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破解話語匱乏窘境,上報集團國際傳播創新研討會聚焦“小而美”
活動現場 上海報業集團國際傳播中心供圖
3月15日,由上海報業集團國際傳播中心主辦,上海日報社(Shanghai Daily)、第六聲 (Sixth Tone)協辦的“關注‘小而美’——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創新研討會”(“Minute but Mighty”Symposium 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在集團43樓融媒創新空間順利舉辦。國際傳播領域專家、學者、媒體從業者共赴論壇,從一篇篇在海外引起熱烈反響的成功作品出發,就如何從小切口講好中國故事展開深入討論,研討會共涵蓋三個主要議題,一共持續3個多小時。
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國際傳播中心主任丁波
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國際傳播中心主任丁波在本次研討會上開幕致辭時指出,主流媒體國際傳播的話語表達面臨著四重挑戰:西方話語強勢霸權、中外跨文化差異、社交媒體對傳播生態的沖擊以及Z世代受眾習慣的改變,這讓我們必須去深入研究,才能促進有效解決話語匱乏窘境的問題,逐步改變長期存在“重傳統宣介”、“重單向說服”、“重宏大敘事”等工具理性的桎梏,以暖人心、易共情、促理解、顯多元的話語創新,才能真正講好中國故事、上海發展。丁波還表示,今天從“小而美”起步,上報國際傳播中心今年還將開展一些系列好作品的研討和交流,深入實證研究和案例研究,真正破解正能量的好作品能夠贏得國際大流量的傳播密碼,讓國際傳播提質增效,潤物無聲。
第六聲X欄目負責人薛霓與點評嘉賓陳靜溪、陳虹
在第一節名為“普通人物的故事講述”的研討會中,上海日報社高級編輯、特聘首席評論員王勇和第六聲視覺組組長戚雅分別闡述了自己在寫作中如何借助普通人的故事傳播中國故事。王勇從英文報道《金色的魚鉤》原型、102歲老兵王玉清的故事為切入口,講述“真實的故事最感動人,高尚的精神沒有國界”;戚雅則從對人物的理解和敘事策略的角度分享了如何講述好普通人的故事。市委外宣辦、市政府新聞辦原副主任陳靜溪在點評環節中表示,分享者所報道的人物故事讓讀者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勤奮、努力以及在艱難環境中的樂觀精神,對破除刻板印象,提升中國社會的形象有較大幫助。華東師范大學戰略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陳虹則表示,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加強國際話語體系創新,關鍵要激發外界對中國的好奇心和體驗感。
徐悅爾
第二節研討會以“海外社交的有效互動”為主題,重點探討了如何借助社交平臺推動內容的有效傳播。上海日報社悅風雅Joy With Grace主創徐悅爾以傳播漢服文化的經驗為例,強調宣傳形式的調整和創新有助于傳播內容的“出圈”。第六聲編輯部主任張茹則分享了第六聲結合品牌建設以及海外社交平臺以擴大受眾群體的經驗。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郭可以及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系教授鄧建國在評論環節中對加強國際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這一關鍵議題提出改善意見——鄧建國認為,當前國際傳播已經進入了全新的階段,“小而美”的故事美在它有深遠影響,跨越時間的影響,而在信息時代,有效的海外傳播應“將傳播對象視作平等的人進行傳播”;郭可則對以中國傳統服飾漢服作為切口進行國際傳播的方式表示了欣賞,“國際傳播需要越來越人性化的、接地氣的切口,而不是大而化之的話題,越是細就越能夠體現出它的能量”。
喬爭月
在第三節研討會中,上海日報社城市和建筑歷史專欄作家、Qiao Shanghai工作室負責人喬爭月以及第六聲評論組編輯、主任記者吳海云圍繞“中華文明的生動表達”進行了經驗分享。喬爭月表示,做好國際傳播,重點是以城市文化為根基,建立精確傳播的模式。吳海云則強調了科學技術對文化歷史宣傳的重要性,以及在過往的報道經歷中如何結合考古研究以及對外傳播兩大領域的經驗。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研究員徐清泉在點評時表示,建筑和考古的選題都是“走心”而“討巧”的國傳選擇。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徐劍則表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要做好國際傳播,就應該把中華文明放在整個人類的這樣的一個大框架去陳述,“中國故事的主角只要落在人身上,它就會呈現出一種非常向上的生命力,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分子去講述,才會獲得中國以外其他人民的共情”。
合影
研討會在大家的熱烈討論中落下帷幕。通過本次研討會,上海報業集團從事國際傳播的內容創作者以及部分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就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創新等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大家也期待上報集團在國際傳播領域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共同演繹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創新的新篇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