下,人工智能對包括就業在內的方方面面的實質影響,還不明顯。
與其說期待 AI,不如講需要 AI
在《2024年人工智能公眾態度調查報告》中,我們分析認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期待”人工智能的發展,其實也傳達出了另一層意思:目前的 AI 技術真正落地能應用的領域和場景還不多,上升空間很大。畢竟,已經對 AI 感到驚喜的人只是少部分。
大家最期待人工智能被用在哪些方面?
從整體上看,AI 最被期待的應用領域是工作(54.4%的受訪者期待),其次是娛樂方面(53.1%)。如果按年齡細分受訪對象,就發現不同年齡段的群體,對 AI 應用領域的期待也是有差異的。
和其他年齡組不同,00 后期待度最高的領域,是人工智能在娛樂方面的賦能。90 后和 80 后在工作、娛樂、學習方面的 AI 期待排名完全一致,但在第四、第五名上的場景期待出現了明顯區分,前者更期待 AI 能“陪伴自己”,而 80 后希望 AI 可以“替我陪伴”。這里我們解讀為,對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更希望人工智能可以在陪伴自己家人方面發揮作用。
可以說,不同年齡段的受訪者對 AI 的期待,與其所經歷的人生階段的優先需求緊密相關。例如年齡越高的群體,因為對自身或家人身體健康的關注度增高,進而對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期待值就走高。
有需要 AI 的地方,也有不需要 AI 的地方。世界上第一部關于人工智能治理的綜合性法律歐盟《人工智能法案》(EU AI Act),就禁止 AI 被用于威脅公民權利的場景,像工作場所和學校中的情緒識別。
還有一些事,雖然法律不一定會禁止,但如果讓 AI 來決定,很多人還會感到不安。這主要集中于安全衛生領域和重要事件的決定權上。例如超過 54.8% 的受訪者表示,如果 AI 被應用在醫療衛生領域,他們會感到不安。還有人事管理方面,如不想錄用或辭退員工的事由 AI 來決定的受訪者,占比也達到了 41.8%。
AI 會搶我飯碗嗎?
但最令普通人不安的,可能還是就業問題。在澎湃新聞·對齊 Lab 的調研中,接近一半的受訪者對于“AI 會不會替代自己”這個問題,處于非常擔心和有點擔心的狀態。
AI 會具體沖擊哪些行業?不同行業的受訪者對于內容創作類和服務類表現了較大程度的擔憂,其次人們對于自己所在的行業被 AI 沖擊,也有比常人更高的擔憂水平。
內容創作類工作,之所以當仁不讓地成為所有人眼中的 AI 沖擊重點,主要和 OpenAI 這樣的公司先后甩出 ChatGPT 和文生視頻工具 Sora,讓大家都直觀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在文字、圖片、影視創作的實力和潛力有關。
文字作者、設計師不必說,2024 年龍年春節期間,Sora 的橫空出世,讓很多影視業、媒體行業的從業者都提前結束了假期。焦慮情緒從老板到員工,自上而下地迅速蔓延。甚至與之有關聯的行業也出現了焦慮人傳人的現象。
一位工作了 7 年的數據分析師對我們說:“過完年,我們老板拼命想把 AI 引進產品中,先讓程序員開發了一個用 AI 自動做文獻綜述的產品,現在還想讓營銷的同事用 AI 生成視頻。”
但大家之所以隱隱會擔心自己的行業,我們覺得這是因為,在經歷了人工智能先后勝任文字、圖片、視頻創作后,大家都不確定下一個被 AI 盯上的行業是不是就是自己。或許,我們都要像圍棋手一樣,在 AI 擊敗領域中最優秀的人類后,經歷從恐慌到煩悶,再到平靜接受的情緒狀態。
那么,終極之問是:人工智能是否會在未來超越人類,成為地球下一任霸主?
在調查中,有 50.5% 的普通大眾“有點認同” AI 是有可能失控的,覺得不存在 AI 失控的人,只有 14.3%。
不只是普通人感到擔憂,引領這場科技革命的人,也在為此苦惱。
《埃隆·馬斯克傳》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2013 年,馬斯克在自己的生日派對上,和谷歌的創始人佩奇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馬斯克認為,除非我們建立防火墻,否則人工智能可能會取代人類,讓我們這個物種變成螻蟻草芥,甚至走向滅絕。佩奇則反駁說,如果有一天機器的智力,甚至機器的意識,都超過了人類,那又有什么關系呢?這只不過是進化的下一階段罷了。
馬斯克爭論說,人類的意識是宇宙中寶貴的一縷燭光,我們不應該讓它熄滅。佩奇認為那是多愁善感的人在胡說八道,如果意識可以在機器中復制,為什么它不配具有同等的價值?也許有一天,我們甚至能夠將自己的意識上傳到機器中。
所以,這種擰巴態度,或許將貫穿我們發展人工智能的整個過程,即隨著機器學習系統越來越普遍和強大,人類越來越發現,自己處于一種“魔法師學徒”的境地:
我們召喚出一種力量,給它一組指令,希望它自主但又完全順從,然后一旦我們意識到指令不準確或不完整,又手忙腳亂地阻止,以免用我們的智慧召喚出某種可怕的東西。
人工智能的未來將走往何處,你是樂天派還是悲觀派,你擔心自己因為 AI 而失業嗎?歡迎留言討論。
關于更多有關當下大眾對人工智能的使用和態度情況問題,你可以掃描上方二維碼獲取完整版的《2024年人工智能公眾態度調查報告》。澎湃新聞聚焦 AI 話題的欄目【對齊Lab】,從 2024 年年初,即 AI 大模型正式以產品形態進入大眾視野一年多后,開始記錄公眾對人工智能的使用和態度,并計劃隨著 AI 應用的使用普及,定期追蹤普通人對 AI 的觀念。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