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林部落︱誰是BLA?對俾路支解放軍恐怖活動的分析
【編者按】
我國駐巴基斯坦卡拉奇總領館今天上午遭遇恐怖襲擊,武裝分子攜爆炸物試圖闖進領館但未成功。兩名巴基斯坦警察在交火中身亡。有報道稱,俾路支解放軍(BLA,簡稱“俾解”)宣布對該事件負責。那么,誰是“俾解”?本文首發于《南亞研究》2007年第二期,系國內公開發表的首篇關于俾路支解放軍的研究論文,雖然歷時十年,其結論仍有參考價值。作者葉海林系中國社科院亞太院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芭炫取苯浭跈嗑幇l轉載。
巴基斯坦是恐怖主義活動的重災區,早在“9?11”發生前,就已在反恐戰線上奮斗了多年。20世紀90年代以來,巴基斯坦逐漸成為抵御國際恐怖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從中亞和阿富汗向南亞和我國西部地區滲透的前線。
在巴基斯坦境內活動的恐怖組織或與恐怖組織有關的極端組織數量眾多,既包括“基地”等公認的恐怖組織,也包括恐怖主義性質存在爭議的組織,堪稱“恐怖主義的萬花筒”。 本文選擇巴基斯坦具有代表性的恐怖組織俾路支解放軍(BLA,下文簡稱“俾解”)作為研究對象。該組織曾策劃針對中國援巴工程人員的襲擊,是中國海外利益所面臨的巨大威脅。
俾解的興起
俾路支在巴基斯坦四省中人口最少,經濟最不發達,社會發展水平最低,但同時也是面積最大、礦產資源最豐富、戰略地位最重要的一個省。
俾路支省總面積將近35萬平方公里,占巴領土總面積的43%,銅、金、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該省穿越首府奎塔的“波斯走廊”自古便和巴基斯坦-阿富汗邊境的開伯爾山口一道成為中亞通往南亞的交通要道,鄰海的瓜達爾地區扼守波斯灣出入阿拉伯海的咽喉,海陸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俾路支人雖然在印巴分治時出于宗教原因加入了巴基斯坦,但一直懷有強烈的民族分離情緒。巴基斯坦建國后至齊亞?哈克將軍執政前,俾路支人曾于1948年、1958年、1963年到1969年以及1973年到1977年四次武力對抗聯邦政府,企圖實現獨立或自治。僅僅20世紀70年代阿里?布托執政時期,巴政府軍和俾路支部落武裝的軍事沖突就造成了3300名政府軍士兵和超過5000名部落武裝人員死亡。
齊亞?哈克執政后,軍政府通過全國范圍的伊斯蘭化運動,在保持軍事壓力的同時,動員宗教力量對俾路支民族主義進行精神替代。此后不久,蘇聯-阿富汗戰爭爆發,俾路支成為伊斯蘭世界抵御蘇聯威脅的前線地帶。在國內外形勢變化的聯合作用下,俾路支民族分離運動一度沉寂。
不過,聯邦政府的開發計劃遭到了當地部落、宗教勢力的強烈反對。早在20世紀60年代,巴基斯坦政府就擬訂了雄心勃勃的俾路支開發計劃,但由于缺乏資金和地緣安全環境惡劣,這一計劃長期未能得到實施。近年來,穆沙拉夫總統對巴基斯坦進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將其建設為連接中亞與南亞、溝通東亞與西亞的 “能源與商品走廊”的戰略。
早在開始對“走廊戰略”進行大規模國際公關活動前一年,巴基斯坦就于2002年3月22日在中國的援助下開始建設瓜達爾港口項目一期工程。巴基斯坦還不遺余力地推動橫亙俾路支的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氣管線計劃。以瓜達爾港口工程和伊巴印天然氣管道項目為標志的俾路支開發計劃成為“能源走廊”戰略的核心內容。
與此同時,俾路支民族分離運動再度興起。
俾路支局勢再度緊張的原因在于:(1)俾路支仍處于部落時代,部落勢力作為傳統社會的權勢階層與既得利益者,不愿改變傳統社會結構和權力體系。近年來,穆沙拉夫總統在俾路支實施的開發政策直接威脅部落長老(薩達爾,Sardars)對該地區的影響力,而部落勢力擔心經濟開發、軍隊入駐和文化教育會喚醒部落民眾的自主意識,從而對長老的傳統權勢構成挑戰。前俾路支首席部長阿圖烏拉?門加爾(Ataullah Mengal)曾宣稱,中央政府會使“我們失去自己的身份、語言和一切,這是我們不愿接受這些龐大開發計劃的原因”
(2)當地民眾對沒有從俾路支資源開發中直接受惠心懷不滿。俾路支的特大工程項目,從醞釀決策到具體建設的過程中,俾路支人多淪為旁觀者,工程承包和所需勞工也多來自外省,當地百姓缺乏就業機會。俾路支開發計劃大舉實施3年后的2005年,當地失業率仍高達33.48%,將近巴基斯坦平均失業率的2倍。開發計劃并沒有使當地經濟實現顯著好轉,使得相當一部分俾路支人形成中央政府是在掠奪當地資源的印象,擔憂“外來人利用開發計劃將他們的家園變成殖民地,把他們削弱成少數民族”。
(3)阿富汗戰爭結束后,大量前往阿富汗參加“圣戰”的俾路支青年攜帶武器返回家鄉。他們富于作戰經驗,長期受極端宗教思想影響。他們的歸來為反政府勢力以武力對抗聯邦政府提供了人員和裝備,也使得武裝分子與盤踞在阿富汗的塔利班和“基地”組織之間建立了聯系。
在俾路支當地勢力要求聯邦政府增加資源補償,提高本省政治地位的同時,激進的武裝分子開始襲擊當地政府與軍方目標,炸毀鐵路、輸氣管道和通信設施等國家財產。從2003年起,安全形勢迅速惡化。在這一過程中,原本藉藉無名的俾解迅速興起,成為俾路支反政府勢力的重要代表。
俾解首次露面是在2003年12月8日。是日,俾解在省內發動一起小型炸彈襲擊,沒有人員傷亡的報告。然而此后不久,它的活動能力便大為增強。2004年8月14日,該組織在一天內連續6次發動炸彈襲擊,2004年12月10日,又策劃了針對人潮擁擠的奎塔市場的爆炸案,造成11人死亡,27人受傷,包括一輛軍車在內的四輛汽車被炸毀。2005年11月15日,它將襲擊范圍擴大到省外,在卡拉奇制造了一起3死20傷的襲擊事件。
目前,俾解已經成為巴基斯坦活動最為頻繁的恐怖組織。自2004年以來,在巴基斯坦承認責任的恐怖襲擊中,俾解的襲擊次數一直居于首位。
俾解主張通過暴力手段向巴基斯坦政府爭取權利,要求在俾路支礦產資源利益分配中占有更大份額,結束在政府招工當中的歧視性做法,地方勢力在瓜達爾建設工程中發揮更大實質性作用等。
俾解的組織結構和人員數目現在還不為人所知。一般認為,它的結構松散,按照“基地”組織的細胞結構進行組織,為數眾多的各自為政的小組無需上級指令即可獨立行動。
俾解的活動特征、規律和性質
一、數據所反映的俾解活動特征及規律
1、 活動時間及頻率
俾解自公開對襲擊承認責任以來發動了48起恐怖襲擊,其中,2003年1起,2004年9起,2005年19起,2006年17起,2007年1月至5月為2起。2005年和2006年是其發動襲擊的高峰年。 俾解恐怖襲擊在時間分布和頻率上有兩個特點:
(1)襲擊的相對集中性:在2004年到2006年的可比數據中,俾解發動襲擊的次數并不是均衡分布的,其中2004年全部9起襲擊中的6 起發生在同一天。發動襲擊時間上相對集中意味著:1、俾解擁有在相對短暫的時間段內連續發動襲擊的能力。2、俾解在襲擊時間的選擇方面擁有一定的主動性。這兩點能夠從一個角度證明俾解組織上的周密性和靈活性。
(2)與反政府武裝軍事行動的同步性。結合俾路支部落反政府武裝對巴安全部隊采取軍事行動的時間數據衡量,可以發現,俾解的行動高峰一般都與俾路支部落武裝與政府軍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的時間保持同步。這即使不能證明二者之間存在組織和人員上的協作關系,也至少可以表明二者之間的行動具有戰術協作的結果。
2、襲擊手段
俾解自2003年以來的恐怖活動絕大多數為炸彈襲擊,在總共48起襲擊中占了46起,比例高達95.8%。
恐怖組織與部落反政府武裝不同。大多數恐怖組織人員較少,無力同政府軍進行大規模對抗。在巴基斯坦活動的恐怖組織中,只有塔利班武裝既向巴基斯坦安全部隊發動軍事進攻,也采取暗殺、爆炸等恐怖襲擊手段。俾解顯然不具發動軍事進攻的能力,其選擇的爆炸方式表明它是一個典型的恐怖組織。
但是,俾解的這一數據與在巴活動的其他恐怖組織仍有顯著不同。它的恐怖襲擊手段非常單一,全部兩起使用了槍械的襲擊中,一起(2006年5 月26日襲擊蘇伊的1號油田)的襲擊者僅有1人,沒有造成任何傷亡。實際上成功的襲擊只有一起(2006年2月15日襲擊胡布的中國工程技術人員),造成 4人死亡。
俾解全部炸彈襲擊中,沒有一起是自殺式襲擊。它也沒有任何綁架并殺害人質或巴基斯坦部落和教派沖突中常見的斬首等方面的記錄。
俾解襲擊手法的特點,可能意味著:(1)它的行動人員有限,擁有的襲擊手段不多。(2)它對卷入教派沖突沒有興趣,這一點可從它的襲擊對象得到佐證。
3、 襲擊對象
俾解襲擊對象的選擇是這一組織性質的最有力證明。它的首選襲擊目標是公共設施,占很大比重的“綜合性建筑”多數都是和俾路支開發工程相關的油田、鐵路的附屬建筑,將這類建筑物與商業、電訊、交通設施等合并計算,公共設施占了俾解全部襲擊目標的60%。
這就表明,該組織的襲擊具有明顯的制造公共恐慌的意圖。聯系到它多選擇與開發項目有關的設施發動襲擊,可以揭示出它行動的主要目的在于阻撓、遲滯政府對俾路支的開發。這與該組織公開宣傳的主張是一致的。
俾解還曾對中國援巴技術人員發動過襲擊,目的在于利用政府對中巴友好關系的重視,以中國工程人員和工程本身為“高價值目標”,要挾政府做出讓步。這類襲擊與襲擊公共設施雖然在效果上存在巨大差異,但目的是一致的。
俾解只在2004年對平民和私人財產發動過5次襲擊,其中4次發生在同一天(2004年8月14日),受襲擊的目標雖然為私人目標,但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這4次襲擊和其他2起針對政府設施的襲擊組成了6起連環炸彈襲擊。襲擊地點的意義遠不如襲擊時機的選擇重要。8月14日是巴基斯坦的獨立紀念日,俾解選擇這一天在奎塔全城不同地區引爆多枚殺傷力有限的炸彈,目的也是在于制造公共恐慌,而不是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4、襲擊和造成傷亡的地理分布情況
俾解是一個地方性極強的恐怖組織,缺乏在俾路支以外開展活動的能力或意圖。在俾路支境內,該組織主要在政治經濟中心奎塔、開發項目集中的郭赫魯和胡布進行襲擊活動,近年溢出到卡拉奇,這符合該組織破壞中央政府開發計劃的行動意圖。
作為例外,布格蒂部落區也是俾解的重要活動區域。這一地區開發項目并不多,但布格蒂部落武裝是俾路支反政府勢力的主要組成部分。俾解在布格蒂地區的頻繁活動似乎能表明該組織在人員上可能與布格蒂部落關系比較密切。
人員傷亡情況也可以證明俾解的地方性質。該組織造成的人員傷亡主要發生在首府奎塔以及俾路支省外地區。奎塔作為俾路支的首府,居民的主要成分卻不是俾路支人,而是來自國內其他省份,而且這個城市自成為首府以來就是中央政府在俾路支省的控制中心。
俾解發動的襲擊總計造成了30人死亡,其中17 人在奎塔,10人在俾路支省內其他地區,在省外,俾解只造成3人死亡;受傷人員方面,上述數據分別是82、45、17和20。“外省人”或者俾解觀念中的 “外省人”,占了該組織襲擊傷亡人員的75%以上。這成為對俾解進行性質界定的一個依據。
二、俾解性質認定
根據上述數據,可以認定俾解是一個典型的民族分離主義恐怖組織。它具有如下特點:1、組織嚴密、行動靈活,在組織活動的核心地域具有較強行動能力;2、宗旨清楚而明確,沒有多重目標,行動集中體現了反對中央政府開發計劃的世俗性目的,宗教在組織的活動中地位次要;3、戰術簡單,以通過爆炸制造公共恐慌為主要手段;4、地方性,該組織很少在俾路支省以外開展行動,與俾路支省內的部落武裝存在聯系。
俾解不但公開宣揚其民族分離主義主張,而且在行動上也表現出明顯的民族分離組織特點。對比它與宗教極端組織塔利班在巴基斯坦的活動數據,不難發現如下明顯差異:
(1)兩者針對非軍事目標的襲擊均占絕對多數,證明了它們的恐怖主義本質。但俾解主要選擇對具有經濟意義的公共設施和政府目標發動襲擊,分別為29起和11起,合計占全部襲擊次數的83.3% ,顯示該組織具有明顯地通過制造公共恐慌阻撓政府開發計劃的動機。而塔利班則以私人目標為主,以對教派異己的仇殺為主要目的,為11起,占全部襲擊次數的 42%,少數幾起針對公共設施的襲擊,也主要是針對“非伊斯蘭”的教育和文化設施,凸顯了它的宗教極端主義色彩。
(2)在人員傷亡方面,俾解的大多數襲擊沒有造成人員傷亡,造成傷亡的襲擊次數僅占全部襲擊的20%。塔利班的襲擊多數造成了人員傷亡,而且主要是死亡。造成傷亡的襲擊占全部襲擊的69%。這就從一個角度證明了這兩個組織行動目的的不同:俾解作為俾路支省的民族分離組織,主要在本地活動,對采取殺傷性行動比較謹慎,造成大量傷亡的襲擊相對次數較少,而塔利班作為外來的宗教極端主義勢力,更傾向于使用類似“定點清除”的戰術,致選定的單個目標于死地。塔利班造成傷亡的襲擊中定點清除一個目標的案例比例極高,占42%。
(3)在襲擊手段方面,俾解主要選擇炸彈襲擊,戰術上追求轟動效應,從不采用教派仇殺的重要手段——綁架及斬首。塔利班則截然相反,襲擊以斬首為主要形式,具有明顯的恐嚇意味。全部針對私人目標的11起襲擊都是綁架后處決所謂“叛徒”和“間諜”,除1起為槍擊外,均為斬首后將尸體示眾,以阻止一些部落領袖與巴基斯坦政府開展合作。
上述差異雖僅是兩個組織在本質屬性一致的前提下的技術性區別,但仍表明不同類型的恐怖組織之間的區別是很顯著的。
結論
俾路支省目前是中國海外利益受恐怖主義影響最嚴重的區域,而俾解是這一地區中國海外利益的主要威脅。與“東突”組織及與“東突”組織相聯系的宗教極端組織敵視中國不同,俾解襲擊中國目標是間接路線戰略的產物,即通過襲擊中國目標來要挾中央政府作出讓步。該組織襲擊中國目標戰略的間接性及其與當地部落之間的關系,為中國海外利益規避危險提供了可能。
由于俾解與部落勢力存在聯系,由于俾解襲擊中國目標只是手段,而非直接目的,由于俾路支部落勢力與塔利班等宗教極端勢力不同,是中國在當地的企業可以并能夠接觸的,所以中國當地企業可以通過部落勢力向俾解施加影響。中國海外利益應該對這些條件善加利用,使部落成為恐怖組織與襲擊目標之間的緩沖地帶。
中國曾在西北邊省發生的中國公民綁架事件中借助過當地部落的力量,但主要是滯后性的補救措施,而且不是完全成功的——兩名被綁架人員一人死亡一人脫險。中國企業應在平時加大與當地部落的聯系密度,爭取使其不但在危機發生時能夠盡可能做到損害控制,也能在危機發生前發揮預警作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